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伊人——先秦红颜探古》
第3节作者:
蒹葭从风 无论这种写法是作者的深思熟虑,还是不意为之,或恣意为之,她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僭越”于学术传统而又独具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范本。
我们的国家在变化,我们的历史在前进。
我们这个民族对自己文明历史的反思,也在不断走向深入。于此大潮中,从风是一朵浪花,我们都是一朵朵浪花,各自拍打着古老的岩石,各自冲刷着淤积的泥沙,奋力地开凿着巨舟行进的航道。浪花可能消散,浪花可能被激溅得杳无踪迹。但是,无数的浪花合流,终归会形成无可抵挡的潮流,终归会流向苍茫的大海。
也许,在遥远的天际,就有哪些远古佳丽们殷殷的目光。
华夏民族的灵魂与希望,正在这世代不息的生命中延续壮大。
日期:2011-06-04 00:53:44
● 永以为好——商王武丁之妻妇好
玄鸟之后、天命殷商,齐天的荣光最终归于牧野的尘土,半隐在历史的黄土下三千多年。若不是近代考古发掘,这样一段动人的历史便不会栩栩如生地走进我们的视野;我要讲的关于妇好的故事,不是单纯在介绍一位上古的巾帼英雄,而是在努力地解读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我努力从散落的甲骨碎片和金文残迹中揣摩着晦涩的只言片语,敬畏而拘谨地拼凑着破碎的身影,但苍白语言的尽头,仍然是连天的迷雾。
安阳殷墟妇好墓前的雕像
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两百多次。从甲骨文和金文中走出的妇好,一生从容不迫地担当着许多貌似极为冲突的角色:集宠一身的美丽王后、频繁生育的艰辛母亲,贞卜问祀的国之主祭、驰骋疆场的常胜英雄、位高权重的封地首领……在狞厉的男人世界和温润的女人世界中,她都做到了极致,以致于后世三千多年里,竟再无第二个女子可以重聚她所有的荣宠和光耀。
一 殷之好妇
“妇好”显然不是她的名字——理解殷商的名姓字和庙号等称谓需要颇费一番功夫的,至今有些称谓仍在学术争议之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与她有关的称谓有“好”“妇好”“后 母”“妣辛”“毓妣辛”“后母辛”几种。
妇,铭文字形作“帚”,随着汉字形符类型化的进程加女字旁成“婦”,该字使用长达几千年,直到简化汉字普及,“婦”遂成了“妇”。这个字是已嫁女子的专称,殷商王与臣的妻子均可称为“妇某”。据《甲骨文一百年》统计,甲骨文中称“妇”的有95个,因此有了一个专有的集合称谓叫作“多妇”;奇怪的是殷商之后古人对“妇”字的理解——西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释道:“婦,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东汉时妇女的楷模班昭更深信不疑,并在她所撰的《女诫》序言中颇有感触地回忆道:“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从此,“执箕帚”成了妇人的代词,后世沿用日久。显然,更早使用这个字的殷商“多妇”同后来只懂得持帚洒扫的妇人们是差别很大的,当时的天下没有她们的禁区,领兵出征、田萑稼穑、主持祭祀、涉足内政、燕飨诸邦……既主内又主外,温润如玉,更坚若青铜。相较之下,西汉以来的穿凿附会就聊搏一哂吧。
好,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很是生动, ,象男女执手相悦之形,很容易让人想到动人的“永以为好”。大概因为这个字美好的涵义,曾被认为是妇好之名,但深究下来并不可靠。 “好”在金文或甲骨文中除了左“子”右“女”,还有一种中间“子”,左右各一“女”(如图1)的繁构写法,可见此字的核心在于“子”。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确有许多含有“子”字的符号/文字,可能代表着来源于子姓王室的不同的支系,因而妇好也很可能是和丈夫武丁同宗的子姓之女;上古姓氏分明,也有认为子非姓而为氏。曹定云先生的《妇好是子方之女》一文论证颇有见地,卜辞中也确是有个“子方”这一方国,并且与商的关系比较友善,极有可能就是妇好的娘家。总之,不论是姓是氏,反映的都应是族属信息。
日期:2011-06-04 01:09:07
(上“兔”下“丂”)母, 读作qiǎo(巧),李学勤先生认为是妇好的字或者私名,大概是从青铜器研究大师王国维那里得到的启发——“女子之字曰某母,犹男子之字曰某父”,“母氏为其女作器,而称之曰某母。”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十分贴切,不过妇好墓出土铭文除了“后 母辛”还有“后 母癸”的字样。武丁的另外一个妻子的确庙号为癸,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起以上那种完美的解释——不过,若后 母指的是妣癸的话,那她的明器为何会进了妇好的墓穴呢?这又是一个千古之谜。
妣,是殷商对入祭宗庙的祖母以上母辈的敬称。
母,在殷商的称谓范围较广,亲生母亲、姨母、伯母、叔母等皆可称作母。
辛,是妇好的庙号。在殷商庞大而系统的祖先祭祀谱系里,祖先的庙号是以天干来记的,如“大乙(成汤)、盘庚、武丁、帝辛”等。
妇好死后被她的子孙敬称为“妣辛”或“后母辛”。著名的“后母辛方鼎”就是特为祭祀妣辛妇好而铸造的祭品。顺便提一下,以前“后母辛”曾讹作“司母辛”,就连我们过去的历史课本中也一直写“司母戊大方鼎”。如今考证,作“后”字讲更靠谱一些,“后戊”“后辛”是标明国母身份的崇高称号,相当于“母后戊”“母后辛”之意。
祭坛巫女
大火星在黄昏时见于南中天,日影渐短,岁首新年临至。宗庙中,牲醴齐备,锺磬既调,燔柴禋祀,黍麦惟馨……崭新锃亮的青铜器发着幽幽的金光,映着她手中敬奉的祭文,还有她玉雕一般的面庞……
透过遥远的卜辞信息,为妇好勾勒出这样一幅剪影。她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盛大的祭祀中。《尚书》有云:国之大事,为祀与戎。祭于殷商更是举足轻重,卜问的对象可大至昊天上帝,小至一泓清泉,举手投足日用常行都免不了贞卜祭祀。妇好作为一国级别很高的神职人员,同时也是一国大事的决策者,她主持的祭祀卜辞记载甚多,种类纷繁,有“ㄓ(侑)”“勺(礿)”“燎”“往”等我们听起来像拗口晦涩有如外语一样的名称。祭祀的对象有妣癸、妣庚、父乙等。其中的父乙正是武丁的父亲小乙。能够主持先王这样级别的祭祀绝非小可,必须以绝对崇高的身份赢得祖先的认可才行。
妇好除了国之主祭,还担当过贞人。在段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刻有“妇好整治”的龟甲。所谓整治,就是将龟甲上残留的肉渣皮筋等除去洗净,干燥后再在上面按一定规则钻出小孔,最后将整治者的名刻于其上,类似签名,以备贞卜之用。用时以火炙,甲骨爆裂,如同神明的回音,同时沿着钻孔绽出裂纹。甲卜中,灼烧这一步称作“贞”,而根据裂纹判断贞问之事可行与否,称之为“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