《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12节作者:
一金一鑫 日期:2011-04-04 20:47:14
(七)保卫延安
从饶州,到润州,再到越州,因为忧国忧民的谏言,范仲淹被一再地误解,流落江湖,疲于奔波,生命中的大好时光,只能化作内心深处的点点离愁。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与大宋王朝分庭抗礼。西北边境,狼烟四起。按说,以北宋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远胜于西夏这样的蕞尔小国。然而,北宋建国数十年,有鉴于唐朝军人乱政的教训,采取了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一系列政策,导致军事疲弱。当李元昊谋划已久的战争突然启动,十万兵马侵犯延州,毫无防备的宋朝阵营立时阵脚大乱,诸寨被破,诸将被捉,三川口一战的败讯传来,朝野为之震动,宋仁宗在汴京无法安然入睡,西北主帅范雍被降职,另派韩琦出任。
韩琦到任,立即向朝廷推荐了那个曾经三贬的范仲淹。
1040年春天,五十二岁的范仲淹从府衙接到奔赴前线的调令,他被任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于是,山一程,水一程,从春花杏雨的江南,启程前往白马秋风的塞北。如果说为民请命是纸上铿锵,直面权臣是唇枪舌剑,这一回驰骋沙场,却是真刀真枪,对于文臣来说,无疑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范仲淹马不停蹄,一路上的心事,是如何挽狂澜,破顽敌,平寇于西北,立功于朝廷。
到达延州(即今天的延安)之后,范仲淹发现这里满目疮痍,一片凄凉,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在这节骨眼上,延州知府张存因为诸砦失守,战事日紧,无法承受压力,干脆以母亲病老为由,请调内地任职。在国家危难之际,范仲淹没有说什么,他主动上书,要求兼知延州,为国分忧,朝廷欣然同意。保卫延安的战役,就此打响。
宋朝军队有一条内部规定,总管领兵万人,钤辖率兵五千,都监带兵三千,一旦遇寇入侵,往往是官小的要先往前冲。对此,范仲淹颇有感触地说:“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他下决心先从整顿军务开始,全面检阅州兵,挑选一万八千精兵,分为六队,分部教之,勤加训导,根据来敌状况,轮番出敌,统一指挥,提高应变与作战能力。同时,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在延州东北二百里的地方筑起一座清涧城,作为前沿屏障。
除了在延州周围修筑边寨,范仲淹还招还流民,大兴营田,安抚人心,将原来如危卵倒悬的延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西夏人竟无计可施,说,“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范雍)可欺也。”
军中的将领狄青,作战十分英勇,每次都是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大声喊杀,直入敌阵,历经大小数十战,身上伤痕累累,屡立战功。范仲淹对狄青很是器重,专门送他一部《春秋左传》,狄青识字不多,范仲淹开导他说,当一个将领,如果不知天下古今之事,仗打得再好,也只能是匹夫之勇啊。狄青由是潜心研读,后来在平定岭南侬智高一役中,出奇制胜,据说在誓师时,狄青为了鼓舞士气,事先准备好一枚两面一样的铜钱,当众占卜,说落地为正面,则我军必胜,结果连抛数次,尽为正面。
狄青后来成为有宋一代名将,与范仲淹、韩琦等人在西夏战争中的悉心帮助是分不开的。
日期:2011-04-05 20:22:05
(八)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但是,在对西夏的战事中,范仲淹与朝廷以及韩琦等人的想法,完全不同。范仲淹反对深入西夏境内作战,希望与夏竦、韩琦互为犄角,俟机而动,坚持以防御为主、兼营外交的持久战;而宋仁宗却希望速战速决,早奏凯歌。
范仲淹的好友,曾经在“百官图”事件中与之并肩鼓舌的尹洙专程来到延州,希望说服范仲淹一同出兵。尹洙住了二十天,磨破嘴皮,也没能说服范仲淹,他于是半叹半挖苦地说,到底是韩琦有大将风度,能够将胜负置之度外,而你太过谨慎了。范仲淹毫不客气地说,大军出动,事关万人性命,怎么可以将胜负置之度外呢?
轻敌冒进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这一点,范仲淹早有预料。果不其然,在1041年春天的好水川之战中,韩琦的部将任福由于贪功冒进,结果被元昊大军团团围住,阵亡万余人。在回军的路上,韩琦遇到一支白衣白帽、招魂遥祭的阵亡家属队伍,哭声震天动地,韩琦勒马良久,悲不自禁。诚如范仲淹所说,用兵须慎之又慎,胜负如何能置之度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这场战争,使得范仲淹费尽心思,耗尽心血。要想取得西北战场上的胜利,远非朝廷中手捧茶壶,执扇闲侃的文官们所能想像的。
期间,元昊派人约和,范仲淹见没有正式的表章,知道其心不诚,未向朝廷报告,只是回函一封,晓以大义,劝说早日息兵。等到后来好水川一战失利,元昊回信答辞不恭,语气傲慢,范仲淹为了维护大宋尊严,当着使者的面,将来信付之一炬。这件事传到朝廷里,正值满朝兵败懊恼,又引起轩然大波,认为不应当随便与敌国通书,又不应当随便焚信,副宰相宋庠甚至请求将范仲淹斩首。
宋仁宗很清楚,如果将范仲淹斩首,那么这场战争不禁是输在皮肉表面,而且是输在骨头里。真正能够依靠的,正是范仲淹、韩琦这样的忠臣。
这一次,宋仁宗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依然将西北前线的军务托付韩范二人,并且给予更为机动灵活的处置权。定川砦一战,范仲淹主动派出六千驰援,与沿途宋军合力抗击,致使西夏军无功而返,宋仁宗指着地图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范仲淹这个人可用!
久经沙场,范仲淹的头发一天天白了,但西北边陲的防线却日渐坚固。五年之间,双方互有胜负,元昊也陷入损兵折将,国力困顿,“饮无茶,衣帛贵”的窘境。公元1043年,宋、夏双方议和成功,元昊削去帝号,向北宋称臣,北宋予以“岁币”(绢、银、茶)等经济补偿。
持节载誉归来,范仲淹心事重重。这是一场惊心动魄却令人尴尬的战争。不过,正是这场战争,将他造成了一位国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也成就了一位铿锵词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