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女人》
第40节

作者: 重庆璞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29 22:25:24

  第二部
  2006年5月31日阴
  77悠悠粽子情
  不知不觉中,端午节就到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诗人节、女儿节、龙日节等。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人们对端午节的传说也有很多种说法,尤以对屈原的纪念则影响为深。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弟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的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也纷纷仿效。有的医师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芦苇叶包饭,外缠绳子,就成了现在这样的粽子。

  因此,在以后的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船、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这也是中国人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时期,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杂粽,米中掺杂肉类、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同时,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期,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的五月初五,中国百姓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说到吃粽子,又想起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今年的这个节比去年要来得早十天,去年高考结束后的当天,夫君就和他的同事去了外地,说是有个犯罪嫌疑人在那里,要去抓回本地来,他走的第二天就是这个节,原本想等儿子高考结束后,我们一家人好好在这个节日里愉快聚一下,可还是没有实现得了。我知道夫君对吃粽子不是很讲究,也吃得不多,但他却很喜欢吃,尤其是我包的粽子,他更喜欢吃。在部队时的这一天,我也会在前一天包好粽子,然后在过节的那天,把粽子煮好后,拿给连队的战士们吃。

  然而,今年的这一天,我好无奈,晚上下班后,就直接去了我爸妈家里。儿子还有一周就要高考了,今天晚上他还是去了学校上晚自习,弟妹们都在外地,没有回来,妈妈将买回来的粽子煮给我吃后,考虑到儿子快下自习,我就匆匆拿上妈妈给我的粽子,给儿子带回家,让他趁热吃。
日期:2012-06-29 22:27:18

  儿子下晚自习回来,吃完粽子后就又回他房间看书,我又坐在电脑前,把那还没有敲进电脑的小说拿出来又继续敲。不知是何原因,在敲那些字时,我的手怎么也不听使唤,根本就无法静心去修改那个小说,脑海里总是闪现出一些逝去的片断,于是,我在电脑里敲下了另一个题目……
  悠悠粽子情
  “咚、咚、咚!”她手里拿着粽子,轻轻地敲着半开着的门。
  “请进!”
  她推开门,轻盈地走了进去。
  “哦,是你?”他甩了甩头,用不相信的眼睛看着她,然后,急忙放下手里的笔,微笑着迎了上去:“稀客、稀客、真是稀客呀!”他在一个边远山区当丨警丨察,这周末正好轮到他值班。
  “瞎说。”她站在离他不远处只是笑。
  他走到她面前,把手搭在她的肩上:“你今天怎么想起来看我了?”
  “想你了呗。”她笑着说。
  “哈哈,你也有想我的时候呀?”他打趣道:“是不是真的想我啦?”他也和她开着玩笑:“今天你好漂亮!”
  她斜着头,抿着嘴看着他又笑,然后两手一伸,在原地转了一个圈:“漂亮吗?”
  是的,她站在那儿,看上去,好漂亮。质地很好,很软的白色裙子、白色的高跟鞋、长长的秀发散着蓬松地披在她的肩上,好似山间飘下来的瀑布。微风吹动着她的长发,那流动的眼波、小巧而颤动的嘴唇、似秋潭、如朱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