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的那些事》
第48节

作者: 月明羌笛
收藏本书TXT下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并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固执己见的习俗,这其中,包含着恭孝、仁爱以及尊严。
  这种习俗,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主动地变革,但这种变革,应该不是暴力对文明、征服对奴役!汉族的历史上,不是也曾发生过“胡服骑射”的故事吗?
  而“剃发易服”,却并非另一场“胡服骑射”的变革,它对于每个汉族人而言,不啻于是一种人格尊严的侮辱;对于整个汉族而言,不啻于一种精神力量的阉割。

  清代替明,爱新觉罗氏代替朱氏,这仅仅是国家的兴亡变迁。顾炎武老夫子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无责”。需要负责的,只不过一小撮享尽荣华富贵的特权阶层而已!
  而“剃发易服”却是在亡汉族的天下了,顾炎武老夫子也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需要负责的,则是全体汉家儿郎。
  沉默的汉族终于不再沉默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顿时燃起了反抗清朝新政府的冲天怒火!
  也就从这一刻起,国内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日期:2012-02-09 22:13:32
  第一次抗清高丨潮丨

  首先举起义旗,揭起第一次抗清高丨潮丨的,是南直隶常州府一个不起眼的小县-----江阴。
  江阴,位于长江的咽喉,其在漫长的历史中,涌现出了大批忠臣义士。
  明代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政误国,在朝的三位江阴人——主事黄昭、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或以挽死谏,或以奏章忤,被称为“江阴一时三忠”。
  后来,在这块土地上,还诞生过勇斗魏忠贤,慷慨赴狱,死于酷刑,被列入“东林后七君子”的缪昌期、李应升
  在弘光政权土崩瓦解后,不愿做降官的江阴县县长林之骥挂印而去。
  这难不倒清朝新政府,自愿成为大清公务员的人多得是,很快,方享被任命江阴知县,走马上任。

  方县长到任后的第一件政务,既不是减免赋税,也不是救济贫民,而是落实上级政府的指令,督使江阴县的男性公民剃发。
  听到风声的许用等知识分子,于闰六月初一在孔庙的明伦堂举行和平集会,会上通过了“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倡议,并把此倡议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
  正在这时,常州府正式向境内的各县发出了严令剃发的文告。
  当年没有先进的印刷设备,因此,收到文告的方县长马上组织县衙的书吏连夜抄写,准备次日在大街小巷四处张贴。
  但耿气的书吏在看到文告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内容时,怒发冲冠,置笔大呼-----“我等虽死也不能从也!”。
  严令剃发、书吏拒抄的消息迅速传遍县城,县城的群众自发组成请愿团,到县衙向方县长集体上丨访丨,请他向上级如实反映江阴百姓反对剃发的心声。

  表面对百姓和言悦色、好言安抚,但暗地里,方县长紧急写成“秘密报告”,请常州府赶快派兵来江阴“多杀树威”。
  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秘密报告”未出江阴县城就被大家截获了。
  “和平请愿”马上升级为“暴力革命”,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方享同志光荣地成为江阴革命的第一个对象,被革命群众的“铁拳”整得一命呜呼!
  从揍死方县长的这一刻起,江阴的百姓就知道,在清政府强大的暴力机器面前,他们,已无任何路可退。
  可他们也不想去寻找任何退路,对他们来说,誓死捍卫本民族尊严就是自己最后的,也是最好的归宿。

  已经行动起来的江阴百姓马上做了三件事。
  选出自己的领导------原县公丨安丨局局长(县典吏)陈明遇任江阴县“民众自冶委员会委员长”;
  亮出自己的名号------江阴义民;
  打出自已的旗帜------大明中兴。
  但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当了“委员长”陈明遇同志上任伊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贤让贤。
  这位“贤”就是他的前任,也曾做过江阴县典史的阎应元同志。凭借多年的了解,他发现这个老友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军事才能。
  现在的“阎贤人”,之前已被弘光政府任命为广东英德县主薄(县办公室主任),但因老母病重,正在乡下的家中尽孝。
  接到 “陈委员长”邀请的阎应元同志二话没说,含泪辞别母亲,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为国尽忠的不归之路。

  在阎应元同志进城后,“陈委员长”立即将一把手的位置让与这位老友,自己心甘情愿退到副手的位置上。
  这不是胆怯,而是对自身能力审定后的正确抉择。
  我们把在某一领域,通过勤学苦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称为人才;而把无需拜师学艺、苦熬苦练,就能触类旁通、一举成功的人,称为天才。
  很幸运的是,江阴县的阎应元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军事天才!
  在我翻阅过的历史资料中,没有发现阎应元同志与军事有关的从业履历。个人档案中,唯一能与战争沾上点边的事迹,就是曾领着衙役们,跑到乡下去缉盗捕贼,三箭射退海盗顾三麻子。

  日期:2012-02-10 22:37:05
  他意识到清军不久将至,在对双方优劣比较后,做出了合适的对策------据城坚守。
  当年在宁远城,另一个军事天才袁崇焕就凭借这一战术创造过奇迹和辉煌。
  为保证战术的正确实施,阎应元同志紧接着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组建部队:阎应元对县城所有居民按丁壮老幼进行分类,挑选出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另会合从江阴各乡赶来的“志愿军”,组建了约二十余万人的守城部队。

  二、分工负责:东门由武举人王公略负责,南门由汪把总负责,西门由陈明遇负责,北门由阎应元自己负责,陈明遇及阎应元并负责总的联络及巡查。
  三、定岗定人:每个城垛按十名人员进行配给,一日四倒,按时换班,保证各班次都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四、肃清奸细:在县城设立“侦缉队”,严格盘查行人,防止“第五纵队”混入城内。
  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成立“物资管委会”,请城内擅长理财的人士,将城内公私物资分类汇总,统一调配,定量供应。
  一瞬间,江阴城内的每一个人,消除了贫富差距、消除了阶级隔阂,消除了恨怨情仇,剩下的,是一颗颗同仇敌忾的决心。

  刚刚做完这些工作后,常州市长(知府)宗灏派来镇压的三百“正规军”就赶到了。
  对宗市长这种脑袋深度进水的行为,阎应元同志毫不客气,直接领兵数万出城,将这三百清军歼灭于秦望山下。
  宗市长全军覆灭的战果传到南京后,深感事态严重的清军统帅多铎派出一位“军界大腕”,去搞定这件事,这位“大腕”就是原来南明五镇之一的刘良佐。
  作为一名可耻的降将,急于想在新老板面前露一手的刘良佐,立刻率领所部的五万余人,浩浩荡荡向江阴杀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