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5-25 23:03:13
(四十)
童鞋们,我在小说开头说了,黄大哥有三大嗜好:看美女、赌钱、读书。前两大嗜好前面章节都有描写(打麻将后来戒掉了)。至于第三嗜好,一开始他纠结于官司的事,无心读书;紧接着又筹备酒家开张(同时还追求童欣),无暇读书,这才拉了下来。现在是春节期间,比较清闲,黄大哥想,该读读书了。
真巧,指引陈世钊作出人生关键抉择的那本《经典生存法则》上了2002年度图书排行榜,黄大哥便买来看。
同陈世钊一样,黄大哥也很推崇“谋变”、“借力”、“执著”这三种生存智慧,不过他却发现,作者的论述存在着重大缺陷。
的确,每一生命个体都生活在一个变化莫测的环境里,不仅仅是气候环境,还包括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斗争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个体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一个又一个危机。不把这些问题、危机妥善处理好,个体生存就得不到保障。而要把这些问题、危机处理好,没有谋变本领是不行的。
问题是,“变”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吗?
有一个例子: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率数万军队攻打赵国。赵王歇与赵军统帅陈余集中20万兵于井陉口,准备与韩信决一雌雄。韩信利用陈余骄傲轻敌,急于求胜的心理,决定出奇制胜。当夜,他派一支两千人的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的旗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蔽起来。第二天清早,他再派精兵万人,渡过泜水,背着河岸摆成阵势。赵军望见这背水阵尽皆窃笑,认为韩信不懂兵法,因而更加轻敌,倾巢而出。此时汉军已无退路,只有拚死求生。当下奋力鏖战,争先杀敌。最后通过里应外合,他们大破赵军,斩了陈余,擒了赵王歇。这就是著名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背水之战战例,它是韩信军事生涯里的一大谋变杰作。
而三国时的马谡也想“变”,却落得一个惨败的下场。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准备进略中原。他派马谡扼守咽喉要道街亭。出行前,诸葛亮吩咐道:“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不料马谡却一味求变,屯军于侧边的山上。副将王平谏曰:“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马谡大笑曰:“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又曰:“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马谡更曰:“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依然自作主张,一意孤行。后来果然被司马懿引军四面围定,并断了汲水道路,马谡只得落荒而逃。
都是谋变,都是把兵马置于绝地,韩信取得了成功而马谡却一败涂地,为什么呢?我们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豁然开朗了。所谓“绝地”,利在肉搏;也就是说,只有在肉搏战中死而后生的顽强斗志才能得到激发。韩信之所以敢列背水阵,那是因为他有十足的把握将战斗引入肉搏战(他事先已获知陈余急于决战)。在街亭之战中,如果马谡也能诱使司马懿指挥部队拼命攻占山头,从而把战斗引入肉搏战的话,他的“谋变”大多也会奏效。但司马懿何许人也,他偏偏不给马谡这样的机会,而且还断了汲水之道,坐等马谡的军马不战自乱(一个老奸巨滑的家伙)。
日期:2012-05-25 23:07:16
其实,早在马谡与王平出征之前,诸葛亮就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为此特别嘱咐俩人:“下寨必当要道之处!”更何况实际情况与诸葛亮的预料出入不大,因此,马谡只需老老实实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去办就行了。可他偏要弄巧,好像不求变就显不出他聪明似的,结果他恰恰就栽倒在这“谋变”里。马谡失败的事例给了人们一个启示——做任何事情,该“变”的时候才变,不该“变”的时候就不可强求。为了“变”而变,最终只能是弄巧成拙。
所以,人人都会变,但不见得人人都聪明!
大概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在“借力”里旗帜鲜明地提出,无论怎么变,以能够借助他人力量为准绳。黄大哥认为,这种提法很不严谨。还是以马谡这个例子进行讨论。马谡为什么要屯军于山上?他就是想借助“他人”(山势)的力量,可以“凭高视下”。他也这么去做了,结果呢?不但达不到“势如破竹”的效果,反而一败涂地。这是有内在原因的,因为借助他人(山势)的力量在当时并不能使蜀兵的优势得到发挥。蜀兵的优势优在排兵布阵(诸葛亮的智谋大都体现于此),如果下寨于要道之处,虽无险可倚,但排兵布阵的优势尚可发挥;而屯兵于山上,虽有“险”借助,这“险”反而把自身的优势给削弱了,马谡不吃败仗才怪。这就说明,即便有他人的力量可以借助,只要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则这种借助也是枉然(有时还会适得其反,结局越来越糟糕)。这正是作者不够严谨的地方。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自身优势”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每一个人的天分!
是的,无论哪一个领域,都活跃着大量专门人才,一个人只有进入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用自己最特长的东西,与这些人才竞争,才有取得成就的可能。用自己平庸的地方(短处)与专门人才竞争,成功希望一定是大打折扣的。
所以,“谋变”没有错,可无论怎么变,都要以能够发挥自己的天分为准绳;“借力”也没有错,可无论借助谁的力量,都要以能够发挥自己的天分为宗旨;甚至于第三种智慧“执著”,也要以能够发挥自己的天分而执著。那种“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式的执著,是很愚蠢的。
当然,尽管作者的论述有缺陷,但丝毫不能掩盖“谋变”、“借力”、“执著”这三种智慧对于人的生存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作者关于“执著”的讨论,就令黄大哥佩服不已。后来黄大哥为了使我加深印象,特地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阐述这种意志品质。他说,杂技表演中有一个节目叫“走钢丝”。一根拇指粗的钢丝系在空中,演员在钢丝上进行表演,从一端走向另一端。只见他迈着轻盈的步伐,一步步地向前移动,有时还伴随着音乐节奏做出各种各样的惊险动作,看得观众们提心吊胆,阵阵惊呼。他每一步都要走好,不能失误,一旦从钢丝上掉下来,整个表演就失败了。在动物世界里,个体生存就好比走钢丝,它们必须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一有闪失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而在人类社会,由于常态下的生存斗争避免了个体的死亡(这是作者思想的闪光点所在),它意味着,失败者有“咸鱼翻身”的机会,他可以屡败屡战。这实际上就等于掉下钢丝后还不算失败,不管掉多少次,都可以重新爬上钢丝继续走,只要能走到端点,还算他赢。这N多次机会是多么难得啊。只是要获得这N多次东山再起的机会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从失败中站起来,决不放弃——这就是执著(这个比喻与“七擒孟获”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深有感触。是啊,造物主有时是偏心的,他安排某些人不在起跑线上起跑,从而使这些人在生存斗争中占尽了先机,但他同时也努力地在弱者身上进行着补偿,他赋予弱者执著的意志品质,而这种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任何一个人,想不经历失败就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了(甚至还要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能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惟有执著,才能从失败中站起来,重新爬上“钢丝”,走向成功的端点——因此,可以这样说,衡量强者的标志,不是聪明,不是富有,而是执著(当然是围绕着自己天分而去努力的执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