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历》
第54节

作者: 石韵zhouhuiying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说笑着来到那座院落前,见门口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中国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浙东支队旧址。这才知道,原来这个院落就是新四军浙东支队的指挥部遗址。进去看了看,一座很平常的院落,估计以前可能是祠堂之类的建筑,门窗格局跟民居有些区别,里面摆设极为简陋,也就是些方桌、条凳之类,也没人看守,随便进出。
  日期:2009-06-16 21:58:35
  我们溜了一圈儿,就出来,沿着乡间的小路接着往前走。绕过一座山,眼前又变成平原,走不多远,就望见一座庙宇样的建筑,只是有些破败,孤独地坐落于小丘之上,周围还有几棵松柏。走近了,就闻见有股甜香,有些醉人。
  大家走进这座庙宇,发现里面已经变成了工场,院子里竖着几十个大缸,全都盖着盖子,有工人进进出出,屋子里热气腾腾的,弥漫的看不见人影,有些工人就光着膀子,在热气中挥汗如雨,我们拿着相机就是一阵猛拍。
  一会儿,就从一间屋里走出个中年人,披着衣服,握住张老师的手说:“欢迎欢迎!欢迎你们来指导工作!”张老师摸不着头脑,又不好拒绝,就笑着说:“大哥是不是搞错了?我们不是领导!”大家也都觉得莫名其妙。那中年人显然是这个工场的头儿,继续恭谨地说:“记者朋友们辛苦了!欢迎你们!”我们这才明白,他拿我们当成采访团了。张老师赶紧跟他解释说:“我们不是记者,我是老师,他们都是我的学生。”中年人这才明白过来,说:“噢,他们都是大学生啊?没关系,随便看吧!”说着,也不理我们了,径直走了回去。

  我们到处看了看,发现这是个酿酒的作坊,坛子里盛着的全是酿好的老酒。江涛在瀑布那儿爬山的时候,扭伤了脚腕,黄酒正好可以治跌打损伤,就跟领头的一个人说:“大叔,能不能给我点老酒,我脚扭了。”那人说:“没关系的,尽管拿好喽!”说着,就用一个大瓢舀了一瓢,江涛忙把水壶递过去,那一瓢酒将水壶灌得满满的还有余。他接着问我们:“侬要不要的?”我们摆着手说:“不要矣!”他又舀了一瓢说:“不要客气!给你们都灌上好的喽!”不由分说,就拿过一个水壶来,灌得满满的。我们也就不客气了,每人都将水壶里的水换成了黄酒。

  走出作坊,正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将大庙染成了红色。我喝了一口老酒,浓郁强烈,味道不错。我们拍了一阵夕阳下的风光,就往梁弄小镇走去。
  等回到那家酒店的时候,已是万家灯火。这家酒店其实就是一处农村住宅,临街的一面开成了酒店,北屋算是旅馆,一共也没几个房间,我们十五个人正好把所有的床位都占满了,主人就住在东屋里。
  中午就跟老板打过招呼,所以也不用点菜,他一见我们回来了,就忙着嘱咐厨师生火炒菜,我们洗了把脸,就拎着水壶去餐厅吃饭,这下可省了酒钱了。
  江南的老酒后劲不小,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喝的,反正以后的事情我是记不清了,也不知道是怎么上床睡觉的,第二天醒来,脑袋还有些发晕,有点头重脚轻。
  早上起来之后,大家就在谈论今天去哪儿,最后还是听取沈穆的意见,准备兵发溪口,到郑家盐铺大闹一番。

