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真相揭秘》
第15节

作者: 高山水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金沙滩》,也叫《双龙会》、《幽州救驾》、《金枪会》、《七郎八虎撞幽州》。讲述的是在幽州城外杨继业父子救驾的故事。在这一战中,杨继业父子为救赵光义,大郎、二郎、三郎战死沙场,四郎流落辽邦,五郎出家做了和尚,只剩下六郎、七郎,故事十分感人。前面已经讲过这个故事,虽然与历史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两狼山》,也叫《李陵碑》、《苏武庙》、《托兆撞碑》,讲的是杨继业受潘仁美的陷害,被困两狼山,七郎闯重围,搬兵求救,也潘仁美害死,老将军撞死在李陵碑前的故事。百姓们不愿意看到杨继业被俘虏,就编出他自杀的情节。
  关于为杨继业伸冤的戏剧有《清官策》(又名《审潘洪》、《升官图》)、《雁门摘印》(又名《拿潘洪》、《永平安》)、《潘杨讼》(又名《告御状》)等,讲的是寇准审清潘杨两家的案子,为杨继业昭雪的故事。历史上寇准肯定没参与这个案件的审理,但前面讲过,杨继业死后,确实是有人“冒死雪忠臣”,才得以平反的。
  也有些杨家将传说的研究者认为,与三国故事的“七实三虚”相比,杨家将的戏曲、传说应该是“三实七虚”,多是杜撰、夸大。事实上,关于杨家将的戏曲、传说,主要虚在杨继业的后人身上,在杨继业的身上则是实多虚少。而且对于杨继业的事迹,在戏曲、传说中不是被夸大了,而是被缩减了。
  总之,杨继业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他有充满抱负和幻想的少年,有辉煌的青壮年,更有倍受猜忌和诽谤的老年。他的一生充满争议:他是哪年出生的?原籍是哪里?他什么时候到北汉?在北汉做了什么?他是不是建议降宋?他是否参加了幽州大战?雁门关大捷是不是有潘美的参与?谋害他的主谋是谁……在确定他是正面人物的前提下,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争议,实在是不多见。这也许是因为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实在是太简单所造成的,但细究其原因,应该是杨继业得罪了当朝权贵¬——潘美,所以他才在正史里没有详细的记载。杨继业是受陷害而死的,宋廷虽然为他昭了雪,但没有为他报仇。

  日期:2010-11-16 20:55:26
  历史上真的有佘太君吗
  在民间传说中杨继业的妻子是佘赛花,她被尊称为佘太君,是杨门女将中的一号人物。在一些剧种中还保留着她《百岁挂帅》的曲目,更有甚者在《杨家将九代演义》中,她居然活到一百五十岁,见到了她的第七代后人,真是不可思议。
  佘太君这一艺术形象,早在元曲《昊天塔孟良盗骨》和《谢金吾诈拆杨家府》中就已经存在。《谢金吾诈拆杨家府》有可能是金朝曲目《打王枢密》(原本已经失传,王枢密应该是指王钦若,在他指使下,谢金吾要拆杨家府)的演衍,所以可能在金朝时佘太君这一形象就已经产生了。但是在早期的剧目中,佘太君毫无作为。在明朝的作品中她的形象才逐步丰满,摆脱了封建妇女形象,成为女中豪杰。

  因为佘和折同音,所以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府州的折氏,佘太君会不会是折太君的误传呢?清代兵部尚书毕沅著的《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在《保德州志》中记载:“折太君,永安军节度使镇抚州折德扆(音椅)女,代州刺史杨业妻,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还有一些杨家将的家谱中也是这样记载的。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卷二十》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人们把她比作南宋蕲王韩世忠的夫人——击鼓退金兵的梁红玉。

