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尚书解”》
第56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清华简”也来趟这路混水!《耆夜》篇刚整理出点眉目,就有砖家急喉喉地跳出来宣布:“Oh,I see, we got it!是武王干的,《西伯戡黎》弄错了!”
  贫僧说且慢,我看是你李师傅的团队把事情搞错了!

  先看清华简《耆夜》的相关文字,“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
  武王灭商前用的是父亲姬昌“受命改元”的年号,这是常识。一般认为,文王逝世之年大致在受命八年,具体月份不详,你清华的人士会穿越术啊?你就知道武王八年攻灭耆(黎)邦一定是武王下的命令?就不能是文王老爷子命令儿子们带兵干的?
  再者,谁规定“文太室”就必须是安放文王灵位的文庙了?贫僧和很多学者咋就觉得请客的地点是文王的居室大殿呢?
  第三,简文也没说请客的王者到底是谁,安知不是文王摆宴犒劳征战归国的爱子与重臣们?

  清华的师傅们暴殄天珍,轻率解释简文的含义而在个别地方丢人露丑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在《耆夜》上不慎重,《楚居》的内容你囫囵吞枣,最新的《保训》还是有误人子弟之处;被国内外的行家学者在学术上批评诘难都好多次了,怎么就不长点记性啊!学术不是政治,你就是总书记说了也算个毛线。以后要学会矜持些,好好修复和辨识战国楚简才是你们的正经任务,如何解读可以大家讨论,国内外有的是比你清华水平更高的练家子。

  部分古儒以为当是武王戡黎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认为文王仁义。因为《论语》说过:“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所以认定姬昌干不出这种欺负天子的事。
  ②黎国是掖下之国,朝歌的西大门;周军都打到了天子老窝旁边了,怎么当时两下都没动静?纣王也不发兵问罪,周人也不继续进兵,要等了若干年后武王才从南方动手,北渡黄河于牧野一举击败商纣。
  其实这些古儒的情况属于学艺不精,想法简单淳朴。

  文王早在“虞芮质成”以及“太姒吉梦”的那年就受命称王了。原先怀疑文王自己没称王,是武王灭商后追赠的;新的研究表明姬昌无疑是改元称王了,只是“文王”这个号应该是后人给的。从那时起周人就和商朝在政治上决裂了,既然翻脸了还和你商纣客气个毛线!
  至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打开卫星地图读者就明白了。
  黎国或耆邦虽然号称是掖下之国,但和商朝的腹心朝歌或北蒙根本不属于同一个地理单元。黎国的大体位置在山西省长治市境内,位于巍巍太行西侧的山西高地,而北蒙(位于今河南安阳境内)和朝歌(位于今河南淇县)都在太行山主峰东方的华北平原。太行山巍峨雄壮、千峰竞耸,东侧形势尤其险要,自古就很不容易通行,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太行八陉”。所以周人和商朝当年打不起来很正常,无论谁向对方进攻,后勤补给都是天大的难题;如果遭遇对方重兵扼守雄关,更是根本没戏!

  商代时,太行山就是王朝与外服异族的势力分界线,东边的华北平原是王朝的核心控制区,即所谓的王畿垓心;而太行之西,除了在武丁大王全盛时期外,商朝基本都控制不住。这里是农耕文化的土著以及游牧文化的西戎系与鄂尔多斯系的乐园,只有毗邻王畿腹心的黎人对商朝相对很忠诚。
  而周人势力渗透乃至于纵横晋南、晋中则是有传统的。文王爹帝王季就曾数次指挥强大的周师在山西和各路戎族开战(其中有些其实应该属于鄂尔多斯系)。熟悉历史的读者肯定知道商纣王曾经醢了一个北方的重要诸侯--“九侯”,这位大大是何方神圣?他就是当年在晋中和晋南地区势力极大的媿姓九宗(也称傀姓九宗或隗姓九宗)的大首领,所以又名“鬼侯”;而这个颇具实力的媿姓九宗或者说鬼族,狄人也,即鄂尔多斯系的牧马部族。鬼族曾长期与商朝为敌,大致是在武丁王大征服时期才向强大的商军低头,武丁大王于是提拔投降或归顺的鬼族人首领做“九侯”。PS:个人观点,更多的鬼族部落可能不愿意臣服,闪人北遁了。

  商纣王把九侯做成了人肉叉烧包,你说这强悍的山西土著能服大商天子?不联合周人对付商朝才是怪事!实际上考古研究成果也表明,周初的山西媿姓九宗确实与老姬家的关系相当铁,不仅互相通婚,甚至有些部落直接归姬姓诸侯管理。
  所以说商纣王没反应很正常。纵然他能调动一只大军向西反击占领黎国的周军,地理形势复杂不说,当地的政治形势更是对商朝不利得一塌糊涂。
  话说商纣王就真的从来没有顾虑过来自太行山西侧的周人威胁?显然也不能这么说。《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今本竹书纪年》更是有鼻子有眼地说:“(帝辛)四年,大蒐于黎”。他倒是可能有想法,奈何四方叛离,商纣再火暴性子也没辙!
  此外,武王的灭商之役也从侧面说明了问题。武王是以周人占领的邘邦(位于河南沁阳境内)为根据地,在此集合各路人马,然后北渡孟津(实际应该叫盂津才正确,盂和邘是一回事),占领沬邑(即牧邑),逼迫商纣南下与伐商联军在牧野会战。选择这条路线,就是因为方便补给和作战,特别是当时的战争中兵车会战是野战的关键。周人要是翻越太行东击朝歌同样非常艰险。
  总之,贫僧认为勘黎的是文王而非武王;特别是要对砖家单凭《耆夜》中出现了“武王八年”四字就敢断定灭黎的是武王嗤之以鼻。武王灭纣前用的是父亲的年号,这几乎是铁证如山;《楚辞?天问》的相关诗句就是个很给力的证据,“师望在肆,昌何识?股刀扬声,后何喜?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姬发是载尸而战(尸指文王的神主)。另外“上博简”《容成氏》篇以及周原甲骨文H11.42同样暗示灭黎之事应发生在文王在位时期。这桩公案虽然还不能说就此办成铁案,但“武王灭黎说”翻案的机会几乎没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