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骗术笔记——迷雾》
第15节

作者: 推山入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25 16:14:48

  又过了老大一会儿,果然来一个帮手,我的心悬起来,快提到嗓子眼了,因为决定命运的时候到了,可是来人并没看货,而是直接走到买壶人跟前。
  “给你钱!”
  她不是经验丰富的专家级人物,而是年纪不大的年轻女人;她不是为掌眼而来,而是买家没带钱,让她送钱来的。

  真是一场虚惊,把我折腾了半死,满头冒大汗,最后竟是个喜剧。后来在北市场说到这件事,有同行跟那人相熟,他是玩紫砂的大家,真假一定心知肚明,人家买壶自然有道理,能赚到钱就是好东西,做生意不就是为了钱吗?
  3、有人挖陷阱,有人跳泥坑
  从那次随铲子出门铲货开始,揭开了跟他纠葛序幕。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他都愿意拉上我去下乡铲货;我呢,随着见识的增多,渐渐不喜欢走街串巷的营生,便采取另一种合作方式。有时候听到他的电话,去他家看货,或者他带我去附近铲子家看货。离他家不远的村子里,就有一个铲子,眼力比他好,干的时间也比他久,有点家族性质,父子俩都铲货。此人就是上部书里的铲子C。而跟我关系熟络的是铲子A。

  铲子C独自在济南西郊铲货,铲到一件铲子们都看不透,跟书上一模一样的白陶物件,铲子A以为见到了国宝,向我吹嘘了半天,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要求他找机会,带我去见识一下。
  那天来到铲子C家,见到了铲子C。他是位面相厚道的中年农民,脸有点虚胖,说话吞吞吐吐,总爱留半句的样子。说话时,口里常常露出很显眼的假牙。他住在一个破落的院子里,很容易看出过的是穷困潦倒的日子。
  铲子C把我们让进家门。屋子像北房那样破落,家具没一件成器的,我们就坐在土炕边上。铲子A介绍相互认识过了,说明来意,他并不着急,看不出他是否有意把东西给我看。临来的路上,铲子A曾说,此人有点古怪,让我谨慎点,别惹了他的驴脾气。所以我进门后一直客客气气,说话比较少。铲子C讷讷半天,最后建议先去老子家看看。
  老子过了六十的年纪,跟儿子完全不一样,倒像有见识的农民,爱说说道道,吹吹牛皮,显示他有奸猾的乡下人秉性。老头子热情的把我让进家门,并没拿出像样的物件给我看。他的抽屉里有点小零碎,除了烟嘴就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且多是假货,却跟市场上我购买的玩意不能比。由于有过上当的经历,我非常谨慎,惜言如金,既不说对,也不说买。
  老头子颇有心机,站在一边察颜观色。看来,在这乡村野里,我棒槌的大名,还是有影响力,老头子非常期望能卖给我点假货,却没有得逞。他很不解,琢磨了半天,又找出一幅假画来,画我很少买过,感觉比较高深,故而敬而远之。老头子的希望最终落空了,却没有不高兴,连说最近农活忙,没出门,并乘机把他卖过的赚钱的生意拿出来显摆一番。
  我走后,老头子再次见到铲子A时,对我那天的表现,发了几句感慨。
  “他买货够稳的啊!”

  言外之意我并不像传说的眼力差,是完全的蠢棒槌的啊!
  老子家的行程结束后,我们重新回到铲子C家,他无法推脱,终于把那件埋在地下的宝物挖出来,我看来看去,却不知道是什么,即使铲子C吹嘘某法院院长给价三万,我也只能表示羡慕,却没动心买。三万块对我是天价,我根本弄不到这么多钱。
  无意中跟铲子C认识了,感觉他是很老实厚道的农民,说话办事慢言慢语,似乎有点迟钝,打了几次交道,却没做成具体生意。可是,我却着实吃了他的大亏,完成了一件让我最窝心的终生难忘的教训。
  那是铲子C买过一件黄花梨书桌后,我和铲子A去济南郊区铲货归来,早已被杜庙村的老乌龟骗过了,我又积攒起一点钱的时候,转墩买东西。古玩行里的墩,专指农村的铲子家。那时候,我兜里有几文,信心十足,说话也硬气。那天去他家,问他是否有东西,很可惜,他什么都没有。
日期:2012-06-26 15:58:10

  朋友们知道我有个毛病,有钱不花烧包,见铲子C家没有啥油水,便问铲子A往哪里去,铲子C似乎想起了什么,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一场骗局从此拉开了帷幕,到现在我都没弄明白,铲子A是否参与其事,他带我去铲子C家,是不是整个计划的一环。我丢了大人,那是完全冒傻气的发烧行为,估计古玩行的朋友们没一个有那样的浑劲。
  铲子C道:“哦,昨天在济南地儿里串乡,碰到一块古玉,农家要的贵,我们几个人合伙买下来了。那东西真好,雕刻了一条龙。”
  此前,我买了点龙山文化的东西,原本对山东的原始文化有些感情,所以兴趣来了。
  “什么样的龙?是龙山文化的吗?”

  “这个说不清,在平安镇那边买的。”
  这话对头,平安镇在杜庙往西不远处,乡镇级别,杜庙就属于平安镇辖区,在那里买的古玉自然跟龙山文化有渊源了。
  “东西在哪里?我看一眼。”
  铲子C像够意思的朋友那样诚恳的把底细告诉我,他们花了不少钱,宁津开店的某人被公认最有路子,可以卖出高价,东西让他拿走了。
  宁津的某人的大名,我听铲子A说过多次,他是老干家,道行挺深,认识宁津当地的一些廉政爱民的官员,做过不少大交易。可是,我对那玉龙有兴趣,不愿意错过了。我听说过原始社会的玉件很值钱,想当然的认为那些寄在小旮旯里开店的人未必知道这样清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