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个假皇帝——绝代风华——往事知多少之赵光义篇》
第10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一个说出这种大逆不道话的人已不可考,但是从事情按部就班发生来分析,幕后推手定非常人!有理由认定‘陈桥兵变’一事与未发兵之前的谣言都是相关联的,可以有如此缜密思维的人除了赵光义就是赵普!这二人联袂担纲总策划、总导演,友情出演、在这幕大剧中客串个男二号、男三号什么的应该是史实。而苗训、李处耘、楚昭辅等人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跑龙套’!

  日期:2011-05-16 14:35:26
  匪第二章:躬逢其盛09
  夷所思的是:这个载入史册的夜晚,陈桥兵变一事的男一号赵匡胤却在醉卧。倘若真的认为赵匡胤是喝醉酒的话,那么真正喝醉的怕是阁下了。综合赵匡胤一生行事种种可知,酒与斧伴随他一生。他不但善饮,更是个得酒中真趣的高人!故此笔者在拙作《风华绝代——往事知多少之宋太祖篇》一文中,把他‘杯酒释兵权’一事专章叙述,定名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不装成醉卧,在陈桥驿中如何自处?行篡逆之事,毕竟不是件荣光事。赵匡胤冒然生的厚重,但是脸面却薄。从某些方面看来,他更象是个忠厚长者,具有做带头大哥的容人雅量多些。而赵光义的冷酷与猜忌,无所不用其极才是真正政治家应有的风范。

  在流传至今的宋代官方文献之中,都是把陈桥兵变之事说成是在赵匡胤完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发生的。之所以有意把兵变之事描摹成突发事件,也是为尊者讳之曲笔,洗涮赵匡胤篡夺政权的千古骂名。世称明君的、七百年后的清帝高宗乾隆对此事的认识是:【陈桥兵变,论者疑宋祖实与其谋。盖彼时匡义以手足之亲,赵普以心腹之寄,毅然部分,复入帐中密白,使非微窥宋祖隐微,岂至若此?且其受命而出,因变而返,遽行禅代,绝无愧辞,更足启后人訾议。虽当时朝不易位,市不易肆,其后布武修文,拨乱反正,而其得国之不以道,又岂能曲为原谅哉?】

  乾隆皇帝之所以会对宋太祖赵匡胤禅代之事略有微词,应是他从帝王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他内心中要极力维护儒家思想中的正统思想,对通过篡逆上位的事情看不在眼中,固有此议!笔者无知,不明白在他的心目中取得天下的正当途径又是什么?难道杀人盈野、流血漂杵,只有类似‘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血腥恐怖才是通向龙榻的必由之路吗?

  从乾隆的笔端也可以窥知‘朝不易位、市不易肆’的朝代更迭之事,历史上也仅此赵家、别无分号的!赵匡胤代周一事——事实俱在、证据确凿,就是有意遮掩也只能是适得其反、欲盖弥彰。其实他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去掩盖事实真相,行非常之事就要有担当。赵匡胤结束了五代以来的祸乱相寻局面,是有功于历史的。老百姓没有那许多的花花肠子,只要能过上安定的小日子,对于谁做皇帝、如何上位这种细枝末节的问题其实是并不在意的。

  显德七年正月初三夜间于陈桥驿所发生的一切,详见拙作《绝代风华——往事知多少之赵匡胤篇》一文!
  第二天,所有将士在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之后,晨曦寒风之中罗列在赵匡胤的大帐周围。新的天子在他们的拥戴之下产生了,按照惯例应该就是回兵汴梁,大发横财了。当身披黄袍的赵匡胤被左右亲信簇拥着走出大帐时候,三军顿时山呼‘万岁’拜舞于尘埃之中。后人就此事讥讽为‘黄袍不是寻常物,哪信军中偶得之?’
  赵匡胤率领儿郎们,原路返回。手下军兵一想到回城之后,可以大肆劫掠,浑身热血沸腾、无不是脚下生风,与昨日出师之时心情迥异。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史料中又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了:
  其一,【司马光-《涑水记闻》载:太祖度不能免,乃擥辔驻马谓将士曰:汝辈自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也。众皆下马听命。太祖曰:主上及太后,我平日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曹今毋得辄加不逞。(近世帝王初举兵入京城,皆纵兵大掠,谓之‘夯市’)汝曹今毋得夯市及犯府库,事定之日当厚赍汝;不然,当诛汝。如此可乎?众皆曰:诺。、、、】

  其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太祖固拒之,众不可,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太祖度不得免、、、、,余略,同上。】(笔者注:在写下上述这段文字之后,李焘心潮起伏,于是乎又特意注明)旧录禁剽劫都城,实太祖自行约束,初无纳说者。今从新录。(笔者注:此处旧录、新录应当是指《太祖实录》实录有新旧区分,正是因为赵光义的原因!当他看到旧实录中并没有突出他的高大全形象,所以命史官重新修订,加入了他的这些子虚乌有之事。尽信书不如无书!)

  另有史家爆料——当年的陈桥兵变一事,根本没有赵光义的年轻身影。他是在汴梁城中陪护母亲杜夫人!对于这种与正史截然不同的记载,虽然不喜欢他这个人,笔者仍需要站出来,为赵光义这厮说句公道话:以赵光义的心性,他定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日期:2011-05-16 22:45:38
  第二章:躬逢其盛09
  理由有二:其一,虽然兵变的主意是出于他与赵普的总策划,但是如果不亲身经历兵变过程的话,如何加重他的定策之功?其二,留在城中陪母亲与在外面追随兄长相较,二者的风险性孰重孰轻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傻瓜也会知道其中厉害的。何况赵光义二十出头年纪,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即便是杜夫人不要他随了兄长出征,怕是他也不会听劝的。而杜夫人也是个明理晓事的母亲,深知造反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道理。自己带了家人在寺庙中烧香拜佛为儿子祈福就可以了,留赵光义在身边,万一兵变没有成功,不过是全家上法场时候再多一个陪斩之人罢了。

  赵光义固然是造假的官家,再不济也不能笨到本来没有出城,还要在史料中加上一段拦马劝谏的情节。他在位的二十多年中,陈桥兵变的亲历者相信仍是大有人在的。欺哄世人一时可以,如何会瞒过一世呢?人固然无耻,可是终不能无耻至颠倒黑白肆无忌惮的程度吧!?
  赵光义追随兄长造反,与摆地摊的和城管打游击不是一回事,是提了脑袋在赌明天的!
  赵匡胤虽然已经是黄袍加身,但是并不等于披上黄袍就此成为皇帝。他的造反事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弓就没有了回头箭。接下来,他仍需要面对未卜的人生路。还有许多未知的激流与漩涡在等着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