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已经把他的几个大包从车上拿下来,一个是放探险绳具、探测锤、连接器、冰镐等等之类专用器具的包,一个是放他的探险服的专用包,还有一个包是专门放照相机、摄像机和笔记本这些器材的。
雷鸣提起一个,又背了一个,袁天明也提了一个,三人正要往山上赶去,被他们赶超过的那列车队,也到了,狂躁的警笛声在他们身后戛然而止,车队在他们前面停了下来,三人一齐回过头去,见从前后几辆车上,下来许多人,都争着去第三辆车拉开后车门,有人用右手卡在车门顶上。
三人没理他们,起身向山上攀去。步行二十多分钟后,他们三人来到了袁天民诉说中的那个万年冰洞,那里已经围了有几十个人,黑压压的一圈又一圈,很明显掺杂了不少嗅觉灵敏的媒体记者们,不知谁说了句:“来了,来了,专家们来了。”大家都朝他们三人一齐看过来,而那些记者们早已对着他们咔嚓起来了。雷鸣被四、五个记者围住了去路。
“我是地理时报的记者李斯斯,采访过您一次,雷鸣博士,请问您以前探测过的洞穴中,冰洞的比例大约占多少?”
袁天明在前面开路,说:“现在一切还是个未知数,请大家理解一下雷鸣博士,他刚刚来,什么都不清楚,回头我们开记者招待会的时候再说,好吗?谢谢记者朋友们的理解和支持啊。”
三人突出记者们的重围,向洞口走去,众人让开一条道,雷鸣紧盯着前方,顺势看着周围和附近山体的地理地貌,地质构造和山崖的形成走势。洞穴上边和周围的环境是有些和别的地方不同,青草有些稀疏,寒风很大,扑面袭来,抬头可以看见袁天明叙述中的挂在山崖绝壁上冰屑,亮晶晶,碎粉粉的。
雷鸣已经走近了洞口,它由南向北,自上而下稍稍有些倾斜,直径约有1米5左右,可以看见黑黑的洞口沿壁上端白雪似的冰茬,再往里看就是黑咕窿咚的深洞了。
人们都在看着他们三个人,雷鸣将包放在洞口边,四下观察着附近环境,袁天明说:“那里有一棵大树,可以把桩打在树上,我以前下去的时候,就把绳子的一头栓在树上,另一头系在腰间,然后顺着洞穴慢慢叫同伴往下放绳,呵呵,当然那是土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雷鸣从包里取出手提电脑打开,又从包里取出GPRS卫星定位仪,王熙光教授手上拿着一张当地的地理坐标图,和一份昨天刚刚打印出来的卫星云图。雷鸣在笔记本上调出更为详细的一个卫星云图后,拿GPRS定位仪测着此地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他仔细比对后,对王熙光教授说:“是有些差距的,数据有些不太准啊。”王教授说:“卫星图上所显示的数据肯定会和现在所测的有误差,我先记一下它的坐标,回头我们再探讨这个问题。”
地表的探测工作做了有半个多小时,随后,雷鸣将它们一一收起来,小心地放进原来的包里。
他又从袁天明手上接过另一个包,从里面取出了探测所需要用到的所有器械,冰镐、强电力防震头盔、12mm高韧性低延展防化抗磨的探险专用绳、安全带、连接锁、下降器、上升器、保险绳、快挂、岩石塞、绳梯、小型电钻,膨胀钉、挂片、滑轮、绳保护、储物袋、水具、手套、防水袋、防水火柴和火机,还有强光手电筒,潜水镜、压缩饼干、荧光棒、藏刀、罗盘,倾斜仪和工具袋。他从工具袋里取出一把冰镐,拿起第一个打锚器,在步量了两步远的地方,以倾斜与洞口保持45度角的方位打下了洞口总钎,认真检查确实无误后,他来到洞口边沿,经过一番定位后,又打了第二个锚位,锚位固定了绳索的行走方位,绳索是连接探险者的生命线,这两个锚点固定了他下到洞中的方向,所以便尤其显得重要。
两个基本锚点打好后,雷鸣熟捻地拿起那根去年他在美国参加一个洞穴学术论坛期间买的探险绳,然后以8字绳结法打了反扣固定地连接到锚口里,然后是第二个,他做这些动作是那么熟练和认真,在确定无误后,他开始准备穿上自己身上的装备——探险服、头盔灯罩和冰钉鞋。
