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5-31 08:38:24
二十九、李齐物之托
(诗人崔国辅贬来竟陵当司马,李齐物与他惺惺相惜。李齐物奉调进京任朝廷司农,临行把陆羽托付给崔国辅。)
诗人崔国辅贬来竟陵当司马没多久,就传来消息:李林甫死了!人皆说,真是老天有眼呀,将这个恶魔收了!
崔国辅冤死了,礼部员外郎做得好好的,却突然就遭贬了,这么一把年纪的人,贬到一个叫竟陵的小郡去做司马,还要限期离开京城,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其实他和那个作恶多端终于犯案的王姓户部侍郎从无来往,尽管他们有那么一点亲戚关系。可是,王法就是这样,是讲株连的,可不管你们来不来往,只要有亲戚关系就够了。于是,崔国辅从正五品变为正六品,喜穿方巾青袍的他落得个背运司马青衫湿。
一路行来的崔国辅途经襄阳,新任襄阳太守的李恺是他的好友,在码头上迎着他,留他盘桓了几天,还租下画舫,请了歌女陪着到汉江游玩,百般为他消愁,崔国辅一时高兴,还即兴为歌女做了两首《襄阳曲》演唱。
想不到的是,到了竟陵,李齐物太守把他当上宾对待,拿着司马俸禄,却不要他做什么事情,他开始有些困惑,后来知道李齐物也是遭贬之人,他感动了,心情好了起来。在李齐物,是惺惺相惜,经历被贬痛苦的李齐物知道崔国辅此时的心情,他更爱惜他的诗才,所以,他经常陪他散心,说宽慰话,让他从郁闷中解脱出来,日子一长,两人十分相知相得。李齐物到火门山去看儿子,也拜望邹夫子,皆邀了崔国辅一起去。崔国辅见了李齐物儿子李复和陆羽,竟也十分喜欢这两个年轻人,李齐物顺势让他指导两人做诗。崔国辅也不客气,倚老卖老地教起两个年轻人做诗的诀窍,使李复和陆羽得益不少。崔国辅何等样人,他是开元十四年(726年)严迪榜进士,与储光羲、綦毋潜同榜,先任山阴尉,以后应县令举,授许昌令。天宝初就入朝为左补阙,后迁礼部员外郎,还兼集贤直学士,是经常被天子召去侍宴应制做诗的人,其学问造诣比邹夫子又是不同。他曾与孟浩然、李白交谊甚厚,对杜甫更有知遇之恩。天宝十载,杜甫到长安献《三大礼赋》以求进身,玄宗诏试文章,崔国辅与于休烈二人以集贤学士为试官,看了杜甫的文章深加赞赏,并大力推荐。杜甫在后来所作的《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一诗中说:欲整还乡囊,长怀禁掖垣,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发现杜甫,也是崔国辅平生最引为荣耀之事而常常说起。陆羽见到他前就经常读他的诗,且最喜欢他那首《石头滩》:
怅矣秋风时,余临石头濑。因高见远境,尽此数州内。
羽山数点青,海岸杂光碎。离离树木省,漭漭湖波大。
日暮千里帆,南飞落天外。须臾遂入夜,楚色有微霭。
寻远迹已穷,遗荣事多昧。一身犹未理,安得济时代。
且泛朝夕潮,荷衣蕙为带。
许是自身境况使然吧,陆羽最爱“一身犹未理,安得济时代”这两句,常常吟咏不止。不过崔国辅坦言说,他只对做五言诗颇有心得,七言律诗就不敢卖弄了。崔国辅平生多攻五言诗,七言诗做得极少,李齐物就想这老先生真是不打诳语,因此更为敬重他的实在。
李齐物更向崔国辅介绍了陆羽,说他擅茶。哪知崔国辅也是个好茶之人,和陆羽说起茶来没完没了,二人越谈越投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直到邹夫子派人来请两人入席才罢。邹夫子赓即又让人来叫李复去陪父亲喝酒,不过没请陆羽,让崔国辅心里对邹夫子还生出一丝不快,不过他没说出来。但以后李复回太守府,他都让李复带上陆羽一起回去,为他们传授在邹夫子处学不到文学知识。那李复和陆羽幸得名师指点,学业精进,比别人又多一番气象。崔国辅喝了陆羽煮的渐儿茶,竟和陆羽长时间地探讨茶味和水和火候的关系,有时还把李齐物晾在一旁,李齐物就在心里暗想,这一老一小莫是有缘?
