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不胜欢喜:“太好了,洪伯,你怎么就能找到这么一个好地方?”
“呵呵,这有什么,这大山里这样的洞多得是。”
二人动手将洞内进行了一个彻底的大扫除,又将皮毛、干肉和书简统统搬了上来。
一切收拾停当,洪伯又开始穿针引线,将选出来较大的兔皮拣相近颜色的缝制成了一件披风的样子,卫青认真地看着,他这个离开娘的孩子,迟早要学会自己缝缝补补,洪伯一边缝着一边仔细的给他讲解着要领。
洪伯缝完最后一针,咬断线头,喊卫青过去试了试,卫青已经完全长成了大人的摸样,个子快赶上洪伯了,这件披风刚好垂下到他脚跟位置,洪伯说:“这个以后可以作被子用,冬天也可以当披风穿,要是有个什么紧急情况,到这个洞里饿不着也冻不着。”洪伯继续给卫青安排道:“你改天上来,在里面那个角落支个灶台,再把下面藏着的陶罐拿几个上来”说着一指洞壁,“你看那里,有我藏着的盐巴,以后用完还是要收好藏在那里。”卫青连连点头。
两人在新做的床铺上躺下休息了一会儿,卫青很快睡着了,而洪伯担心两条黑狗看管不住羊群和马群,又见天色不早,就强行拉起卫青要返回。
卫青睡眼惺忪,极不情愿的跟着洪伯下了山,还好三匹马儿很听话的在附近吃着草,洪伯怕卫青下次来的时候迷路,将几处明显的标志一一指点给他,还教他如何在陌生的地方辨别方向,卫青似懂非懂的点着头,很快他们就和羊群汇合了。
卫青的宝贝都有了安全之所,他自然心情大快,一路哼这小曲回家。大黑、二黑远远的就冲了过来,卫青见牛群、马群都安然无恙,这才放心下来。
二十三节少年伙伴
渐渐的天寒草枯,已经不能放牧了。郑家人也忙完了秋收,成捆的干草被堆进了卫青的小屋,院子里也是高大的谷堆,羊群就要靠着它们度过冬天。不用出去牧羊,卫青也被解放了。这一年他长高了不少,天天风吹日晒,让他的面孔黝黑,周身变得孔武有力,他的几个兄弟见此情形也不敢生事。郑贵的态度也好了很多,只有郑妇,看见卫青就恶语相加,卫青也不和她计较,总是默默的走开。
只有离开了郑家的那个院子,才能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彻底摆脱压抑的气氛。郑家庄不大,冬日万物凋敝,寒风中,这个小村子也显得格外萧瑟,秋收之后的田里,不着一物,空荡荡的原野上,大片枯草瑟瑟发抖,光秃秃的树枝,寒鸦栖息之上,天地间弥漫着一种苍凉的气息。
卫青信步走向村外的汾河边,三两个少年在河边忙碌着,似乎在做什么有趣的游戏,这引起了卫青的兴趣。
原来是三个少年正在河中抓鱼。冬日,汾水清澈见底,三少年相约前来汲水,见河边大石底下水流渐缓之处有鱼儿游动,大喜过望,遂脱了鞋袜入水捕捉。其中一人正是卫青的兄弟,郑季与郑妇所生的次子郑希,他见卫青过来,自然没有好脸色,但碍于卫青要比他高大健壮,也不敢造次,只是怒目而视。对于前些年时常欺负他的异母兄弟,卫青不温不火,只当没有看见他,另二人对年纪相仿的卫青热情有加,出言相邀:“来来来,一起下水抓鱼。”,郑希遂提起水罐默默离开。
两个少年和卫青一般年纪,名洪忠、郑虎,分别是村中郑、洪两家的孩子,见他们热情相邀,卫青也加入到抓鱼的队伍中。
冬季河水冰凉彻骨,三人还是玩的不亦乐乎,只是从河中抓鱼有谈何容易,折腾了半晌,也没有收获,卫青道:“抓鱼要渔网,我看这样是不可能抓到鱼的。”
“呵呵,你说的轻巧,我们哪里有渔网啊。”
卫青略一思考,说:“没有渔网,家中不是都有背篓吗?竹子的背篓有眼子,可以滤水,不是正好可以当渔网用吗?”
“好,还是你聪明,这个主意不错。”郑虎回家去取背篓来,卫青招呼洪忠先离开河水,等水面平静鱼儿重新回来。
不一会儿,背篓来了,卫青选了一处水深的地方,将背篓浸入水中,慢慢往前走,就如同一张渔网,同时让郑、洪二人捡了树枝,搅动河水,驱赶鱼儿,等见有鱼入网,猛地提起背篓,三人一阵欢呼,四五条小鱼在背篓中跳跃挣扎,这下终于捕到鱼了。
卫青招呼二人捡来柴火,就地剖开鱼肚,烤了来吃。洪忠、郑虎自小在汾河边长大,年年冬天能在岸边见到鱼,年年都要试着抓鱼,却总是空手而归,有了卫青的加入,这鱼终于吃到嘴里了,二人对卫青佩服不已,很快熟络起来了。
二人知道卫青是郑希的异母兄弟,但他让他们称呼他为“卫青”,二人也不多做计较。
洪忠、郑虎和卫青年龄相仿,两人都是豪爽粗放之人,很快和卫青称兄道弟起来,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洪忠家中有母亲和一小妹,种着几亩薄田,闲暇时还受雇到郑家做短工。郑虎是郑家子孙,算来是卫青的同宗。汉初,高祖执行清静无为,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同时注重教育,鼓励开班学堂,所以两人都在郑家庄私塾读过几天,算是听过圣人之言,认得几个字。
日期:2013-03-15 17:08:28
村中还有一个孩子,和土生土长的他们不一样的是,这个孩子是个外来户。他叫公孙敖,据说是义渠人,关于义渠这个民族,有很多传言,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义渠人原本是生活在西北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随着匈奴占据河套草原,势力逐渐扩大,义渠被迫南迁,逐渐融入了中原民族当中,汉朝历代皇帝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士”的大胸怀,允许义渠人在河东、北地、太原安家落户,义渠遂完全融入了华夏民族之中。
义渠人到中原后多改为汉姓,这公孙敖自然也是如此,收留他的是紧贴郑家庄的另一个村子,村中人家都姓公孙,公孙敖这个名字是由族中一个放羊老者取的,这老人叫公孙弘,年近六旬却依然身强体壮,读了半辈子书,人人都道他满腹经纶,可家里却穷得叮当响,不得不给村正家牧羊。
公孙敖父母一家被匈奴搞得家破人亡,其父带他往南逃难,最终其父病饿而亡,只有公孙敖一人孤身流落至此,被县衙安排由本地村正收留。
这公孙敖初来乍到,当地的孩子自然要去欺负他,谁知这厮生得高高壮壮,且力大无穷,很快将村里的孩子一个个收拾得服服帖帖,成了孩子王。他在村正家也被安排放牧,虽同在阳山,但卫青还未曾碰到过。
二人带着卫青,很快同村里孩子熟络起来,孩子们见卫青也英武,撺掇着让他出面挑战公孙敖,对此卫青总是笑而不语。谁知一日,公孙敖竟然找上门来。
“你就是郑青?听说你想和我比划比划。”这公孙敖果然不是善茬,年岁明显要比卫青长几岁,个头和卫青不相上下,臂膀粗壮,更兼浓眉大眼,卫青不禁暗自感叹:“此人要是成年,必是一名壮士。”遂产生了结交的想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