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
第27节

作者: 牛角蜂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邹堃邹夫子乃是性情中人,在火门山自家学馆里,他狂放的真性就全露无遗了,讲课时,他双脚盘在宽大的交床上,并不戴方巾,让长发象刺猬一样自由披散,身上青色的团领长袍敞着胸,不时把面前长条桌上的戒尺敲得啪啪作响,高大的身体四面摇动,激情四溢地向他的学生讲授儒学和文学,讲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讲大唐朝不分出身、不分门第的科举制度,要他的弟子们学好四书五经,以后到科闱博取功名,成为国家的栋梁,“致君舜尧上,更使风俗淳”。邹夫子强调必须学好《论语》,说只要学好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好天下,他要求弟子们会诵、会背、会解、会用。诸生若将孔孟之学读好了,步入仕途,取富贵如反掌耳!邹夫子这样对他的学生说。当然,《论语》外,也还要学好《诗经》,孔夫子讲了,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邹夫子讲学不拘一格,虽然他讲学以儒学为主,也介绍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经、史、子、赋门类齐全,甚至连最近新冒出的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文也向他的学生介绍。至于将来每个学子获得多大的前程,那就全看各人的努力了。先生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邹夫子又这样说。

  同样穿戴着幞头和宽袖长袍的陆羽,身与心都尤如换了一个人。他坐在左侧靠边的地方,一边是太守的儿子李复和邹夫子的儿子邹荣,一边是襄州的鲍防、朱放、谢良弼,他们和陆羽一样,也是凝重端坐,全神贯注地听着先生讲的每一个字。邹夫子讲的内容,如《论语》、《孟子》、《诗经》等,陆羽在李儒公家和季兰姐姐一道学过,屈原的《离骚》也从李齐物太守那里借读过,但那时的理解领会,哪能有邹夫子讲的这样深入,比如《离骚》,初读时只是惊叹于文辞的优美、瑰丽,而邹夫子结合其时楚国的历史背景讲来,一个具有高尚人格、情操的伟大诗人形像,顿时矗立眼前。邹夫子还让弟子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两段辞句写下来,细细揣摩,更加深了学生对一个孤独而崇高灵魂的认识。

  逢晴好的天气,邹夫子干脆把学生带到屋侧幽深的竹林里去上课,说是学竹林七贤,然后给学子们讲竹林七贤的事。陆羽是第一回听说有这七个人,那个叫嵇康的人尤其给他印象更深,一个人活到那种境界,何等洒脱,人家那才叫真名士,只可惜使《广陵散》成了绝响,再也听不到那美妙的乐曲了!
  到开饭的时辰,邹夫子的老仆邹树就悄没声地来到学场,邹夫子一见邹树,就宣布散学。学馆旁边有间横着的大屋,既是厨房也是饭堂——半边是厨房半边是饭堂。里边厨房,邹树和他的老伴邹周氏在里面忙碌,飘荡的蒸汽使他们老俩口尤如仙人。老俩口侍候邹夫子家已经很多年了,他们的儿女已是成人,男婚女嫁,各立门户过日子。他们在这里的事主要是为学子们做饭,当然也附带为邹夫子一家做饭,另外也做点为学子们浆洗衣物之类杂活,并养着一头猪几只鸡。隔三差五地,他们的儿子就要赶着马,驮来米、油、盐、肉之类,回去时,那些临时要回竟陵的学子也好趁便骑马去来。而菜呀柴呀这些是附近山民送来的,学馆价格公道,态度和气,山民有东西都愿意挑到这儿卖,当然大的进项是由邹夫子的娘子邹秦氏具体经管的,邹树老俩口只管做具体的事。饭好时,邹周氏就用篮子将另做的饭菜送到邹夫子的居室,再来张罗学子们的饭菜。

  外边饭堂里顺放着几块石头支着的大板,就是饭桌。桌上各放了大木盆盛着的菜。没有坐凳,学子们各人拿了自己的碗筷,到一边大木桶般的饭甑里舀上饭,围站在菜盆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竟陵是鱼米之乡,蔬菜不缺,鱼肉是经常能吃到的,当然隔三差五也要吃一些玉米红薯之类。学子们正是年轻长身体时候,吃什么都特别香,再加人多闹热,边吃边说说笑笑,自然更觉得饭菜好吃了。吃起来更把儒雅斯文那些作派丢一边去了。学馆一般不做汤菜,蒸饭后的米汤就当了汤菜,学子们吃了饭口干,就到屋角舀大桶里的米汤喝,饱灌一气。学子中,许多是富家子弟,本来都跟随有仆人侍候,但邹夫子要弟子一律不得带仆人,否则请回。那几个带了小厮仆人的富豪子弟,只得将童仆打发回去,自己打理起了自己的生活,几个人居一室,备下木质脸盆脚盆,天亮即起,到学馆一侧的溪边盥洗,合伙吃饭,任何人不能开小灶,晚上睡前到厨房舀热水洗脸洗脚。开始,好几个富家子弟叫苦连天,不过众多学子一起,过不久也就习惯了。

