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伊人——先秦红颜探古》
第28节作者:
蒹葭从风 轻扬之水,白石晶莹。听闻父母有命,我心中的喜悦啊,怎好说与人听!
日期:2011-06-06 13:07:35
二:唐风 绸缪
清新明了如唐风者,也不能幸免于经史家们的装扮。政教气息同样染上了这首易读的《绸缪》。《毛传》:“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也。”即便是严肃的经典,这种解释也让人忍俊不禁。显而易见,本诗通篇气氛欢欣,看不出丝毫的国乱失时之感。清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倒很简洁地说:“贺新婚也”,自在情理。
上一篇已经提到,“绸缪束薪”是夫妻好和的象征。这篇《绸缪》的文字通篇散发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人间“四美”独有的气息,显然是一首歌颂昏礼的风诗: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除了上篇中详解的束薪,这篇中最有特色的象征物事就是这反复咏叹的三星了。根据历代的考误辨析,“三星”被认为指代着参宿已无太多异议。按照九州星野的划分,参宿的星光正好播洒在唐尧故地的晋野。参宿三星,也是《汉书•天文志》中提到的白虎三星,与西方天文学中的猎户座对应。正因为晋地“主参”,所以唐风中的昏礼以此宿为辰星,并定时序。先秦昏礼的年时一般多定在“霜始降,百工休”和“迨冰未泮”的季秋到孟春之际,而昏礼之日的时辰开始于日落三商之时。诗中三星从“在天”到“在隅”到“在户”的星影轨迹正是时光从黄昏、人定到夜半的流转。由此,我们可以简约地描画而出遥远千秋之前那孟春正月的某日,听到来自新妇、亲友、以及新婿对唱的歌赋:
参宿三星见于东方。束薪点亮美好时光。纁纁日色勾勒出你的模样——叫我如何是好啊,今天你成为我的新娘。
参宿三星由东偏南,束刍照亮美好人间。夜初人定,灯火阑珊,映红你姣美的脸——叫我如何是好啊,美妙如斯难得一见!
参宿三星由南偏西,束楚照着美好的今夕。月光迷离,美人如玉——叫我如何是好啊,今日与子结缡……
按照《仪礼•士昏礼》,昏礼不举乐,不大肆庆贺,但未必处处严格得如手术步骤一般。昏礼毕竟是值得欢庆的仪式,即便如周礼昏礼那般静穆,也未必没有即兴的歌谣等助兴节目。也许,《唐风•绸缪》正是这一昏礼杂俗的写照。
然而,又有不少考论将这首诗断为先秦的闹房之俗,主要根据在于首先将这首诗的三章分别归于新娘、亲友和新郎的口吻。第一章出现了“良人”,钱钟书将其解为女性的口吻。然而,这个后来发展成妻妾对夫婿的尊称,最初是可在夫妻间互称的;第二章的“邂逅”,也未必一定要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正如《小雅•野有蔓草》中的“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完全是第一人称;第三章的“粲者”带有明确的女性信息。粲,古作 ,《说文》中释“美也,从女。”《国语》中也有“女三为粲”之说。因此,这三章均可解作新婿的独白,由此,“闹房说”显得有些无枝可依,何况,根据彼时的时代特征,中古前的婚俗中鲜有闹房这种与彼时气氛极不协调的喧闹环节,以后世类推古人的做法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唐风里的那场昏礼的胜景,应当还是优美雅正的周礼之风。
读到这里,心中不免微微波动,想起唐风中时代接近的诗篇《扬之水》,水边那个素衣朱襮的美丽新娘,还有带着她驰往曲沃的君子,可会就是眼前这对新人?这谁能知道——不过,何不权当是呢?
三:唐风 葛生
◆葛生与悼亡
一个素衣女子,衣袂飘飘,独自一人来到荒郊,那里沉睡着她思念的人。藤蔓植物爬萧瑟的坟墓,历历往昔浮现如初: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一秉唐风清晰的诗风,这首《葛生》是一首意向明确的悼亡诗;而一秉《毛传》将唐风归于周召共和前晋史的习惯,《葛生》依然难逃穿凿附会的命运。尽管这次《毛传》也首肯了悼亡的诗旨,但还是将这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强行加上了“晋献公好攻占、国人多丧”的背景,真是让人郁闷——怀念一个人,哪有那么多复杂的理由?
《葛生》被称为历代悼亡诗之祖,在于它平实的字句无不感人肺腑、深沉悱恻。全篇没有一个“痛”,没有一个“思”, 没有一句“死生契阔”,没有一句“山无陵,江河为竭”,短短数行,字字如针,却痛不见血。大哀无泪,大抵就是如此吧。
孙广云细心地品评道:“枕粲衾烂,其嫁未久也。”这个女子大约只是个结缡未久的妻子,然而良辰苦短,天妒美眷,昨日合卺同牢,今日天人两隔。夏之日,冬之夜……我们几乎能看到岁月的光影就在她的身上轻轻流过,看到她站在蔓草青青的郊野,年复一年对他默默地说:快了,你在这里等我……
《葛生》所写,总觉得是一个灰绿色的场景。阴云低徊,草木婆娑。那肝肠寸断的素衣女子久久处理在一方墓前。然而,她并不是万念俱灰、形如槁木的模样,脸上只写着纯净的哀伤。
岁月不休,思念不休。生死之阻往往升华了爱情。《葛生》乃女子悼念亡夫,妻者,齐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而实际上,思亡之痛没有性别之分。《绿衣》则是《葛生》的另一个版本——夫怀亡妻,读来同样让人潸然: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 生死中的忧思
周成王灭唐,封胞弟太叔虞于此。太叔后人所繁衍生息的这片土地后来依晋水而被改名为晋,地域上大致在今天山西晋南的翼城和曲沃交界的地区。悠悠晋土,曾是唐尧、虞舜和夏禹等先祖的故地,后来,又印下了先周的足迹。这片土地很早就积淀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太多的故事和回忆让这里成为华夏土地上较早进入文明的地域,民风自然淳朴,深沉纯净。早在《左传》中,季札即对唐风评价道:“思深哉!何忧之远也。”而一千多年后,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苏轼也共鸣地深叹:“思之深而无异心,此唐风之厚也。”那深远的忧和思早已渗透进了这方土地,嵌在周边一片蛮荒的藤蔓荆棘丛中。
班固评唐风,特别提到了唐风具有“死生之虑”,这是唐风有别于其他国风的地方。生与死,是生命哲学中永恒的思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