  在民间传说中,还为她改姓给出了一个理由。杨家将一门英烈,佘太君的丈夫、几个儿子和女儿杨八姐都为国战死沙场。她为了儿孙们出征不再夭折,将自己认为不太吉利的“折”姓毅然改为与折同音的“佘”,意在子孙福禄有余,由她一人撑着一片天,一人承受外来之灾,从此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
  因为在正史没有记载,而前面的这些证据多是清朝人留下的,离杨继业的时代过于久远,并且都是产生于戏曲传说之后,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民间传说混入了地方志。但是,仔细梳理一下,杨继业的妻子是府州折氏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首先,折、杨两家联姻完全有可能的。折、杨两家分别是府州、麟州的“土豪”,他们在军阀混战的时期,各自占领一州,可谓门当户对。麟、府、丰三州在宋朝时称为麟府路,属河东(山西)管辖,其地理位置处于边境,当地多民族聚居,政治背景复杂,如果失去,整个河东就会受到威胁,而如果加强控制,又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搞不好还会引起当地的民族矛盾激化。所以作为中央政府,统治这一地方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当地人自治,正像欧阳修所说的那样,任用当地的“土豪”来治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麟、府、丰三州的统治权,在五代时期都是由当地的望族来世袭的,其中就包括府州折氏与麟州杨氏。他们在对外抵御侵略的战争中,必须结成联盟,其中以府州折氏势力最大。他们之间为了加强联盟的基础,互相结成秦晋之好也就顺理成章。有史可查的折氏的二十个媳妇中,王氏有三人,慕容氏有两人,其中王氏很可能出自占据丰州的党项族分支王氏,而慕容氏则可能出自当地极具势力的鲜卑族。麟州杨氏也有这方面的记录,杨继业的侄孙杨琪娶的就是慕容氏,杨文广也很可能娶了慕容家的小姐。所以,杨继业娶折德扆的女儿为妻,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符合当时两家的利益。

  其次,折、杨两家关系密切,似乎不能仅仅以军事联盟的关系来解释。前面讲过,在杨继业的弟弟杨重训归汉当年的十二月,羌兵围困了麟州,杨重训为了解围,求救于归附后周的府州折氏。折氏以他归降后周为解围的条件,帮助他解围。解围后,杨重训马上再次叛周归汉,折氏却并没有难为他。后来杨重训不得不再次归降后周,在宋朝建立后,又和折氏一起成为宋臣。在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杨重勋和折御勋(折德扆之子,当时折德扆已死)跟随赵匡胤大军进攻北汉,攻取了河曲、岢岚、岚州等地。但是两人在此后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没得到皇帝命令的情况下,就带兵到了太原城下(目的不明)。宋太祖赵匡胤却并没有怪罪他们,而是厚赐了他们。而此时杨继业就在太原城中。杨重训和折御勋违反命令,私离防区,这可能会受到严厉处罚的。杨重训因为担心哥哥的安危,冒险前来可以理解,但是折御勋为什么也要来呢?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是同盟这么简单吗?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折、杨两家的关系很近。赵匡胤在处理这件事上的做法也耐人寻味,他“善其意,故有是命,仍并加厚赐,遣还”。他本应该处罚这两个不听命令的人,但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在赏赐了他们后遣返了两人。理由可能是:理解他们的心意。什么心意呢?很可能是杨重训想搭救哥哥和嫂子,折御勋想搭救姐姐和姐夫。

  第三,关于佘太君的由来,有的年轻人问佘太君是不是日本人啊?其实两个太君意思是有区别的。在宋朝,朝廷对有功劳的臣子的妻子和母亲有封赠是惯例,在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规定,刺史的母亲封县太君,妻子封县君。杨延昭最后官至防御使,职位高于刺史,所以他的母亲被封为“某县太君”并不意外,后世对她尊称为太君也是顺理成章的。抗日时期,在日本统治的地区,称日本人为太君,和佘或折太君没有任何关系。

  最后,很可能在南宋时期就有了关于佘太君的戏曲,那时距离杨继业生活的时代仅有一二百年,所以可能很接近历史。
  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佘太君的存在,但是如果说她纯属杜撰出的人物,那么杜撰者编的也过于天衣无缝了,所以佘太君存在的可能性比不存在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日期:2010-11-19 09:34:47
  杨继业究竟有几个儿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