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郁金香——从明荷战争到解放台湾:1604—1662年台海纪事》
第30节作者:
大汉唐蒙 日期:2011-09-03 08:53:45
第七章 海上帝国的无冕之王(6)
刘香是郑芝龙剿灭的三大海盗中最坚持最久的一人,平定刘香的战争从1632年持续到1535年,前后有四年之久。自此以后,郑芝龙再无海上的威胁,完全垄断了东南的对外贸易,据史料的记载:“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
虽然郑芝龙的官职在大明帝国并非挤身于政府高层,但他富可敌国,对于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中的帝国,东南沿海却仍然因为贸易而成为富庶之地。此时的郑芝龙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帝国海军将领,也是最大的海商巨头,“自就抚后,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往来。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
郑芝龙连续为垂死的明帝国立下奇勋伟业,再加上金钱的魔方,俨然成为福建的无冕之王,朝廷倚为东南半壁的海上长城。时人评价说:“近者闽中私市甚盛,而郑帅因收其利。”郑帅就是指郑芝龙,正是有风平浪静的海洋,才有福建贸易的再度繁荣。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海上贸易帝国,悄悄地形成了,而郑芝龙便是这个帝国的无冕之王。
毫无疑问,郑芝龙已经是东南沿海的真正统治者,他先后消灭李魁奇、钟斌、刘香等海盗巨头,并在料罗湾一役中令荷兰人元气大伤,迫使其回到谈判桌上。这位海盗出身的大明帝国海军将领,其势力如日中天。郑芝龙左右着福建的对外贸易,不要忘了,鉴于福建在中国外贸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实际上也可以认为这位海上强人左右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对此,荷兰人是有清醒认识的,在《东印度事务报告》中,荷兰人写道:“我们断定,那个国家的贸易完全由一官控制。”
郑芝龙是很有心机的一个人,他在垄断贸易后几乎成为帝国最富有的人,可是在专制帝国里,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他每年都要用一大笔钱打点朝廷及地方大官,即便如此,仍然小心翼翼,因为他在福建干的这些事,可不全是合法的,这在朝廷也是公开的秘密。要是有人想置他于死地,在皇帝面前捅他一下,那是很容易的事。因此郑芝龙有一个原则,不管发生什么事,绝不离开福建,要牢牢地控制自己的军队。朝廷几度召他入京,郑芝龙无一例外地以种种借口回绝,理由当然冠冕堂皇:他要保卫东南沿海,还要预防荷兰人的入侵等等。
尽管郑芝龙与荷兰人的海上战争停止了,但另一场战争却永远尽头,这便是贸易战。荷兰人对郑芝龙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因为他垄断了东南贸易,给荷兰人带来很多麻烦。荷兰人曾经大为抱怨道:“一官(郑芝龙)独霸海上贸易,对驶往大员的船只横加敲诈勒索。”敲诈勒索的后果是,有些船只不愿意驶往台湾大员,有些船只则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到荷兰人头上。
日期:2011-09-05 10:26:59
第七章 海上帝国的无冕之王(7)
还有一点令荷兰人十分恼怒,垄断贸易的郑芝龙又不时会销售给他们一些次品货,有时则是缺斤短两。在荷兰人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因为一官的贸易垄断及其恶劣行迳影响公司(指东印度公司)购入荷兰所需要的生丝和绸缎,因此短缺价值f.300,000的船货,从而使Breda船的装货不尽令人满意。”
对此,荷兰人希望通过商人们向福建当局的控诉来打破郑芝龙的垄断,可是似乎效果不明显,因为“他(指郑芝龙)通过厚礼贿赂各大官人而使事情化为乌有。”
荷兰人很快意识到,他们在商场上要打败郑芝龙比在战场上还要困难。
在对郑芝龙表示愤怒的同时,荷兰人更多的是无奈。在1640年的一份巴达维亚报告中,荷兰人这样写:“……一官是最主要的障碍,他试图靠他的势力控制贸易进而达到他垄断的目的。他们通过阻止帆船外出,中断其他贸易活动来威胁我们,迫使我们将每担生丝的价格提高2到3两,并接受一批我们通告禁止输入的质量很次的货品。”
当时由于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远东贸易陷入低谷,两个国家都被德川幕府驱逐出日本市场,马尼拉的贸易也陷入严重的不景气。荷兰人原本期望在这样一种经济背景下,可以乘机获得大量廉价的中国商品。
不料尽管由于葡萄牙与西班牙采购量的减少导致中国商品过剩,但却没有出现荷兰人预期中的低廉价格。这种反常情况的出现,正是郑芝龙垄断的结果,他非但不降价,还要迫使荷兰人支付更多的银两,以及接受更多的次品。对这种结果,荷兰人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可也无能为力。
其实郑芝龙是一个很西洋化的人,他对洋人那一套很熟悉了解,在逐利这一点上,与荷兰人毫无二致。郑芝龙不仅要打荷兰人的主意,也打其他中国商人的主意。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与日本的贸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日本只允许荷兰船只与中国船只进入长崎港,其他国家的船只统统被排斥在外。
于是郑芝龙又找到荷兰人,跟他们谈生意,要求荷兰人每年免费为他向日本运输价值四万到四万五千两白银的货物,作为回报,他将阻拦中国商人前往日本。
荷兰人一直想把中国人从日本市场赶出去,这样便可以完全垄断日本的贸易,对郑芝龙的条件,他们还是很心动。不过荷兰人又认为“一官恐怕两面三刀,今年即1640年他仍未放弃派许多帆船前往长崎。”
实际上这完全是郑芝龙忽悠荷兰人的把戏,他是想阻止其他中国商船去日本,要这样做完全是有理由的:因为当时大明帝国根本没有与日本有正式的、合法的贸易。郑芝龙为打击国内竞争对手,假意对日本实施禁运,而实际上自己的货物则通过荷兰人之手流到日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