  从梁弄坐上去溪口的中巴车,还是那种乡村巴士。车子很快就进入山区,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上上下下,过了一座山,还有一座山,望不到头的群山。车上老农听说我们是杭州的学生,就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介绍这儿的风土人情,不过,他的那口地道的方言土语,还是让我们听得稀里糊涂,沈穆的翻译也有些吃力,因为有些话他也听不懂。老农指着窗外那两座最高的山峰说:“侬里厢斯茨个地方队高个散卖(那里是这个地方最高的山脉)。”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见两座山连为一体,圆圆墩墩的,也没见石头,山上生长着各种树木,山尖上不知是树木还是石岩,正好高高地突起在山顶上,形成一个小小的尖儿。陶拥军问道:“这山叫做什么山?”老农答道:“纳部三。”大家全都没听明白,又问了一遍,老农慢一点说:“纳、部、三!”我还是不懂,就瞅着沈穆,吴帆也没听明白,就问沈穆:“他说什么?”沈穆笑着说:“纳部山!”我们还是一头雾水,刨根揭底地问:“什么什么?”沈穆大叫道:“奶部山!就是象女人的**!”这下,不光我们听懂了,全车人都听懂了!我再往外看一眼,还别说,真象!那两个高高的凸起象极了丨乳丨头!

  日期:2009-06-17 21:34:06
  车子在山间穿行,摇摇晃晃的,一会儿向下俯冲,一会儿向上爬坡,由于昨天晚上喝的太多,我的脑袋本来就有些晕晕乎乎的,这会儿让车给晃得,头疼得不得了,很快就开始反胃,终于忍不住了,打开车窗,“哇”的一口就吐了出来。江涛赶紧给我拍打着后背,希望能减轻我的痛苦。
  中巴车到了溪口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我已经吐的连胃里的黄水都出来了,下车的时候,腿脚都有些发软。
  溪口本来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只因为出了个小名叫郑三发子的人,也就是蒋介石,而闻名天下。汽车把我们放在一棵大槐树下,这棵槐树也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估计比蒋委员长的老爷爷的年龄还大,没有三、四个人是抱不过来的,巨大的树冠遮蔽了好大一片荫凉。大树生长在岸边,旁边是一汪池水,清清绿绿的水面上,有几只大白鹅在里面游荡,大有“春江水暖‘鹅’先知”的味道。周围是民居,有石阶下到水里,石阶上有几个村里的大嫂在漂洗着衣物。

  沿着大路往前走,找了家酒店,随便吃了点东西,我的胃里才感觉好受了一些。休息了一会儿,跟店家打听好路径,又回到湖边。不远处有座小山,山上树木林立,有座飞檐斗拱的古代建筑矗立于山顶之上,山下有座石拱桥,倒映在水面上,形成圆月状。
  走到那座犹如庙宇般的建筑,见上面有一牌匾,大大的黑字:“文昌阁”。此楼建于清代,原为供奉首魁星之所,民国逐渐破败,蒋公后来出资重修,随为度假别墅式样。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曾囚禁于此,后被日军炸毁,建国后重建。里面是中西结合格局,摆设也融会中西,有明清的家具,也有西式的沙发、壁炉。内有蒋经国手书“以血洗血”碑,是纪念其母毛氏夫人被日军炸死罹难之所的,后来迁移过来。一楼是展厅,二楼是卧室、书房。家具、设施布局精美。还有一些宋美龄的书画原作在这里展出。

  在文昌阁细细参观了一回儿,我们就走入镇里。穿过小巷,来到一条街上。街不算宽,可容两辆车并排驶过,两旁全是老式的古典民居,白墙黑瓦,飞檐斗拱。走了一会儿,就看见一座雕花的门楼,旁边有一石碑,上书“郑家盐铺旧址”,是蒋公亲笔。
  郑家盐铺又叫玉泰盐铺,是蒋介石出生之地。前面是几间铺面,出售盐、杂货等物,中间是一个很小的院落,青砖的地面,种着些花草树木,有石桌石凳。后面是栋二层小楼,楼下为作坊,楼上是居室,摆设不算奢华,估计郑家也算不上大户人家,仅富足而已。蒋公即出生于此楼,后离家求学,盐铺也就关门歇业。记得有台湾学者著《蒋介石传》,直呼蒋公曰“郑三发子”,大概由来如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