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残梦:直击晚清帝国崩溃的前夜》
第27节作者:
金满楼 日本的学问体系主要来自欧美,当时选择留学西洋的中国学生也有,但人数远不及日本。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曾从福州船政学堂中选派部分毕业生前往英国学习海军,也曾选派了数批幼童前往美国留学,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撤回。同期间,在华教会曾选派了一些中国青年前往欧美留学,但人数不多。八十年代后,李鸿章选派段祺瑞等四人前往德国学习陆军(荫昌比之更早),人数更为有限。直至清末新政,清廷和各省均选派了一些留学生前往英、法、德、俄、比等国学习,人数有所扩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1908年后将庚子退款用于资助中国选派的留美学生,平均每年60名。为此,在北京西郊清华园还设立了游学肄业馆(后改名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的前身),专门负责选派赴美留学生。民国以后,此制度并未因清朝覆亡而终止,庚款留学(留美、留英等)在二三十年后结出硕果,民国的很多大师如胡适均出自于此。
实事求是的说,留学欧美的人数虽少,但质量却远高于留日学生。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亦指出:留日学生中“已入学者半数为各省公费生,习师范、政治速成科者百分之六十,习普通科者百分之三十,入高等、专门学堂者百分之三、四,入大学者百分之一”。比较而言,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大都完成了大学教育,其中拿到博士学位的不乏其人(如施肇基、陈锦涛等),而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虽然人数众多,但博士却寥寥无几。
1905年6月,学部举行首次游学毕业生考试,通过者分别授予进士和举人功名。据本次高中的曹汝霖回忆,学部尚书张百熙“以学者从政,罗致人才,尤重视留学生,特议考试留学生,以备任用。第一次应试者,只有十四人,西洋留学生,无一应试。第二次人即多了,西洋学生应试者亦多,颜惠庆等即是第二次应试者。考试留学生分两次,第一次在学务处,及格者再行保和殿殿试。……此次学务处考试,即等于会试,由于晦若(式枚)、王书衡(式通)两先生监试,特别优待,中午备席(第二次即没有这样优待)。试题为一论一策,皆关于新政,惜不能记忆,试后一榜皆及第。”
日期:2011-07-27 16:01:31
曹汝霖忘记的题目分别为:《楚庄王日训国人申军实论》及《两国交战,局外之国不得干预,谓之局外中立。局外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其权利义务若何?试据学理,并参各国成例评论之》,前者为传统题,后者为新学。
曹汝霖对考试过程倒记忆犹新:“越数日,即行殿试,悉循科举制,黎明应考者即集左角门,各携考试用具,并掮一可折的矮几。点名后入保和殿,殿铺藏毡,将矮几展开,席地而坐。有顷,监试大臣二人入场。少顷,钦派阅卷大臣三人,手捧钦命试题同试卷,分各生每人一份。分发毕,阅卷大臣即退,只留监试大臣。……午膳各带点心。到申刻,监试大臣即说,快交卷了,不能继烛。有的早已交卷。越二日发黄榜,张于左角门外,一榜尽赐及第,惟分一等为进士,二等为举人。”
考试结束后,曹汝霖等人经引见后授职,“一等者授翰林检讨、主事、内阁中书,二等者授七品小京官、县知事。吏部定日引见,在颐和园仁寿殿,御案移近殿门,引见者站在陛下,上下都能看见,每人高声自背履历,慈禧太后坐中间,光绪皇帝坐于左侧。揣引见用意,要观其容,听其声,察其举止而已。……那次引见,共十四人,由吏部员司引导列为一排,第一为金邦平,第二为唐宝锷,余排在第三,只听得金君朗背,金某年几岁,戛然而止,唐即接背广东香山人。……余授职主事,归商部候补,主事六品奏任官。”
曹汝霖毕业于东京法学院,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经科的陆宗舆也参加了此次考试,被奖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后来的同道中人、撰有《日本游学指南》影响颇大的章宗祥则先是留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后获明治大学法学士学位,回国后虽未参加留学生考试,但被特赐进士出身。在科举制被废弃之后,新的进身之路却假借传统的功名重新复活,只是规模已远不能与之前的科考相比,像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在清末官场的崛起,无疑是其中的获益者。
后科举时代的第一个探花郎唐宝锷,系留美幼童出身的唐绍仪之侄辈,而后者在跟随袁世凯多年后,早已是朝中的高官。唐宝锷1877年生于上海,其家族系买办世家,上海闻人唐廷枢即为其家族中人。1896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首次选派留日学生时,刚考取了秀才的唐宝锷应试入选并于当年三月派往日本,这也是中国第一批官费留日生(共13人)。
被曹汝霖在回忆录中点名的颜惠庆参加了第二次的游学生考试,据他的回忆,当时的主考官为唐绍仪,副考官为严复与詹天佑。严复为当年选派留英学习海军的福州船政生,而唐、詹均为当年的留美幼童,后者系耶鲁大学毕业。
在这次考试中,耶鲁大学博士陈锦涛名列第一,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的颜惠庆列第二,其弟颜德庆(毕业于利哈伊大学)列第四,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施肇基列第五,前十名均被授予进士出身,且大多为美国大学毕业。其余的40多人,名列二等,均被授予举人出身,其中多为留日学生。与曹汝霖这批活跃于官场的留日生相比,颜惠庆这批人大多活跃于外交界。
这次考试尚有一花絮,当时名列前十的有两位牙医,其中一位本职为内科医生,牙科只是其副业,而另一位则是单纯的牙医,当时的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认为,进士头衔只能授予读书人,像牙医这样的方术之士根本没有资格跻身此列,因此,前者获得进士出身尚可,后者只能屈居二等,授予举人头衔。
对此,旧士绅们还大为不满,《国乘备闻》中记载了这么一段:“王闿运晚年被荐,特旨授检讨,已七十余矣,时科举早废,游学生返国试高等,有牙科进士亦同时授馆职,王闿运因撰联自嘲云:‘愧无齿录称前辈,幸有牙科步后尘!’”言谈之中,对此等新科考颇有鄙视。
蒋梦麟在回忆录里也记了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次他与陈独秀谈天说到秀才,陈是秀才,蒋也是个秀才。陈问蒋:“唉!你这个秀才是什么秀才?”蒋说:“我这个秀才是‘策论秀才’。”陈说:“那你这个秀才不值钱,我是考八股时进的‘八股秀才’。”蒋听说后便向陈作了一个揖,说:“失敬,失敬。你是先辈老先生,你这个‘八股秀才’的确比我这个‘策论秀才’值钱。”
原来,鼎革之际的清末秀才也有分两种,一种是考八股时进的秀才,称为“八股秀才”,庚子年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改考策论,称为“策论秀才”,后者因偏于洋务西学,古典根基不如前者,因而常被人认为学问不够,蒋所记载,虽系笑话,却也非凭空构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