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
第30节作者:
明朗之阳光 日期:2010-09-10 09:26:07
下面更新正文。
交朋友要有一颗谦虚的心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传习录》
王阳明指出,“交朋友,互相谦让就受益,互相攀比就受损害。”
生活在社会中,如果能从朋友的交往中,采取虚心的态度,对于提升自己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俗话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象一群相交甚深的好友在一起聊天,讨论问题,自己虚心的话,必定可以发现朋友的长处并汲取过来,为自己所有。所以现在有人提倡,说一个人想要成功的话,就必须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进步。
而且,一个人有心的话,还可以从朋友的谈话及讨论问题中,得到一些启发,领悟到一些独到的学术观点,或得到某些有用的信息,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改进,甚至得到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这就是与朋友交往采取谦虚礼让的态度时,所得到的好处。
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在生活中攀比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许多人的心态都由于攀比而变得极其浮躁起来,在朋友之间有时也不例外。可以说,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 攀比的心理比任何时代都严重。
在朋友之间互相攀比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情。以前是很要好的两个朋友,由于其中一位朋友得到提拔了,另一位朋友的心理便不平衡起来,甚至产生一种愤恨:“咱们同在一起混的,凭什么你就得到提拔,爬到我的头上去吆三喝四?”
在这种阴暗心理的支配下,便开始给好朋友使绊子,到处散布朋友的坏消息,甚至不惜捏造一些事实来诽谤朋友,以达到把朋友拉下马的目的。
结果得到提拔的朋友固然被弄得焦头烂额,心情极不愉快,而那位“使坏”的朋友除了得到一点变态的心理满足之外,其实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反而让其他人看清了他的丑恶嘴脸和阴暗心理,而伤害朋友的诽谤如果弄得过火了,还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这就验证了王阳明的话,“互相攀比就受损害。”
其实,你与其同朋友甚至好友过不去,费尽心思地用卑鄙的手段去中伤、陷害他,还不如把这种精力用到向内挖掘自己的潜力上,如《孟子》中所说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就是说,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返回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经》中也说:长久地与大自然的规律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可以说,只有向自己的内心去挖掘那些被抑制起来的能力与才华,自己去追求幸福,而不是祈求别人赐予,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不是你,而是你的朋友获得了一个理想的、更高的职位,你就得反省一下了,肯定是自己有某些地方做得还不够优秀。以此来警醒自己,是得加把劲了,不能再这样得过且过地混下去了。
如一位当记者的年轻人得知自己的一个同学通过努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他就想,自己的智力并不比这位同学差,他能去,我为什么就不能去?他从朋友的例子上获得足够的信心,辞去记者工作,痛下一年苦功,一年后也考进了哈佛大学。
所以,我们可以把朋友的成功看成是一面镜子。朋友取得了成功,如果我们有谦虚的态度,我们就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别人能取得如此成就,一定是他下苦功,而自己也是人,为什么就不能下同样的苦功呢?同时还可以发现人类的潜能是超越我们想象的,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从而得到一种进取精神,这样又何尝不是朋友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学识和素质呢。
日期:2010-09-11 12:11:01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是友感悔,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尝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传习录》
有一位朋友常常因为生气而责备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反身自问。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如果能反身自问,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责备别人呢?舜能感化象的傲慢,关键只是舜不去看象的不对之处。如果舜执意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就会看到象的不对之处了。象是一个傲慢的人,必定不肯认错,又怎么能感化他呢?”于是,这位朋友感到后悔。
王阳明说:“你今后只是不要去评论别人的是非,每当要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一个大私欲除去才行。”
一些人在面对朋友的缺点或做错的事时,往往会当面指出:“你错了,让我来告诉你正确的做法吧。”“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此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见解。而且,他们还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说成是自己“性格率直”、“直言不讳”,“实话实说”等,好象还算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性格一样。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
我们知道,根据心理学家研究,无论哪一个人,都有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需要,这就是所谓的“自尊心”。
如果是我们自己发现了错误,我们也许会自觉地改正它。但是由别人“直言不讳”地当面指责自己做错了时,自尊心这种本能反应就起作用了,它动员全身的神经、肌肉来抗拒、反击这种指责。所以,一个人面对指责的反应,通常是面红耳赤脖子粗、气急败坏地和别人争辩,竭力捍卫自己的观点。
因此,我们永远不要希望别人是从善如流的圣人,孔老夫子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一想自己如果受到别人的指责,自己会怎么样,你就会预见到别人面对指责的反应了。
作为下过“致良知”苦功的大儒,王阳明虽然没学过现代的心理学,但也洞悉了人性的弱点。他深深知道草率地责备他人会引起什么后果。
他举了一个舜以自身行动感动其弟弟象的例子,说的是舜被征用后,象还每天想着去杀舜,在普通人看来,象这种邪恶的本性真是不可救药了。
难能可贵的是,舜这时已悟到了自己过去过于急切地想让象变好,对他过于严厉,当初才使得象要杀自己。
舜悟到自己的过错后,便决心加强自我修养,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象,而不再直接去纠正他的邪恶。因为舜已知道,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再去直接指责象的错误,反而会激起他的恶性,事情将会变得更糟。
有了这一经历,舜才知道功夫只在自己,不能去责怪别人,于是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以身作则,最后,他那真诚的行为终于感动了弟弟象,兄弟之间终于达到了和谐。这是舜的动心忍性、增加能力的地方。
对于与友人的学术辩论,王阳明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朋友之间的辩论,即使有浅近粗疏的地方,或是露才扬己的时候,都是毛病发作。应对症下药才行,不能因此怀有轻视别人的心。否则,就不是与人为善的君子之心了。”
王阳明又说:“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这样才是正确的。”
后来王阳明又告诉学生陆九川说:“和朋友一起探讨学问,应该委曲谦让,宽厚待人。”
这些都是教导我们不要轻易指责他人的真知灼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