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商“捡漏”故事集——推山深度解密古玩行》
第42节作者:
推山入海 点评:古玩铲货偶然因素很多,并不因为你付出的多而一定得到好宝贝,也不因为你的期望殷切而关照你。铲子A对买到黄花梨大件的期望最急切,却连个笔筒都没淘到,而铲子B还受黄花梨所害。平日比较低调却有心眼的铲子C略有斩获,而干得最晚,眼力最差的铲子D却得到命运女神的垂羡,成了幸运儿。此事古怪,却无法探知缘由。所以做古玩生意一定要有颗平常心,遇事不必强求。
小玩也有大乐趣
在古玩行形形色色的收藏人群中,以赚钱或投资为目的的占大多数,可也有少部分人确实喜欢那些有年代沉淀的老玩意。他们对那些淘来的东西,先是擦拭干净,然后小心翼翼的放进博古架,或者藏进抽屉中,得闲了拿出来仔细把玩鉴赏,享受一种特别的乐趣。这样的人是不多见的,倘若某些文化层次高,对中国古文化怀有特别兴趣的人如此并不奇怪,可是我的一位朋友——普普通通的公司职员,家境算不上多好,却对古玩怀有诚挚的爱好。
朋友个头不高,白白净净的圆脸,大大的眼睛,干着一份相对自由,收入也不错的工作,但他的家境算不上很好。他老婆光荣下岗,只能靠打零工赚不多的薪水,所以朋友买古玩总是很算计,基本不花大价钱。
朋友最快活的日子就是逛市场,无论是星期四的北市场还是星期五的黑马市场,每逢赶集的日子,他总是早早的就到了,然后很细心的把摊子一个挨一个的筛选一遍,绝不像多数人一样走马观花。
古玩行的人都有一个心理,就是想抓住不多的捡漏机会,总觉的走的快一些,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把所有摊贩都搜索一遍,便能抢在别人前头,发现机会。这样做,对于眼力极好,眼光又贼的搞专项的玩家是可以的,因为他们对熟悉的货物有超强的敏感,目光所到之处,全部看在眼里,漏不下一点蛛丝马迹。可是,匆匆忙忙的粗线条,对更多的普通人不适合,因为每个摊贩的货物摆得乱糟糟,想瞬间把全部货物看个仔细是不可能的,而好多不起眼的机会,就隐藏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只有细心的淘客才能幸运察觉。朋友不紧不慢的节奏,跟休闲散步差不多,需要时会长久的在一个摊位前驻留,所以总能找到机会。
日期:2012-05-29 15:57:20
那天就要散集的时候,他来到我店里,手里拿着一只光素的铜盘,方形,比较厚重。看他喜笑颜开的模样,谁都知道他对淘到的宝贝很满意。
“老张,拿张报纸,我包一下!”
我扫一眼他手中的宝贝,看那东西确实太普通了,实在没什么特点,在地摊上遇到,我是不会动心的。可是,那天的地摊,摊贩并不多,我曾经走了一遍,却没注意到这个玩意。我本来是天马行空的性格,惯常粗线条,发现不了也属正常。我把报纸递过去,看着他在意的宝贝,有些诧异。
“买了个盘子?”
朋友抬抬手,把盘子冲我晃了晃:“你猜我为什么买这个盘子?”
市场上东西少了,价廉物美的老货越来越少,能买到差不多有一眼的东西总算不错了。可是他的解释,让我彻底改变了想法,不得不对他的独到眼光刮目相看。
“这个盘子乍看起来,没一点突出的地方。年份也就是清晚期,没雕刻,个头不是太大,很多人不会对它有兴趣。可是,大家忽略了一个小问题,就是它的铜质。我们平常见的铜盘多是黄铜和白铜的,而紫铜的却很难见到。这个盘子就是紫铜的,铜质纯净,冶炼很精细的紫铜!”
