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伊人——先秦红颜探古》
第22节

作者: 蒹葭从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玄黄二色色系,乃先秦最崇高的色彩,《易》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天玄而地黄。”因此,玄黄色系也成了玄端服的标准色配。按照周礼制度,玄端是士以上最常用的礼服或制服或常服(士之正装,大夫、卿之常服),祭朝冠昏皆可服之。其为衣裳制,帷裳的颜色有等级区分的作用。士玄端之帷裳一般为黄色(《仪礼•士冠礼》:“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 郑玄注:“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杂裳者,前玄后黄。”)另有一种纁色,介于黄色和红色之间,比黄色级别更高,按孔颖达的注疏以及《说文》的注解,为浅绛色,后来甚至被简化成朱红色。纁色,是大夫玄端、王之冕服的帷裳颜色。士人只有在正昏礼的时候才能假穿纁裳的玄端服。由此,我们这位公子的身份也可确定了,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他至少是大夫级别以上;从赶制礼服的时间上看, 大概是为了周人非常重视的蜡祭,能够主持蜡祭,这位公子的身份必然很高。豳公之子的说法也是可信的。

  再来看采蘩女,她的身份似乎无可厚非的属于下层人民。但问题是她究竟卑微到何种程度?持郭沫若等人观点的根据周代“奴隶社会”说,认为她是一位女奴,毫无人身自由,彻底的被剥削阶级,天生的被蹂躏对象。因此,她才对同归的纨绔公子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能徒劳地伤悲。
  我们当前最大的误区就是习惯用西方社会规律模式套用在自己身上。杨宽先生在《先秦史十讲》中说:“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根本不同于欧洲历史,既没有经历希腊、罗马那样的典型奴隶制,也没有经历欧洲中世纪那样领主的封建制。”实际上,周代的奴隶数量并不很多,根据当时的乡遂制度,大量的是拥有自由身份的人——处于都邑附近的国人和都邑之外的野人。我们这位农夫应该是位自由民,因为诗中多处提到公家和私家之分,比如“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若是奴隶,哪还有私家的说法?至于“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种蜡祭后的欢宴,更不是奴隶可以享有的待遇了。

  如果采蘩女是贫苦农夫的女儿而非女奴,即使这位公子有使坏的心思,也不可能无所顾忌地为所欲为,当然,也不能排除可能性;且不论阶级论调的套用合理与否,先周时代卑微的采蘩女恐怕不大会生出“阶级性憎恶”的觉悟,除非那位公子的人品和长相差到和老电影中粗鄙卑劣的地主一样——从小开始的、全套的君子风范礼乐教育对他一点作用都没有起。若真如此,我也为她伤悲。

  同“公子”的辨析一样,人们对采蘩女身份也有着极端化的见解。因为蘩即是白蒿,用开水浇在上面有利于生蚕,也有认为鲜嫩的白蒿有饲幼蚕之用。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采蘩之女为治蚕的下层女子。而《毛传》早就有云:“公侯夫人执蘩菜以助祭”;《郑笺》云:“执蘩菜者,以豆荐蘩俎”;《左传•隐公三年》有:“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鲜嫩的野菜也是古时祭祀祖先常用的祭品,常与“蘩”并称的“蘋”在《礼记•昏义》中被特地强调:“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即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由此,蘩何不亦然?这样来看,这位采蘩女恐怕就是有一定身份的女子,至少也是君子国人之女。

  三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不管怎样,暮春的确是一个让人惆怅的季节,花季的姑娘,不论是殷实之家的室女,还是终日辛劳的女仆,多半都会触景生情。可惜她们的命运都没法自己做主,未来对于她们是一片茫然。毛郑孔等经学家用平和的笔调匆匆勾勒出一个不太清晰的美丽身影,其中要数郑玄的最为率真生动,他秉承了毛公的“感气说”精髓,但更直白地说“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直接地带我们进入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场景设定。此情,此景,甚至让人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前苏联电影插曲:

  “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向他表白,满腹的心里话没法说出来……”
  《红莓花开》是电影《库班哥萨克》(中文译作《幸福的生活》)的插曲,有着那个马背民族特有的火辣和热情,但其中的情感与我们这首《七月》有有那么一点微妙的契合,只是我们的表达含蓄内敛得多,两人间的距离远不止一条河,因此这个故事更让人落寞,而且不由自主地想到另一个类似的场景——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想象是每个人的自由,但什么样的眼睛,就会看到什么样的光景。满心斗争的人看来,整个世界的人可以泯去一切人性特征,只用分为两种——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另一种极端也不可避免,他们看到的一切抽去了身临其境的苦楚艰辛,于是只剩下“熙熙乎太古也”的世外桃源。其实,不论是毛郑孔朱等大儒还是如今大言不惭的知识分子,距离那时的祖先都有了厚厚的隔阂,我们看不清那公子的模样,也看不清那姑娘的脸庞。

  世上最动人的文字,有时不是感人肺腑的绝恋,不是痛彻心底的悲伤,而是莫知我哀的失落。
  日期:2011-06-06 12:35:26
  ● 哲妇倾城——周幽王后褒姒
  一 烽火一笑——正史外壳里的戏说
  天际终于隐去了熠耀火光,只残留着几丝没有褪尽的血迹;空落落的城中扯起了凉风,卷走所有的烟尘、残垣,还有横七竖八的尸体……沣水和滈水①呜咽着茫然驰去,涌向萧索的周社②。脑后一阵凉风,身后降下一群黑压压的飞羽,扑棱着集于那高大的土冢——却不是祥瑞赤乌,而是饱食的鹫鹰……

  一个激灵,他醒了。
  清晰的涛声袭进耳孔,半晌,竟不知身在何方。
  ——王请更衣。
  思绪慢慢苏醒,才想起是在沣滈之会的斋宫。
  ——兵僰之灾,戎狄背信,此地多有不详……

  年老的寺人絮叨不休。
  ——诸祭毁弃日久,王已斋戒十日,其诚已达于先王,何必非要……
  他抬起凌厉的眼神。寺人收声。
  ——不暇祭祀,华夏何以别于戎狄?
  他从老寺人手里拽过衣衿,赌气似的把左衿用力压在右衿上。突然,在右腋下结缨的手停顿住,那句话在心里打了个转——华夏?戎狄?

  他抚摸了一下右衽的交领,惨笑。
  日期:2011-06-06 12:36:40
  当周平王宜臼率领的申、缯、许以及西戎联军发难镐京③,一举消灭王都六师,并诛杀自己的父亲周幽王于骊山脚下的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王都已不是旧时模样。当年武王亲手兴建的镐京被这次举兵中立下“卓著功勋”的西戎和犬戎肆无忌惮地洗劫。戎狄果然是戎狄,烧杀屠掠起来犹如长风卷过草原。不几日,辉煌了二百多年的繁华王城就成了一座断壁残垣的废都。

  据《史记•周本纪》记述,戎狄是“尽虏周赂而去”,一个“赂”字透露出这一暴行背后的暧昧,暗示了这一嚣张举动是合作方的那位周王事先许给他们的酬劳。尽管镐京不是一个令宜臼有着美好回忆的地方,然而,当这一切真的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这位身上流着一半申戎血液,一半周人血液的周王,心里真的会波澜不兴么?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薹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