  饭后有一个时辰的午歇,下午是学子们练字。明字(书法)是大唐朝科举取士内容之一,文章写得再好,字写得不好也跟中举无缘。那时,自太宗皇帝推崇东晋王羲之书法以来,学子背诵和描摹《兰亭序》早成风气,可是深知科场内幕的邹夫子,却要他的学生们学写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写黑、大、圆、光为特征的楷体。他每天要弟子“日书一纸”,每天写一大张纸的楷体小字,并且要交他检查合格后才完事,如不合格,还要加写半张纸。当学生们在学馆里屏气凝神执笔写字的时候,邹夫子就倒背了手,在一个个学子身边看一会,有的指点一下,说上几句,有的扫一眼就走过去了。在身边停留时间最长的有三个人,一个是李复,不仅因为他是太守的公子,还因年龄最小;一个是苦孩子出身的陆羽,那也是太守托付给他的,连衣食都由太守供给;再一个就是自己的儿子邹荣了,儿子写得很认真,但总写得不得要领,他无意识地看了眼儿子那只跛着的右脚,在心底叹一口气,儿子这辈子是和科举无缘了,因为儿子生下来右脚就是个残疾,智力也比常人差,每次新开一个学班,邹夫子都让他跟学,可他的学问水平总不见长进,也并不是他不努力,他很努力的。

  唉,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啊!
  火门山有了邹夫子的学馆,整个山就显得闹热和充满生气。除读书声外,散学的时候,还可见三三两两学子,或在坪地里,或在山径上,吟诗诵文,大声说笑,惊起山林中的鸟儿来去穿梭翻飞;傍晚的时候,邹夫子经常搬出他的古琴,叮叮咚咚地弹一阵,围在周围的学子们连声叫好,声音在山间起伏回荡,传得很远很远……
  日期:2011-05-21 12:15:46
  二十一、沙地练字
  (李复和陆羽练字的纸用完了,李复回城去取。为了节约用纸,陆羽从伙房仆人抱柴禾的事受到启发,天天在沙地上练字。)
  夕阳西下,阳光洒在山峰间、树叶上,金子一般耀眼。学馆前的坪地上,学子们有的手执一册孔孟之书,摇头晃脑诵读,有的低头踱步,默背着典籍课文,有的口中念念有词,吟着自做的诗词。只有陆羽,独自一人站在坪地边,目光呆呆的,望着坡下的树林,一副落落寡欢,六神无主的样子。
  这是放学以后,属学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
  火门山学馆的二十来个同窗中,陆羽除和李复交好亲密外,与其他的人都有着一种距离,他不合群。因他有些自惭形秽,这倒不仅是外貌,额上那个疤有幞头遮蔽倒无关紧要,主要的是,除他外,其他人基本全是富豪公子,他们穿华丽的衣裳,吃膏腴美食(仅管邹夫子要弟子全吃学馆的伙食,但挡不住他们家里送来的好吃食),在穿着简朴的陆羽面前,他们的言谈举止总透着一股逼人的傲气,这让陆羽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远离他们。

  陆羽读书很刻苦勤奋,先生讲文时,他听得比别人专心,读文章,别人熟读一遍,他熟读两遍,别人日书一纸,他日书二纸,他牢记着邹夫子在开馆那天讲的“舍得”的道理,邹夫子说,国人造字是颇有讲究的,如这“舍得”二字,就有深意在焉!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去小名小利,得不来大眼光、大志向;舍不去患得患失,得不来大胸襟大智慧。舍不得“舍”,得不到“得”!舍与得,就如天与地,阴与阳,相辅相成,浩乎天地,存于心间,现于微妙的细处,流于不息的人生,囊括了大千世界的机理奥秘,万事万物皆在舍与得之中成就自身。唯有领悟舍得大智慧的人,方能超越一己之喜悲,成功一番事业,古今非常人物,无不怀此大智,遂此大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