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商“捡漏”故事集——推山深度解密古玩行》
第44节

作者: 推山入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她如何掉下来了?”他想。他挣扎着慢慢挪动身子,想看得更清楚。女人躺在昏暗的灯影里,样子很难看。突然,他看清了衣服,那是他熟悉的,他惊呆了,女人正是柴小红!
  海北笑了,笑得很凄惨。他的眼角滚出一滴泪,既不是为曾经的妻子伤心,也不是后悔。
  “可恶的女人,临死我都没摆脱她!”他倒下了,魂归故里。他在尘世的使命完成了,最后的意识定格在诅咒上。
  很快有人报案,丨警丨察封锁了现场。第二天,李大厨向警方证实,他因为有点事耽误了下班,正好目睹了杀人的场景。他生性胆小,不敢去制止血腥,可他向警方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觉得罪犯很眼熟。王宏新并没逃跑,很快在一家旅馆里被抓获。他没有狡辩,也没有屁滚尿流,很爽快的承认了犯罪事实,等待着应有的惩处。
  一年以后,天河路与南山路交界依旧繁华,人来人往,车去车来。交警认真执勤,在他的背后,原京天饺子城旧址却换了新门牌,改做其他行当。没人愿意到不祥的地方就餐,可改做其他生意后,依旧繁荣。渐渐的,人们把那件惨案丢在记忆里,只有派出所长偶尔提起:“海北做得过分了,得到惩罚是咎由自取!”他还提到曾经向他定水饺被拒绝的往事,很大度的说,他并不在意。

  王宏新被执行枪决,他不用人搀扶,独自走向了刑场。他用自己的方式,义无反顾的把坏人的生命终结,捍卫了尊严,出了怨气。海北的死并不是因果报应,因为作恶的人被惩罚的情况并不多,冥冥之中并没有主持正义的神秘力量,公平和正义的理想只有靠社会力量维持。坏人最终受到惩罚,是善良人无奈的心愿,是愚弄自己的麻丨醉丨剂。在一个失去公理的时代,强势欺压弱势是常见的选项,这种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坏蛋完全可以靠了是非的颠倒逞凶,他们与政治势力勾结,以伪善的面孔做出假象,实质上干的是作奸犯科的勾当。善良者因为好心而吃亏,源于没有对罪恶行之有效的牵制手段,仅凭着微弱的呼声,根本撼不动扭曲的社会风气。正义与邪恶是两种完全对立的势力,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只能用血、用生命才能得到清偿。王宏新付出了代价,却削弱了邪恶阵营,他的付出值得。社会风气会好起来,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好人多!

  完
  2011年12月20日
  日期:2012-06-01 16:33:31
  那一天赶早市,老头遛弯一样的逛游,忽然发现一位农村妇女正在开箱摆摊,立刻像打篮球那样占好位置。那妇女一件件的摆货,老头目不转睛的盯着,等待机会出手。功夫不负有心人,好机会终于来了,妇女刚从包里取出一只铜佛,老人就注意到了,没等她放在地上,就接过来。
  那件铜佛是好玩意,足有三十多厘米高,开相很漂亮,佛祖慈眉善目,表情雍容,仪态庄严,仅底座有小伤。老头抓在手里,周围的人看到了,立刻围起一堆来。有个天津老客见东西好,很羡慕,伸手喊叫“我看看,我看看!”
  老人怕惊了妇女,瞪起眼怒斥那人:“你看啥!”
  老人手抓铜佛,回过头来,急忙问价。

  “多少钱?”
  “你还不给俺200块啊?”
  妇女是生面孔,土里土气,看打扮才干古玩不久,根本不懂眼,也没学刁。
  “给你一百六,行,我就拿着。”
  老头想还价,可是,他身后围起了一大堆人,不住的往前挤。古玩市场每次遇到有人捡到宝贝时,都有许多羡慕的人伸长脖子看热闹,后面的用力往前挤,有的还不甘寂寞,说些怪话。有经验的卖货人,看到这种情况,立刻警觉起来,要么多要价,要么不卖了。