李林甫的死讯传到竟陵,李齐物高兴得流下了眼泪,崔国辅却反应平静,只说了句,该死了,只是……只是什么,他没有往下说。他可能刚从朝廷中出来,太知道现在朝廷的情况了。
李林甫是被吓死的!在夜晚府衙后院的凉亭内,李齐物和崔国辅乘着月光纳凉,品着茶话时事,崔国辅这样对李齐物讲说,李林甫坏事做得多,连他那做将作监的儿子李岫也为他担心,一次儿子陪父亲游后园,儿子指着正在垒假山的役夫对父亲说,大人久处钧轴,怨仇满天下,一朝祸至,欲为此得乎!李林甫苦着脸无奈地说,已经走到这一步,有什么办法呢!不过他处处加紧防范,以前的宰相,随从不过几个人,碰到老百姓也不让回避。李林甫则出门就带步骑数百人,沿途要把老百姓驱赶到几百步之外,连公卿也须躲避。在家里要层层紧闭大门,门后还要用大石头顶住门扉,夹墙里修有躲藏的暗室,就是如此,李林甫还是觉得不安全,一晚上要换住好几个地方,弄得连家人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
李齐物感叹道,人至此,虽富贵如何!
崔国辅长叹一声,说不过李林甫虽死,杨国忠为相,恐怕是去了虎,来了狼,此人也不是个好鸟!虽然先前杨国忠和李林甫曾明争暗斗,仗着贵妃娘娘得宠,李林甫让着他三分,如今李林甫死了,杨国忠从侍御史到宰相,兼了四十余个职务,恐怕作威作福,更加肆无忌惮了!而大家(玄宗皇帝)一味陷在温柔乡,不理朝政大事,今后就只有杨家兄妹的风光无限了!
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将要发生转变的李齐物,听着听着,一丝隐忧不易觉察地爬到脸上。后来,他说,郎公(依崔国辅遭贬前官职员外郎称呼,以示尊重),如果我离开竟陵,我想托付你一件事。
请说。崔国辅神色凝重起来,如果太守奉调,我当不遗余力做好。
也不是好大的事,就是陆羽之事,这孩子自小就是个弃儿,无家无亲,可人有志气,好学聪明,将来会有出息的,只是现在……我想如果我要离开,就请你照看他。
崔国辅哈哈大笑说,是这事呀,此事你不说我也会做的,我和这小郎很投契的呀,可说是忘年交,呵呵,不多说了……
果不其然,过了没多少日子,朝廷的诏书就来了,调李齐物为司农、鸿胪卿,即日上任,由崔国辅继任竟陵太守。
李齐物谢过龙恩,接下来少不得是好一番忙碌,日日摆宴庆贺,辞别故旧好友,请吃和吃请。李复和陆羽也从火门山接回来跟着忙碌,两人相处几年,分别在即,此时更是难分难舍,日夜形影不离。但时光好过,怕分离,分离的时候很快就来了,十天后的早晨,李齐物和家眷登程赴京,竟陵城几千人前来送行。
晨光曦微中,崔国辅和李齐物手拉着手,边走边叙话;李复和陆羽则相跟在后洒着泪水,他们的身后是乘坐的几辆带蓬马车,然后是长长的人群,人群里的人哭着叫着,好太守啊,我们舍不得你走啊!李齐物时不时朝身后的人群挥手,哽咽着说,王命在身,齐物不得不走,父老乡亲保重,请回吧,过去齐物有啥不对,请大家宽恕了!但人群哪听他的,依然跟着走。
从太守府衙穿过大街,经过西湖,来到城边,上了去京城的大道,李齐物死活不要大家再送了,他对崔国辅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止步吧,来日方长,我们还会见面的!
崔国辅想想也是,他拦住了送行的乡亲,然后对李齐物抱拳说,那好李公,就此别过,一路顺风!李齐物也抱拳作答说,郎公多多保重!
陆羽早抢上前来,拜别恩公,李齐物摸着他的头说,陆羽,我走后,崔太守会象我一样关顾你的,你要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来!陆羽哭泣着连连答应叩头。李齐物拉起他来,他又和李复作别,两人皆是痛哭失声,终被崔国辅劝住。
李齐物又连连向相送的父老抱拳作礼,说齐物就此别过!然后他和李复钻进马车蓬去,马车夫立即甩起鞭子,拉车的马就健步跑了起来。李齐物这一去,就再没到过竟陵了,他在至德初年拜为太子宾客,随迁刑部尚书,后又当过凤翔尹、太常卿、京兆尹。他“为官清廉自饬,人吏莫敢抵犯”,晚年做太子太傅兼宗正卿,上元二年(761年)五月卒,肃宗帝为他缀朝一日。
车辚辚,马萧萧,崔国辅和陆羽,还有送别的人群,目送着坐了李齐物一家的马车消失在官道尽头,才怅然地往回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