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 一根思考的芦苇》
第27节作者:
东野牧臣 日期:2011-09-19 11:42:38
《创造者的创造》
创造者的创造离不开的条件。
一,对于整个世界最基本而又最纯粹的思考模型以及跨领域的各思维框架
二,极富个性化的人生。
三,抑制不住的精神以及含苞待放的激情
一,任何思考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在这样的框架下,整个世界被展现。而这个框架必须是纯粹的原始的,我们可以学习多个领域的思维框架,或者在复杂的知识的海洋中游泳,但是必须要带着最为原始的拷问。以及最为初始化的反思。
这就带来了一个难以回避的矛盾,任何思维框架都是有前设的,凡是有前设的东西都可能是错的。而且越是成熟的体系其前设越多。
但是如果因此而排斥一切现代化的思想将失去历史的馈赠,所以我们即需要最为原始的拷问世界的方式,也需要跨领域的各种思维结构。并以一种完美的形式进行组合。
在这样的社会,我们可能做到吗?物质化已经削弱了对于人性起源的回忆。而社会文化以及传统也限定了什么是不可能。
二,人不仅仅是人类中的一员,更是他自身。所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不在于成为谁,而在于个性化,一个人的个性化成熟度反映了这个人对于整个世界的适应以及交流状态。只有个性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有可能从人类中脱离出来,而发现某些被遮掩的东西。
当我们行走在关卡重重的道路上,并且在一些冷漠的怀疑的眼光照射下,你还敢不低着头走路吗?
三,尼采认为古希腊的艺术来不开酒神精神(激情)和太阳神精神(理性)的撞击。没有激情的人是难以直视生命的本质的。没有精神的人是难以赋予物品以生命的。激情和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神送于人的礼物,借着这样的礼物,人可以从神那里得到些什么。
日期:2011-09-22 16:24:33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三)》
苦海无舟人自渡,
生于凡尘即炼心。
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当一块石头从山上落下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变得都只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如果它的内核还是完整的石头的心,又何必在乎外面的形状呢?
修行,一提到修行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深山老林,想到的就是道观寺院。对于世外高人来说,凡尘太过肮脏并非修行之所。即使是练习瑜伽的苦行僧也要选择恶劣的生活环境来磨砺肉身。
可是这世间还有比凡尘更好的修炼场所吗,凡尘中有三千烦恼,无尽欲望。一世人,一颗心,在凡尘中沉浮,在凡尘中游荡,数十年后拭去灰尘,这颗心依旧光彩照人,岂不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修行。
亚里士多德说,人若可以离开社会,除非是神或者野兽。离开了社会的修行无论如何总是带有着些不负责任的退缩。放弃了一切的修行总是带有着些疲惫不堪的慵懒。
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无论在哪里,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又何必执着于形式呢?王阳明自幼有成圣的欲望。求助于朱子,发觉太过无我。求助于佛老,又太自我。最终一个人在龙场悟道,成为心学一派宗师。他悟道了心乃天地万物的本体。王阳明获得了自由,一种真实不虚的自由。人不可以离开尘世,也不应该逃避大地的意志。只有在大地之上才可以获得真正的意义。承认了人世的沧桑,生命的短暂岂不是离那无限的神明更进一步?坚守此心,在三千烦恼风昼夜不停的吹拂下,自在真我不但不会迷失方向,反而会更加快速的成长。
生于凡尘之中,就是在淬炼这样一颗可大可小,包揽万方的心。这样的一颗心经历磨砺而丰富,经历风雨而圆润。这样的一颗心从凡俗中来,也必将到凡俗中去。这颗心不厌倦尘世的混乱,不逃避尘世的苦厄,正是在尘世的风波与阳光下变得愈加玲珑剔透。
只有尘世中才有最伟大的修者,他们的脚步不是游走在荒无人烟的高原,而是错中复杂的社会网络。他们倾听的不是来自于松涛雪海的声音,而是亿万生灵的呐喊。他们品位的不是夜色朦胧中的朝阳,而是世事浮沉的一杯清茶。他们或者庸俗,或者诡谲,或者高雅,或者空灵,而他们的身体在世间游弋,他们的心凡尘中修行。
当时间的力量无情的冲刷着脆弱的青春之时,易老的红颜,柔软的梦幻都将随风而散。只有这颗历经尘世淬炼的心愈发的拥有灵性,并陪伴着我们探索生命的奥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