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的世界--扶好你将被惊掉的下巴》
第12节

作者: geffect_fraily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说,当电子与狭缝发生干涉作用时,也会造成挡板及显示屏的速度的变化,所以爱因斯坦的思路只不过是把测量电子的问题转嫁到了测量挡板和显示屏上,而挡板的位置和动量也不能同时被精确测量,所以测不准原理仍然有效。

  从此后的每天早餐时,爱因斯坦都会提出新的看法或者对这个假象实验的补充,而玻尔总能在晚餐时成功反驳,一直持续到会议的结束。
  虽然玻尔成功地反驳了爱因斯坦,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爱因斯坦并没有被说服。
  日期:2013-03-25 16:27:37
  三十四、第二回合:爱因斯坦忘记了相对论
  三年后,第六次索尔维会议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其实并不是量子力学。然而爱因斯坦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这次是有备而来。
  在欣赏这一回合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除了动量和位置以外,测不准原理指出还有另一对不能同时精确测量的物理量:时间和能量。

  这次,爱因斯坦带来了一个光盒的概念。他说有一个密封的盒子,上边有一个小孔,如果某一时刻一个光子从这个小孔飞出。由爱因斯坦能量方程(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光子飞出后盒子的能量减少,于是质量也便减少,我们可以测量光子飞出前后盒子质量的变化,从而可以求出盒子减少的能量,也就是飞出的光子的能量。而在这同时,我们可以用钟表精确测量小孔飞出的时间。于是我们就同时精确测量了光子的能量和时间。所以测不准原理是错误的。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经常可以看到爱因斯坦面带讥讽的笑容,而玻尔在他身边激动地说着什么。
  然而到最后,玻尔却讽刺性地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反驳了他。玻尔提出了一个如下图的测量模型
  他说当光子从小孔飞出后,盒子的质量减小,于是测量质量的弹簧将会变短,盒子将会向上移动。由相对论可知,当盒子在移动时盒子上面的时间将不能被精确测量,从而质量和时间不能同时测量。
  爱因斯坦哑口无言,但他仍然没有被说服,他还将继续寻找量子力学的漏洞,因为他不相信量子力学已经完备,他相信可以找到可以准确描述现象的理论。

  日期:2013-03-25 17:13:14
  三十五、最后一个回合:上帝效应问世
  爱因斯坦在之后的5年内收集各种量子力学的论文进行研究,最后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击溃量子力学的绝对证据,而且非常确定。但这次他不想再随随便便地进行攻击,他要正式发表论文。
  1935年,爱因斯坦和波多斯基、罗森一起发表了被简称为EPR(三人名字简写)的论文。此时爱因斯坦刚来到美国没多久,英文使用并不娴熟,甚至有人怀疑这论文是他讲述自己的想法,而由另外两人整理而成,爱因斯坦本人甚至没有看过它。最终导致这篇论文的语言组织很糟糕,这一点恐怕也是导致它在当时被不了了之的一大原因。
  这篇论文主要讲述了一种设想:
  假设一个光子在某一个分裂为两个光子-光子A和光子B,他们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由量子力学可知,任意一个光子的动量都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区间,我们对它进行测量时它按概率回应给我们一个值。让这两个光子一直飞,甚至可以等到他们飞到宇宙的两端。此时测量光子A的动量,A会随机回应给我们一个值,我们假设这个值是1。如果与此同时对光子B也进行测量,B也会随机回应我们一个值。但是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A和B的动量必然是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所以B“随机”回应的值必然和A的相等,即也是1。意思就是B必须在A对测量做出回应的同时得知A所回应的值!

  于是,光子A和光子B就必须建立超时空的联系!
  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指出:如果量子力学是正确的,那么就必然存在这种超时空的作用。否则量子力学一定是错误的。爱因斯坦也是想要凭借这个作用的荒谬性来论证量子力学的错误。
  当玻尔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立即放下了手中的所有工作。并着手对组织反驳。反驳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他说:“这不行,我们必须全部推倒重来。”如此反复了无数次,最后他对他的助理说:“他究竟想表达什么?你知道吗?”
  最终玻尔采用光子的位置不能确定,所以不能进行动量测量一类的理由进行反驳。由于EPR论文的文字组织问题还一度陷入文字游戏。
  我们必须明确,这一次玻尔并没有驳倒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的逻辑是正确的,即如果量子力学是正确的,那么上述的超时空作用必须存在,否则量子力学就是错的。
  由于当时的人大部分认为这篇论文更像一种哲学思考而并不是科学,最终也就不了了之。直到一二十年后才有人重新拿出来研究它。
  这便是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最后一次攻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