正这时,刚才在山下遇见的那一列车队的人也上来了,众人前呼后拥,众星捧月般陪着一个大腹便便的人,看起来的确象是位高官或首长。
日期:2008-6-10 10:53:55
第二节:进入洞穴
那一行人在相陪着那位高官渐渐走近洞穴附近,前面有三、四个便衣样的人正把大家往后面赶,这些官员陪那高官走到洞穴口,向下张望了眼,又远视了下四周围的山势环境,他们之间指指点点地互相说着什么,有的频频点头,陪颜欢笑着。
“袁天明。”这时,一个陪在高官左右的本地政客叫着他的名字。
袁天明过去和政客们打着招呼,雷鸣和王熙光教授已经各自换好了探险服,准备开始探洞。两条探险绳索已经分别系在雷鸣和他的导师的腰间。
雷鸣对王熙光教授说:“我先下去,然后听我回话后,您再下,千万要小心啊,不要碰到下面的冰锥。”如果不是王熙光教授一再坚持和自己同下到洞穴,尽管他也知道导师年轻时不仅是个地质洞穴专家,也曾是一个洞穴探险爱好者,但是今非昔比,他是绝对不会同意一个这么大年岁的人冒险入洞的,但考虑到两人可以在一起面对面的对洞内发现,进行一些深入探讨和学术上的直解,他不得不同意他如此做。并且他详细地对导师教了怎样使用这些新式下降器,再三叮嘱他一定不要慌张,注意身边左右和上下环境,并告诉他,不必紧张,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危险的。
就在雷鸣起身准备要下洞时,那个高官走过来,说:“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
雷鸣抬起头看了他一眼,说:“谢谢,我会的。”然后双手握绳,跃入洞中,惊的一圈围观者同时发出长长的“唔”的一声,当大家又一起将目光围拢到洞口,看到雷鸣矫健敏捷地将双脚登落在冰洞垂直的洞壁上时,又都不约而同地为他热情地鼓起掌来,而袁天明此时也似刚刚恍过些神来,一起与王熙光教授用手拦阻着大家近前继续向洞穴里面俯瞰。
“请大家注意安全,自觉往后啊……”袁天明和大家解释着,十多分钟后,他们听到雷鸣在下面的闷声呐喊:“王老师,可以下来了。”
王熙光教授年轻时也是涉猎过洞穴探险的,虽说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科技的装备和技术,但最起码的探险技巧和灵敏的身心应备条件还是有的。袁天明双手紧扶着王教授的腋下,王教授缓慢地开始先以脚蹬着下到洞口,人们心里都为老教授捏着一把汗,毕竟是六十多岁将近七十岁的人了。待王教授安然无恙地吊在洞中央时,人们紧绷着的心情和神经才渐渐放松下来,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冰洞内。
雷鸣将头灯打开,从胸前取出他的另一件宝贝尼康全自动专业数码照相机,这是去年他在东京时新买的,含15——75,75——350两个镜头,2G硬盘、防水防震,两块电池,待机12个小时;他将绳带往短缩了缩,然后挂在脖子上,随后又将胸口的另一件家伙拿出来,索尼数码摄像机,这是三年前在北京中关村新买的,配制也极高,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他探洞所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洞穴探险是对地下黑暗未知世界的新探索,有些东西是瞬息万变和猝不及防的,在黑暗中他是第一个探测到它们的人,许多远古的发现,需要他在第一时间就把它们记录下来,还自然以真实,让这些一直存在着的原始美丽的秘密,也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到地球上的不同的奇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