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广州——80后地产中介的工作日记》
第53节作者:
猪肉王子阿七 日期:2011-08-09 22:30:15
楼市。
楼市的行程不容乐观。
2008年,楼市风云突变!
楼市疯狂的一年,房价迅猛上涨。买房子就像买萝卜白菜一样,拿一个号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购房人通宵排队、雇人排队的怪象频现。现在无影无踪。
回首这一年,政策决策者、开发商、买房人,楼市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心中竟都是五味杂陈。多年严控政策的积聚效应在这一年显现,房地产市场一路飙升的箭头开始反向而行,习惯了靠涨价抑制过快销售的地产商,不得不忍受降价滞销相伴而行以及资金链紧绷的煎熬;房价下行,市场躲不过“买涨不买落”的宿命,本应高兴的买房人,却没有了房价高涨时的冲动和果断。
短短一年,楼市巨变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考验着大众的判断。磕磕绊绊的2008年,有太多值得回味。
整体回顾:“观望”成为2008年楼市的主旋律。正是买房人这种心态的持续不变致使开发商多年来第一次转换“角色”,使出种种营销方式力求挽回销售惨状。从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以来,短期内的观望已然成为业内习惯的市场反应,但从未像2008年来持续这么久。在连续几年打压房地产后,2008年下半年政府首次出台鼓励购房的优惠政策。但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浓郁的观望气氛直到2008年年底似乎都不见起色,甚至这种现象能延伸到2009年什么时间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08年楼市大事记:
一、1月 市场热议王石“拐点论”,地产商普遍对此持否认观点。
二、2月 在“拐点论”的争议声中,上海万科举行元宵节9.5折特卖,卖出170多套优惠房源,总销售额达2.57亿元。
三、8月底 万科在上海公开宣布,旗下的8个楼盘进行不同程度的促销活动,拉开了地产商降价迎“金九银十”的大幕。
四、9月 上海楼市出现“史上最冷金九”,一手商品住宅的成交量跌到44.69万平方米,为旺季楼市新低,同时创下了2.76的月供需比新高,创下近三年来最为严重的滞销局面。
五、9月15日、10月8日和10月29日 中国人民银行三次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房地产业终于迎来久违的降息周期。
六、10月22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今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央行同时宣布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同日,财政部宣布暂免征收购房印花税,并将契税下调至1%。
七、11月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10条具体措施。其中,两条政策对房地产业形成重要影响,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
八、11月26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27日,A股地产板块集体暴涨。
九、12月17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政策规定,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的,免征营业税;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由按其转让收入征收营业税,改为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对业内最关心的二套房贷松绑问题,新政未做松动。
十、12月22日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等政策。
退地风席卷全国 。 2008年以来,由于银行信贷紧缩,购房者持续观望、销售变冷,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导致直观反映市场信心的土地拍卖遇冷,底价成交、流拍乃至“退地”的现象普遍出现。很多以前的“地王”到期不得不陪上土地出让金退地。
打赌风波。08年7月份,北大教授徐滇庆与评论人牛刀打赌,预测深圳房价会涨,并声称如果房价降了,就登整版文章向深圳市民“道歉”。随着这个赌局最后期限——7月11日的到来,持续一年的牛、徐赌局以徐滇庆道歉而告终。
退房潮愈演愈烈。2008年房价下跌,随之而来的就是缠绕了开发商一整年的退房潮。而其中受关注最多的莫过于万科退房风波。
中介关店成潮流。一手房市场的不景气,直接导致的就是,今年中介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今年七八月份的淡季,广州市二手房中介门店数量缩水一半,中介门店从两年前的1.6万家左右,减少到目前的7000多家。当然,广州并不是特例,很多二三线城市中介的日子更加难过,一个月没有生意已经成为了平常事。 面临寒冬的中介公司,想尽办法抗寒。不少品牌中介走出传统的二手房业务,开始增加一手房代理的业务。还有部分中介公司则加大了在二线城市一手楼盘的代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