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个假皇帝——绝代风华——往事知多少之赵光义篇》
第28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30 19:49:29

  第六章:最后的疯狂12
  蔡絛跻身士林、久值禁中,所以这段记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他极有可能是事件的亲历者。《铁围山丛谈》所记载之事是蔡絛在流放期间白州期间所作。(白州,今广西博白,白州境内有铁围山,在今广西玉林西南,古称铁城,蔡絛曾游息于此)赵佶虽然直至今日仍为世人所诟病,然而就此事的处置上来看,还是很有仁君之风的。蔡絛助父为奸、劣迹斑斑,他的人品笔者当然不敢恭维,在文中亦多有为赵佶粉饰太平、为父亲蔡京开脱罪责之语。但不能因人废言,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抹杀。他的《铁围山丛谈》确实是研究北宋历史、典章、制度的上佳史料。

  在解决了张守真之后,如释重负的赵光义才终于放下心来大去。把张守真留在人间,让他无法心安。从做人的角度来看,赵光义不及兄长多矣。而从做皇帝的角度来分析,赵匡胤显然是不如赵光义的。做为赵宋帝国的掌舵人,心狠手辣的赵光义无疑是合格的。他的最终胜出绝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在选择最后的动手时间了,赵光义也是动了一番心思的。读史也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出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字句,而这些往往被人所忽视的内容才是真正找到事情真相的关键所在。【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四月记载——已未,诏自今旬假不视事,赐百官休沐。】
  有宋一代,乃是数个政权对峙的时期。宋、辽、西夏、金时期的官私休假,因各自的习俗不同而各自形成一定的制度。辽与西夏的官私休假制度因为史料阙如,具体如何不得而知。而宋金的休假情况却史料多见记载。
  中国古代官员休假称为‘休沐’,或者是‘休浣’。宋朝凡是由官府按‘令式’规定的假期,一概称为‘式假’。相关的管理部门在神宗元丰改制之前的官称是祠部。真宗时期规定:祠部郎中和员外郎所管全年节假日共100天,其中包括旬休36天。
  旬休,也就是《长编》所说的旬假了。赵宋代周之后,也沿袭前朝之制,实行的是官员旬休制度。太祖在开宝九年四月时候,开始规定每遇旬假,皇帝不登殿视事,赐百官休沐一天。从这些史料的记载中,也可以得知宋初,国家草创、事务繁重,旬假做为前朝的制度还没有得到具体落实。
  所谓的旬假,是每十天中休息一天,一般是话在每旬之末。史称‘每旬唯以晦日休务’,即每月的十日、二十日、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小月)休假。彼时的中国,尚没有礼拜、星期之说,据考证,北宋年间的全国节假日共为76天,赵宋的公务员生活还是蛮安逸的。至于其它公、私节假暂不在笔者探讨范围,就此略过。

  十月份传出太祖不豫的消息时候,应该是在二十日之前。【《长编》记载: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籙醮、、、癸丑,上崩于万岁殿。】(笔者注:黄籙醮,乃是道家斋醮科仪。赵匡胤设黄籙醮是为了消弭灾变,为已祈福。)百官多少会风闻官家不豫的消息,接下来对二十日赵匡胤的猝死一事就算再有狐疑,也找不出任何证据。因为官家在数日前已经就不豫了的。赵匡胤官家有可能是身体不适,染了头疼感冒之类的小恙。

  赵光义积极主动的送医送药,赵匡胤病情很快有了起色。于是,出于感激,来而不往非礼也。赵官家在十月二十日夜召赵光义夜饮赏雪。这一晚在家中赏雪饮酒的怕是不在少数,大家都在休假,放松享受一下生活也是应该的。哪知道这一晚在皇宫中所发生的事情,竟成了千古之迷——烛影斧声!经过如何,虽已经成为迷案,但是结果却是尽人皆知:赵匡胤暴亡,时年五十!
  对于此段历史,笔者的看法与理解详见拙作《绝代风华——往事知多少之宋太祖篇》。
日期:2011-05-31 13:33:18