我接过盘子细看,果真如他所说,很地道的紫铜,手感沉重。我的印象里,好多文盘、大烟盘等等,多有漂亮的雕刻,可是确实都是黄铜和紫铜制作,那一类的东西我就经手过,而紫铜的还真是初见。
“铜在古代是紧缺物资,历代造钱币都用铜,还有很多铜铸件等等,需求量很大,可是货源有限。每个新朝代建立,都是把许多前朝的货币、铜器重新熔炼,再制造本朝钱币,这样做就是因为铜材紧缺,而紫铜是纯铜,不掺入其他物质,当然要消耗更多的铜,所以铜质工艺品用红铜做的很少。晚清民国时,制作了大批的铜圆,就是紫铜的,开头的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制作精美,足斤足两,后来就偷工减料了。”
他说的很有道理,见解非常独到。按理说他的文化程度不算太高,古玩知识却比较丰富,其奥妙并不晦涩艰深,究其原因是他真心喜欢古玩,喜欢那些经历了很多岁月的玩意,他看到那些东西,有一种自然而纯真的愉悦,既不是为了钱而变畸形的投机心态,也不是附庸风雅的装模作样。他是真喜欢,愿意不辞辛苦的到杂货堆里找寻,愿意在枯燥的资料里津津有味的咀嚼,所以,他学到很多。
我跟他的最大区别就是我不喜欢古玩,只把它作为赚取生活资费的工具,所以买东西只看是否可赚到钱,而他要满足自己的爱好,能够带来快乐是首选,他不仅在淘宝中得到发现的快乐,还在欣赏中获得享受。所以他尽量在工资里挤出钱来买货,几乎只买不卖。他喜欢买一些小杂件,也喜欢买古书,他买到的古书,都会从头读到尾,字字不落。所以他对买书有心得。有一回,他买到一套光绪版的《三国演义》,可谓是得意之作。
那套《三国演义》我在地摊上看到过,蓝封套包装,品相很好,没有一点破损。卖货的是一位相熟的铲子,要价二千元,这价格对我是没有吸引力的,因为此前我买书从来没花过如此高价,所以很自然的放弃了。等再次转一圈回来,发现朋友正蹲在铲子摊前,仔细的翻看那套书。
“老张,带的钱多吗?”
没想到他们讲好的价钱是一千五百元。在我的印象里,朋友很少出这样的高价的。光绪的书,一般不会过千,他出的价够高了。只是他带钱不足,才向我求援。在市场上遇到喜欢的,大家因为钱不凑手互相支援是常事,那天还真巧,我没买多少东西,兜里还不羞涩。于是凑足钱,那套精美的《三国》成了朋友的藏品。
其实,对他买这套书,我还是挺担心的。我们一起往回赶的时候,我又一次听到很有价值的经验之谈。在古玩行,这种独特的经验都是保密的,有经验的老古董商把嘴巴封的很严,很少把独特的技巧告诉别人,所以,好多人买了数年某类东西,都摸不着诀窍,仍算是门外汉。
日期:2012-05-30 15:02:46
“你知道这套书的价值在哪里?”他问我。
“品相不错,又成套。”
他笑起来,那套书的价值在于内含多张版画插页。木板古书都需要雕版,文字雕刻尚且简单,而线条繁复的版画雕刻起来,不仅浪费大量的工夫,对雕刻的技术要求更高,普通的工匠根本干不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版画成了古书价值因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排在套色之前。
玩古书的人知道,木板书常见的是单一黑色,比较少的是套色的,套色书有二色的,有三色的,三色以上的非常罕见。套色是把两种或以上的颜色混合使用,跟后来的彩色印刷完全不同。即便如此,套色的工艺难度是非常高的,我有半套《聊斋志异》就是套红的。
朋友的《三国演义》年份虽然不算好,可书里竟有大量的木版画,几十张之多,足见当时的书商是费了心思的,也正是因为此,才使它的价值增加了很多。所以说那套书绝不普通,而是藏家们刻意追寻的一个品种。我曾经把这个消息告诉古籍专营商方老板,他非常向往,诚心向朋友求购,问过好几次,却没能满足心愿。
朋友一直默默的穿行于古玩市场之中,他从玩钱币开始,逐渐转变兴趣,转而玩紫砂壶。他收藏的紫砂壶有几十把,多是缺盖的。没办法,紫砂壶是实用器,稍不注意,盖子就会脱落摔碎,几十数百年下来,保存完整的太稀少了。有盖子的好壶固然是藏家们追逐的对象,可是,在很难淘到此类货色的时候,弄些没盖子的欣赏,也是不错的选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