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旅——从孔子的吃喝玩乐说起》
第25节作者:
秋叶飞起 日期:2012-05-08 21:04:49
君子谋道(五)
91. 泰伯篇·第十二章
【原文】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解译】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不考虑做官,是很难得的。”
【秋游】
“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代表做官。
“三年学”,古代每三年在州里大考一次,选贤举能。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
“不至于谷”,孔(孔安国)注训谷为善。解译出来是“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有些牵强。朱熹的解译是“学习三年,不考虑做官,是不易得之人。”有些清高。更有一种解释是“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我都学了一辈子,可就是做不了?何如?这句话只能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了。
学习是为什么学?是为父母学?还是为老师学?是学为自己?还是学给别人看?
日期:2012-05-09 19:32:05
君子谋道(六)
92. 宪问篇·第二十四章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解译】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秋游】
孔子那个时代就已经“人心不古”,更别说今天。如今的所谓大师,作品是给别人看的,最让人惊诧的,耄耋的年龄竟然也是作假给别人看的,岂不“呜呼”!
某个被誉为“国学大师”、“文史大家”、“楚辞泰斗”的百岁老人,近年频繁亮相各大媒体,在发表的自述或专访中,生平的耀眼传奇引人注目,他自称出生于1910年。
传记作家、《人民日报》编辑李辉在考据史实后发现,此人五十年代工作过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档案里,赫然填写着出生日期:1922年。
年龄足足虚报了近一轮。为何?就是为了便于给早年经历加上一个又一个的耀眼光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光环:此老多次在自述中称章太炎是其老师。
以章老师之禀性,要是活着,一定“以杖叩其胫”,并大喝一声:“老而不死是为贼。”
孔子学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给自己乐的,不是给人看的。活到老,学到老。老了老了,竟然出仕,竟然当官了,还是个大官,司法部长。这是后话。
日期:2012-05-10 20:00:28
君子谋道(七)
93. 述而篇·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加(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解译】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秋游】
“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shì)”的书。“卜筮”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孔子都要“五十以学易”,在现代人的眼里,《易经》恐怕是最高深的学问。前文说过,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也许他在五十岁学通了《易》。巧的是,孔子也是在五十岁后才为的官,不是“天命”是什么?
非常奇怪的是,孔子并没有老师,他是自学的,无高等学历,连一张自考证书都没有。
日期:2012-05-10 20:33:44
孔子的老师
94. 子张篇·第二十二章
【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解译】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得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仁道,并没有失传,还在人间传述。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文武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传授呢?”
【秋游】
公孙朝是卫国人,其他不详。他很纳闷孔子的博学,想问子贡你老师是哪里毕业的?子贡多聪明,他不跟你说老师有没有毕业清华、北大,他只跟你说老师学的人,是古往今来的至高者。
周文王、周武王是古之圣贤,可能清华、北大的所有教授加一起都抵不上他们俩,老师又何必上清华、北大呢?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这句话,最早我在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的序言中看到:“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所以孟子说:‘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专恣口腹之欲,因小而失大,所以被人轻视。但是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这个‘小’不是绝对不可以谈的,只是不要仅仅成为‘饮食之人’就好”。
说句老实话,读了几年的《雅舍谈吃》,今天才读出点这个“序言”的味道。
由此看来,孔子压根就是个自学之人,自通之人。
孔子对于学习,自有诀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