  第七章:梦想成真!01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赵匡胤崩于宫中万岁殿。第二天,赵光义即位。
  朝臣们闻讯赶至宫中祭奠故主、谒见新君。虽然赵宋政权建立了将近有二十年的历史,但是朝臣多是身历数朝之人,见惯了换君如走马灯一样的朝局。对于赵光义此举有些见惯不惊的意思。薛居正与沈义伦二人还没有醒过神来,楚昭辅、卢多逊等人早已经心中有数,抢先拜倒在殿上,山呼万岁。
  榜样的力量永远无穷,看到枢密、参知政事等重臣都默认了赵光义的继位。薛居正、沈义伦几人也明智的选择了明哲保身。更无一人对赵光义的兄终弟及提出质疑!朝臣们休息了一天,再来工作,竟然发现换了个老板。看着禁宫中侍卫如临大敌、一副肃杀的情形吃惊之余,没有一个站出来发表一下疑问,生恐自己成了新政权的祭旗者。
  赵光义本来心下惴惴,倘若有一个大臣当庭提出要看先帝传位诏书,他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候见众人无不俯首称臣。大局已定,心情舒缓之余、思及兄长对他的种种好处,良心发现的他忍不住悲从中来,‘号恸殒绝’哭的死去活来。

  第二天,赵光义颁下做皇帝后的第一道圣旨——《即位大赦诏》!诏书既是对赵匡胤五十年人生的盖棺定论,也可以视作是他做为新君的施政纲领。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就是这样一道即位大赦诏,其中竟然也有许多的猫腻。据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遍寻史籍考证:《长编》所记载的诏书竟与载于其它史料中的原文有异。邓老治学严谨,如果读者朋友有兴趣,当可寻找邓老的专著来阅读。只是笔者认识有异于前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载内容为:乙卯,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令缘边禁戢戍卒,毋得侵扰外境。群臣有所论列,并许实封表疏以闻,必须面奏者,閤门使即时引对。
  风化之本,孝弟为先,或不顺父兄,异居别籍者,御史台及所在纠察之。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咨尔臣庶,宜体朕心。】
  然而在同是宋人彭百川的《太平治迹类统》一书中,却多出了如下的记载:‘先皇帝勤劳启国,宵旰临朝,万机靡倦于躬亲,四海方成于开泰。念农民之疾苦,知战士之辛勤。氛祲尽平,生灵永逸。而寒喧或厉,寢疾弥留。方臻偃革之期,遽抱遗弓之叹。猥以大室,付与冲人。宜覃在宥之恩,俾洽维新之泽。可大赦天下:、、、余文同上。’
  从两个类同的赦文中可以看出:彭百川的记载中多出了对赵匡胤在位十七年的施政总结,而最为重要的当是‘猥以大室,付与冲人’之句。有理由相信,这个替赵光义草拟大赦天下诏的文学功底是不能与翰林学士陶谷相比的。如果陶谷健在、以他的才情品性,说不定在赵匡胤柩前会取出一纸传位诏书奉与赵光义也未可知。可惜此老已经在开宝三年就弃世了,实在是件憾事。
  ‘冲人’意为年幼的人,多为帝王自谦语。如果这‘冲人’用在赵德芳的身上,应该极是恰当。而用在时年三十八岁的赵光义身上,实在是有些不伦不类。笔者推测:当时的赵光义心思仍在如何尽快巩固到手的皇权,还没有闲情逸致仔细欣赏自己的大赦诏书。当左右把诏书奉上请他御览时候,他只是匆匆过目。等到事后,再去看大赦诏书,越是细琢磨,越觉得有些不对劲儿。所以会出现史料记载有异的情况,也应是拜赵光义官家所赐。

  大赦天下的诏书颁行之后,翌日,‘群臣上表请听政,不允。’第二天,宰相薛居正率朝臣来‘顿首固请’,(笔者注:吕余庆也死于开宝九年,先赵匡胤官家而逝)这时候的赵光义就坡下驴,乃许之。即日开始御长春殿处理政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