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闲话宋朝词人》
第24节作者:
周慕白A 日期:2011-09-06 21:22:29
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赵明诚出任江宁知府。
建炎三年,江宁城发生叛乱,赵明诚作为一方大员,竟临阵脱逃,幸好当时他的下属做了准备工作,平息了叛乱,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是赵明诚生平的一大败笔。
但就当时的情形来说,似乎又情有可原,因为有“逃跑冠军”皇帝赵构在,赵明诚此举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再者说来,赵明诚本来就是一文弱书生,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他又不是辛弃疾。
不过无论如何,赵明诚此举都称不上是有责任的士大夫,弃百姓于不顾,所以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件事也使得李清照十分鄙视赵明诚,当然,这还不至于影响到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
朝廷终究还是因为这件事罢了赵明诚的江宁知府一职,赵明诚即与李清照商量,决议退隐,可是没想到,待到他们走到今天的安徽池州时,赵明诚接到诏令,命他出任湖州知州一职,可见当时人才奇缺,连这样临阵脱逃的人还让他继续工作。
结果,赵明诚便去江宁城领命,不想这一去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宋高宗建炎三年九月,公元1129年,一代金石学家赵明诚病逝于江宁,终年四十九岁。
李清照的天都快塌下来了,这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使年近半百的李清照几乎一夜白了头,三十年的伉俪情深,三十年的相濡以沫,都在这一年烟消云散了,有的只是李清照对往事的追忆,以及那夫妻俩集毕生收集来的所剩无几的金石文物了。
可是就是这些,李清照也没能将它保全。面对社会的大混乱,李清照担心这些文物迟早会毁于兵戈,于是就决定找一个既可靠且有能力保护金石的人,她找到了赵明诚的妹夫,时任兵部侍郎。表面上看,这个人既可靠又有这个能力,但战乱时期的事情又有谁说的好呢!当时这位兵部侍郎大人正在护佑着隆裕皇太后,而大金国的军队正想着活捉这位太后呢!结果,这位兵部侍郎便护送着太后逃往到了贵州境内,哪里还顾得上那些所谓的文物!结果如同在青州的一样,全部都毁于战火之中了。
经此一役,李清照再也不敢将文物托付他人了,而是将文物死死地带在自己身上,随着“逃跑冠军”赵构一路南下,开始过上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恰在此时,朝廷里盛传赵明诚曾将一把价值连城的玉壶送给了金国人——这可是卖国通敌的大罪啊!李清照为了丈夫的一世清誉,决议将部分文物上缴给南宋朝廷。可是要知道,当时的朝廷宛如一只流浪狗一般四处漂泊,哪里有什么闲工夫来接受你的上缴啊!赵构跑得比兔子还快,什么都顾不上,哪里又能顾得上你的这些文物,保命要紧,结果,这批文物又散失了。
李清照的心再次破碎。
一位年过半百的弱女子,一位死了丈夫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在这样的战乱之中,其处境可想而知。李清照的心脆弱到了极点,李清照的孤独也到了极点,这时候的她多么想找一个人来倾诉一番,或者说多想找一个肩膀来靠一靠。这时,一个名叫张汝舟的小官僚主动地走进了李清照的视野——
日期:2011-09-06 21:45:14
五,我要和他离婚
张汝舟,一个彻头彻尾的势利小人,他之所以主动靠近李清照,为的是她手
里的所谓价值连城的金石文物。如同现在的男孩子追女孩子一样,我们的张汝舟先生也是海誓山盟的、满嘴的甜言蜜语,把个李清照整得心乱如麻的。
此时的李清照的确需要一个人来安慰她,的确也需要一个人来保护她的文物,她在张汝舟巧舌如簧的攻势之下,最终还是妥协了,决定下嫁给她。
张汝舟第一步已经达到,接下来便是要吞噬那批“价值连城”的金石文物了。结果不曾想他这第二步走得极为不顺,因为李清照压根就没打算把这批文物交给他,尽管这时李清照已经嫁给了他。
婚前的巧舌如簧,婚后的原形毕露,张汝舟对李清照的态度判若二人,其势利小人的嘴脸暴露无遗。
李清照在婚后不到一个月就看清到了他的这位“新丈夫”的本质,不说学识修养了,甚至就连起码的做人道德也没有,整个就是一个大坏蛋,自己真是瞎了眼,怎么跟这种人在一起过日子,用李清照自己的话说,那是“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而张汝舟呢?也在婚后对李清照十分不满,他可不是奔着李清照的才情学识去的,他是奔着文物来的,可是婚后才发现,李清照身上的文物并不像外界传闻的那么多啊!更让人气愤的是,就只剩下的这些,李清照都不肯交给他。张汝舟很郁闷,开始对李清照使用家庭暴力了。
李清照的这一次再嫁,如同掉进了一个巨大的火坑,她想马上就跳出来。可是那是一个男权主义社会,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就更别说离婚的权利了,一纸休书那是男子的权力。可李清照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也就只好认命了,但李清照不然,她竟在结婚三个月之后就将张汝舟告上了法庭,罪名当然不是家庭暴力了,而是张汝舟弄虚作假以谋取官职。
在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中,在以“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下,李清照此举无疑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哪里竟有妻子告丈夫的道理,你将孔孟之道置于何地?你将伦理礼教置于何地?这件事由于惊世骇俗,故而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了出去,甚至就连宋高宗都知道了。宋高宗下令,彻查张汝舟造假之事,结果果然属实。
法庭判决结果如下:张汝舟由于欺瞒朝廷,发配;李清照作为其妻子,判处其二年有期徒刑。至于二人的婚姻关系则自动解除。
当然,李清照之所以能与张汝舟解除婚姻关系,不是因为李清照官司打赢了,而是宋朝有一法律规定,丈夫一旦遭到朝廷发配,其妻子可自动与其解除夫妻关系,对于这一点,李清照在事先就已经完全想好了。至于说坐牢二年,李清照则并没有去服刑,因为赵、李二家可都是有头有脸的大族,人脉关系极广,有不少都是在南宋朝廷做大官的,故而能将其赦免了。
可怜的张汝舟,偷鸡不成蚀把米,也使他成为了千古笑料。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没什么,君不见现在不知有多少夫妻反目,然而妻子才举报做大官的丈夫贪污受贿、包养小三、小四。但就当时来说,张汝舟可是成为男性中的笑柄了,被自己的妻子给“休”了,岂非奇耻大辱?要是换做一位稍微有点自尊的人,恐怕早已找个绳子上吊得了。可他张汝舟不是个人,要是的话也只是个小人,他没有那样的气魄。真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
当然,关于李清照告张汝舟这件事情,社会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李清照不应该,想想也正常,在那个时代,哪有妻子告丈夫的呢?因此,李清照虽然赢了,但她却饱受舆论压力,大为远近所笑。
面对士大夫的讥笑, 面对一边倒的社会攻击,李清照只好在心里默默承受着。那些维护李清照的人其实心里也不赞成这件事情,他们维护李清照的方法比较奇特,那就是众口一词地说:“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压根就没有这回事。”
关于这一点,后世还真有不少学者加以质疑并企图为李清照“辩诬”,辩诬的方法当然是说“没有改嫁张汝舟了”。但就目前的史料来看,李清照改嫁张汝舟是确凿无疑的。后世的很多封建学者,出于对李清照的“仰慕”,不希望这样的大才女、一代词宗晚年时期还改嫁了,并且改嫁的这个张汝舟还是个小人,于是就极力为李清照洗刷改嫁的史实了。这当然也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状态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