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之骚动》
第56节

作者: 佐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9-06 16:49:52

  第三十六章 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2年3月的一天中午,王佐正在午睡,忽然被唐华推醒,只见唐华手拿一张报纸激动地说:“兄弟呀!你看看,邓小平又去深圳了,又去他划圆的那个地方了。”
  王佐昨晚上的是夜班,早上下班后又看了一会儿书,睡得正香呢,被唐华吵醒,不无恼火,看了一眼报纸,只见报纸有一个大大的标题,“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于是不耐烦地说:“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到处乱跑,还让不让人睡呀!”
  唐华激动地说:“兄弟呀!老人家都退休二年了,他可不是跑去玩的,他的南巡讲话是吹响了中国坚定改革开放的号角呀!各大报刊都在刊登关于邓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时所做的重要谈话的通讯啊!”
  王佐被唐华弄得莫名妙,下了床,接过唐华的报纸,说:“这么激动,他老人家南下讲讲话,值得你那么激动吗?”
  唐华急促地说:“太激动了,太重要了,中国不会乱了,不但不会乱,从此后,要走市场经济了,中国的经济将一发不可收拾呀!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也有救了,机会来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我去上班了,你慢慢看吧。”
  王佐洗了一把脸,仔细认真地看了这篇通讯。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南国春早。
  一月的鹏城,花木葱笼,春意荡漾。
  跨进新年,深圳正以勃勃英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就在这个时候,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各族人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到深圳来了!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小平同志的到来,是对深圳特区最大的关怀和支持,是对深圳人民最大的鼓舞和鞭策。

  ……
  王佐不知道,唐华不知道,年迈的邓小平虽然人退休了,思想却没有退休。老人家一直在思考: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特别是自1989年东欧巨变以来,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中国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处于一种缓慢爬坡的徘徊状态,笼罩着一种沉闷、疑虑、无所适从的气氛。这段时间,各种思潮激烈地交锋,力图获得人民的支持,一方面,许多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与国外反华势力一唱一合,企图在中国和平演变。另一方面,一些老一代革命者对苏东巨变心有余悸,杯弓蛇影,极力否定改革开放,妄图回到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文革”时代,在这个人心思变的节眼上,谁能高调站出来,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让国人统一认识,大步前进!振兴中华!

  老人家为中国的前途担忧,为社会主义的前途担忧。他的思绪飘回了从前,回到了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回到了踌躇满志的青年时代。他仿佛听到法国马赛那轰鸣的机器声,以及苏联东方学院的琅琅书声在耳边环绕。同时,他又仿佛回到了血肉腥风的战争年代,听见倒下的烈士在大声地质问:“难道我们的鲜血白流了?”
  他记得,在1930年,大革命失败了,整个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许多同志对前途悲观失望,质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认为山沟沟里的那一点点武装,怎么能夺取全国政权?此时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坚信只要坚持他独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山沟沟里的那一点点星星之火,必然能逐渐壮大,迎来革命高潮,最终就一定能取得全国的胜利。毛泽东在井冈山如豆的油灯下,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雄文,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那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说得多好啊: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正是在毛泽东同志正确指引下,在他和同志们同心协力下,在千千万万先烈的流血牺牲下,东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崛起在太平洋的西岸!
  他还记得,1978年,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折腾后,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们的思想四分五裂,开始有人怀疑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在全国人民期许的目光下,他走到了前台,毅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指引中国这艘航船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80年代是多么美好的年代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榜样。

  他记得八十年代末王震同志访问英国时,发现英国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约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普通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度假可以出国旅游,全民保健制度为病人提供了免费医疗服务,中小学接受免费教育,失业者享受免费保险。王震同志归来后不无羡慕地说:“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他笑着说:“只要我们坚持现在的道路,过不了多久就能达到英国人的发展水平。”
  如今,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兴旺的东欧坍塌了,强大的苏联崩溃了,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在欢庆胜利,中国再一次走到十字路口,中国怎么办?社会主义还有前途吗?老人家忽然开悟,他的思想实现了飞跃,超越了书院式的马克思主义,超越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他的人生经历升华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人们没有想到,一生都在摸石头过河的他,退休之时却摸出了一个邓小平理论这个奇特的大石头。

  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急着要把他的新想法新理念说出来,让全国人民知道,让全世界聆听。1992年元旦一过,88岁高龄的老人家在家人的陪同下,一路南下,足迹遍及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一向慎言的他一路走一路滔滔不绝,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场经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从前,他的口头禅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如今披上了理论的外装,升华为“三个有利于”。他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有力地回击了各种杂音,他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再次强调了要勇于“摸石头过河”。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
  他特别重视发展,认为在贫穷落后国家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只有把蛋糕做大了,才能人人有份。他反复灌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他已经大步走到了前面,绝不允许其它的同志在后面徘徊。他大声警告:“不换思想就换人!”
  1992年早春,年迈的邓小平为中国人民叩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为即将到来的党的“十四大”给出了一个明确方向。他就象一个退役二年的老船长,眼看着周边同型号的航船一艘接一艘地翻了,自己驾驶过的这一艘也在漩涡中挣扎。他再也坐不住了,亲自跑到指挥台操舵,把他带离危险区,带向坦途,带向辉煌!!!
  ……
  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天下第一村美称的华西村掌门人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巡的新闻,当晚就把村干部召集起来,会议开到凌晨两点。他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他四处高息借贷,到处要指标、跑铝锭。他的大儿子吴协东后来回忆:“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3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

  这一年,被邓小平一再点名的年广久以及他的同类们走出了牢狱,开始了第二次创业;那些挂着红牌子的私营业主们纷纷卸下伪装,千千万万个私营企业在中华大地崛起。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苏南模式式微,温州模式雄起,经过几年的发展,私营经济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2.8%,远高于原先估计的6%。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显著加速发展阶段。也是从这一年起,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一直高居世界首位。
  王佐看完通讯后,敏锐感觉到改革开放会有一波新的热潮。从那天开始,王佐开始关注南方的一些信息,以至最后完全走了不同于国营厂同事的另一条艰辛之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