  老人看势头不对,妇女又很不情愿,便自找台阶,答应了妇女的要价。妇女收了钱,老人拿了货往外挤。一些外地来淘货的贩子或商人们,就追着老头不走。
  “卖给我!”
  “我瞧瞧!”
  几个人都想趁老人不知价值且处在捡漏的兴头上,随便加点钱把货搞过来,仍旧是个便宜。老头不是吃素的,知道他们的心思,也怕这些人跟尾巴似的跟着,让妇女察觉卖漏了东西,出岔子,所以很坚决的拒绝了那些人的请求,快步走出市场。老头的做法是对的,碰到这样的事,万一接着转卖,卖货人一定会听说,甚至会听到变了形的传闻,心里不痛快,以后再买他的东西,可就难了。后来,老人的铜佛卖掉了,具体卖了几万块,谁都说不清了。

  老人这种钻营找机会的本领是长期培养出来的,想在市场上有所收获,必须学会这一点。我天生眼不管用,不太认人,就没把这一招学好,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的机会并不多,也就是偶尔有点小收获别人遗漏的罢了。
  慢慢的,老人的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以前,淘货的热情减了不少。每逢星期四,他都会到我的店里歇脚,讲述当兵时遇到大鎏金铜佛的故事。
  老人年轻时,在南方当兵,他负责管后勤,有点小权利。那时候国内封闭,年轻人最喜欢解放军的绿色的确良军装,总是围着军营转悠,碰到就要退伍的战士,想办法跟他换。老人对这一情况非常清楚,利用此机会,搜集到一些墨盒。
  “那时候我不想别的,只想搞点墨盒练毛笔字用。”他说。
  因为部队长期驻扎,跟周围村子里比较熟。有一回,村支书告诉老头(当然那时他是年轻的),他们村子里破四旧时拆了古庙,留下一座半人高的鎏金佛像,放哪里都碍事,没处销校,干脆送他得了。

  老人先是放低声音说:“那时候我可不敢要。把人家的铜佛拿走了,让部队上知道了,那了得?”
  他很惋惜,把这个故事说了好多遍,说那铜佛漂亮,个头那么高的佛他没再见过,也不知现在弄哪里去了。
  “那件佛放到现在至少值上百万。”我附和他说。
  日期:2012-06-02 15:44:41
  “可不是!”老人很认可,不过机会失去了,再不会来。

  后来经过交往,我才知道老人的眼力并不太好,开头买货买不假,一来他认那些乡间的铲子,二来市场上假货确实少,做旧的手段也不高超,再后来假货泛滥,他就长买打眼货,经常拿了淘来的东西让我看。我看到不对,也就告诉他,他并不花多少钱,都是几十元,最多上百元的不成器的玩意,有时候他去找人家退,有时候我劝劝他,也就算了。这当儿,老人的退休工资近四千块,老两口有不错的收入,按说日子挺美的,可是他儿子是基层公务员,待遇不高,捞不到多少油水,在济南买了房,借了贷,他要帮儿子忙,给予经济支援,必须勒紧裤腰带,也就拿出当家的宝贝来卖。

  老人早跟我讲过,他意外捡到宝贝的经历。那是他去农村收货,跑了一天都没买到东西,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往家赶,路过一个村子时,见街上有位老头,想跟他搭讪,碰运气是否能买点什么。没想到老头耳背的很,问了几句,却没听清,答非所问的没办法,老人无奈之下,准备走人,还没上车子,却看到旁边一个没墙头的院子里走出个庄稼汉来。

  “你是收老古瓷的?”
  农村人分不清古董有好多种,凡见到铲货的古董贩子一律说成“收老古瓷的”。
  “你家有老古瓷?”
  “我家那扇窗户是老古瓷,你要吧?”
  老人听到希望,心里欢喜,赶紧去他家看了,果然那扇窗子是老玩意,而且是很老的玩意。他仔细瞧,心里大吃一惊。怎么回事?他看着窗子像黄花梨木。打定主意买下,便问价钱。农民很朴实,说窗子是他年轻是从庙里拆下来的,如今儿子大了,要找媳妇,所以想换新的。根据新窗户的价格,再加上拆下来,换上去等工序的花费,算出至少五百块,所以他要卖这个价。

  听到东西来路清晰,是庙里用的,老人心里有了底,也就挺痛快的答应了。
  “你的窗子怎么弄下来,个头又大,我也没法弄走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