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有多明——亚帝国时代的权力博弈》
第10节作者:
末路书童 在帝国的权力场上,此时能够与淮右集团相抗衡的就只有浙东集团了,浙东集团的领军人物是刘基。他与宋濂、章溢、叶琛等人并称“浙东四贤”。
早在元末之际,“浙东四贤”在浙东地区已经是久负盛名的风流人物。
与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胡惟庸这些淮右人相比,刘基作为后来归顺的浙江青田的儒士,在新朝中究竟能够占据多大的权力比重,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一件事。
刘基是浙东的青田大族,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史料记载,刘基在读书方面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曾经在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有关天文方面的书籍,翻过一遍后竟然默记于心,能够背诵出来。书店的主人便要将书送给他,他却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
元朝至顺年间,当时只有23岁的刘伯温就考中了进士,在当时算是起步较早的年轻人。三年之后,刘基正式进入官场,虽然还只是一个正八品的高安县丞,但是心中却藏着一副锦绣蓝图。《明史》中对他的评价是“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人品不错,心系天下的好官,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懂得掩饰自己情绪的感性文人。
与科举的顺利晋级相比较,刘基的仕途却走得一波三折。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才华,而官运则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对于官僚体制的适应能力。刘基的性格其实并不适合波诡云谲的官场,在他还只是一个八品小官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日的结局。
元朝末年,刘基刚刚步入官场时就遇到了棘手的案件。这个案子在前任官员手下已经结案,刘基拿过来一审发现是误判,他想推倒重新审理,结果却遭到了原审判官的攻击。
虽然这次攻击毫无根据,但是案子也没有重新审下去,刘基被调往南昌行在衙门当了一名掾史(副官)。
刘基一气之下就辞职不干了,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辞职。
日期:2011-07-09 08:38:53
信心满满的刘基,在官场小试牛刀就遇到了挫折。刘基虽然辞职休闲在家,但是他仍然没有脱离朝廷官员的编制。因为他是进士出身,官员名册上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所以等到朝廷有了官缺,还会把他重新起用。
至正十年(1350年),刘基被朝廷再次任命为浙江儒学副提举,也就是分管教育的副主管,分管科举考试此类事情。这时候离刘基高中进士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三年时间,当年的考生已经成长为地方的教育长官。
刘基等地方实力派的加入,不仅化解了元朝的抵抗力量,也使浙东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时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朕初到浙东时,你就对我颇有好感。等朕回归京师,你就亲来投奔。这时,浙东之民对我还未深信,你老卿一至,山越清宁。”
刘基的出山,可以说一半是朱元璋请出去来的,另一半是被逼出来的。
浙东黄岩人方国珍举兵反元,行省推举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主张用武力将其平定。方国珍闻讯有所忌惮,就派人到元大都贿赂京城权要,削夺了刘基的兵权。失去兵权的刘基只好弃官返回青田老家,处于半隐退状态。
处州东面是占据浙东的方国珍;北面是势力强大的张士诚;西面朱元璋的军队也步步紧逼。隐居的刘基一方面已经无法再为朝廷效力,另一方面却从内心中瞧不上纷起的割据势力。
在刘基这样的文人看中,无论是张士诚,还是朱元璋,他们都不过是在乱世中浑水摸鱼的一方流寇,难以成就大业,更不值得以性命相托。如果我们要归纳中国古代士人最基本的生命情调与生存方式,可以用一句话,那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在这种现实政治生活环境的催迫之下,不得不隐就成为刘基这样的末世文人所作出的无奈选择。
这时候,刘基所能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组织乡人于乱世中自保,免遭方国珍的骚扰;二是写出那部传世的寓言巨作《郁离子》,借此抒发乱世文人的心头郁结。
日期:2011-07-09 08:39:58
正如《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所说:“(元朝末年)精英分子并没有去搞颠覆活动,发表不同政见,或者急于公然参加反对这个受苦难的政体的叛乱。他们接受元朝的合法性,一直期望它有所改进。就是当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误时,他们也还是迫切地希望保持自己家乡的有秩序的现状。如果说元朝从他们这些社会的天然领袖身上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那么,许多反对元朝的叛乱分子也没有得到他们大规模的自发的合作。”而这正是刘基这样的社会精英分子的真实写照。
等到明军占领金华等地后,为了能够在浙东地区迅速打开局面。朱元璋就想尽一切办法要将刘基这些有影响的浙东大族收为己用,以安抚地方人心。
朱元璋知道刘基这个人,也应该是他的势力范围扩展至浙东以后。朱元璋是游民出身,知识水平十分有限。刘基“少有英名,海内闻之”,虽然朱元璋在此前不一定会闻其名,但是对于怀揣着平定天下之志的朱元璋,他深知要实现平生之志,不能光靠自己这样的泥腿子,必须广纳天下人才俊杰。
这是成功的创业之主在自己的创业阶段惯用的手段,但凡势力遍及之处,他都要征召当地的名士大儒,为我所用。
不管是真的尊儒,还是为了捞取一个政治家的印象分,朱元璋总是会做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贤明姿态。在进入浙东前,朱元璋已经罗致有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陶安、朱升等一大批家门口的(江淮一带)文人。自古以来,浙东都是英才荟萃之地,刘基、宋濂等人自然不会逃过朱元璋的视线。明代张萱的《西园闻见录》中记载:朱元璋刚到滁阳的时候,韩国公李善长就向他举荐浙东的名士宋濂,说他知星象经纬。宋濂却谦虚地说:依我看,我的本领远不如青田刘基。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明军攻下处州城,刘基被强行带至南京。无奈刘基确实不想留下来,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又将其放回。带到身边的人才就这样走了,朱元璋并不甘心。
没过多久,朱元璋指示他的另外一员部将孙炎去劝刘基出山,孙炎这时候的身份是处州总制官。按照朱元璋的指示精神,他一次又一次派人促请刘基能够复出为大明效力,可刘基屡辞不就。其原因正如他的好友宋濂所说:“刘君最有名,亦豪侠负气与君类,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宋濂是了解自己这个朋友的,刘基是个重气节的君子,他已经做了元朝的官,就羞于再去做大明的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