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31节

作者: 一金一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27 08:49:51

  (十)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不妨这样猜想,诸多的疑云,恐怕还得归结到青楼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所。柳永的一生,与青楼结下不解之缘,而他与下层歌妓之间,却有着良好的合作和互动: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解教天上念奴羞,不怕掌中飞燕妒。玲珑绣扇花藏语。宛转香茵云衫步。王孙若拟赠千金,只在画楼东畔住。

  ——《木兰花》其一
  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金鹅扇掩调累累,文杏梁高尘簌簌。鸾吟凤啸清相续。管裂弦焦争可逐。何当夜召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
  ——《木兰花》其二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少年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木兰花》其三
  酥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几多狎客看无厌,一辈舞童功不到。星眸顾指精神峭。罗袖迎风身段小。而今长大懒婆娑,只要千金酬一笑。

  ——《木兰花》其四
  柳永不得志于朝廷,得不到晏殊等名流贵族的喜欢,但在灯红酒绿的烟花风月场内,在广漠的民间百姓阶层,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这也使得他成为有宋以来一个致力填词、大量创作的专业词人,成为市井词人特例。
  凡经他品题的词作和艺妓,都能迅速走红,声价陡涨,他一高兴,三杯小酒下肚,欣然应邀,为京城里几位当红歌伎所写下热情的赞词,将她们的美貌和才情,刻画得活灵活现。
  千万不要小看了青楼这样的地方,柳永的词,正是在一间间朦胧氤氲的闺阁内,通过一曲曲声情并茂的吟唱,传遍四方,达于天下。

  当时,有一位从西夏国归来的官员,说了这样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在高丽国的乐志里,也辑有柳永的作品,足以说明柳永作品当时在民间流传之广,甚至已经畅销国外了。
  柳永生于民间,长于民间,老于民间,寓情于词、铺叙直陈的慢词,切合了市井阶层追求个性解放的世俗需求,彰显了那个歌舞升平、娱乐化的时代氛围,尤其是歌颂城市繁华、人情怡悦的词调,也基本符合主流阶层的政治审美需求,因而赢得好评,也是意料中事。
  据《却扫篇》记载,宣和年间,有一位刘姓的侍郎,曾经在相国寺里的智海院里吃饭,举箸痛饮之际,谈到了文学,谈到了柳永,这位刘官人顿时兴味盎然,对于词名正盛的柳永极力诋毁,批得一无是处。有一位老太监听了,默默起身,取了纸笔,跪在他脚下,说,刘大人,您认为柳词不佳,那么,能否请阁下也作一篇,让我看看?这位刘侍郎看着跪在面前、煞有介事的不速之客,音调顿降,黯然无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位老宦者,当是柳永崇拜者中最特殊的粉丝了罢。

  还有一位追随者,是邢州开元寺里的法明和尚,“每饮至大醉,惟唱柳永词”,人称疯和尚,临死之前,他作有一偈:“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明。今宵酒醉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翰林学士范镇也曾经感喟万分地说,仁宗一朝四十二年,天下太平鼎盛,我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歌咏,而我在柳永的词中,读到了承平气象!史载范镇平素为官清白坦荡,为人恭俭慎默,从不轻易褒贬评价他人,但面对柳永,这位当年进士第一、文采斐然的范大人,还是对柳永歌咏繁荣盛世的历史和文学功绩,给予了客观的评价。
  宫中老太监的挺身而出,疯和尚的乐此不疲,以及官方人士范镇的惭愧,正是民间词人柳永的成功之处。
日期:2011-05-30 20:35:23

  (十一)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
  柳永与歌妓交好,是不争的事实。
  据说,艺妓们对这位柳才子有这样的评价:“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由此可以想见,这位柳七郎在青楼女子心目中的份量和地位。
  但到了明代冯梦龙的小说里,柳永被格式化地塑造成一个整日狎妓的风流浪子,落魄不羁,以至于在他死后,无有葬资,最后还是一群妓女们合伙集资,将其埋葬,并且,这群有情有意的女子们,相约每年清明时,到柳永的坟上祭扫,吟唱他的作品。

  这样的情节,显然被冯先生加以揣摩想象,不过读来却令人唏嘘不已。或许,也正是青楼这样人员复杂的场所,众口相传,以谬传谬,导致了有关柳永诸多故事的迷雾重重吧。
  柳永身后,他在词史上的地位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好之者奉其为词之正宗,并与杜诗相提并论;贬之者则断为淫靡之音,口诛笔伐,褒贬扬抑,争论不休。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稍后的苏东坡,有一次遇到座中有位特别善于吹捧的宾客,不禁灵机一动,出了道题目,要此人比较他和柳永的作品孰为优劣。
  幸好,那位先生反应很快,说,柳郎中的词,最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您的词,最好由一位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浪淘尽”,方才尽兴。
  苏东坡对于这样的评价,十分开心,为之绝倒。而他,也曾经深有感慨地说,世人都说柳永曲俗,非也,比如《八声甘州》中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句,如果化成诗句,丝毫不逊唐人!苏东坡曾经将柳永与秦少游的词相提并论,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露华倒影柳屯田”,对于前辈文人、词坛巨擘柳永,苏东坡也还是知音相惜,坦诚友善的。
  事实上,柳永的一生,横贯真宗、仁宗两朝,为了仕途,他耗尽青春;为了情词,他流落天涯。他的经历,应是饱读诗书、屡试屡败、失意无聊、寻情作词、成名入官、隐遁终老的轨迹。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也充满了得意;充满了才气,也充满了困顿。仅此而已。
  只是,那一处烟花柳巷,成了他隐秘的情感家园,他亲手栽种的情窦之词,日复一日,迎风而长,直开了个春红秋紫,千年百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