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奇情往事:西北以西》
第12节

作者: 空谷
收藏本书TXT下载
  青菜是在公社维族老乡用毛驴拉来的车上买的,不外乎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的缺乏在甲克斯台沟是常有的事,煤矿的人不种菜,贫瘠的土地也下不了种,兵团煤矿一个星期由团场拉煤的汽车送菜一次,而公社煤矿和县煤矿则平时主要靠老乡拉点自留地的菜到煤矿上来卖解决吃菜难的问题,要不就是委托司机拉煤时捎带些。到了冬季更是困难,是以家家户户都挖了菜窖,储存些土豆、白菜、萝卜、大葱、皮芽子(洋葱)等,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肉类就翻来覆去的这几种蔬菜,所以到谁家串门拿上点青菜,那是关系非常好的标志了。

  姚丽显然上班去了,只有毕老师一个人呆在家里,正在木盆里笨拙的搓着一堆衣服。
  认识姚丽那么久了,罗宁今天才见到她的男人毕老师。
  毕老师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样子一看就是个文弱书生,唯独鼻梁上缺了副眼镜,不然就更加地名副其实。毕老师教着煤矿子弟学校初中部的语文课,且极爱收藏,家里古书、长卷搜罗了不少,为此一个月四十五元的工资用去了大半,为此不少遭姚丽的白眼,责怪他不知为家里打算,一天到时针就知道看书,写些在姚丽看来是乌七八糟的文字,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柴烧的,百无一用。

  书读得多了,身上自有了些书卷气,就象煤层生成过程中,既有了可供人们利用的煤炭,又伴生了无用的煤矸石一样,毕老师身上也有一股呆气,除了上班教书、吃饭看书和睡觉以外,对其他的一切事务不闻不问,也极少与人交谈,偶尔看到有语文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便引领到家里来,给他们看自己的书柜并千叮咛万嘱咐地借出两、三本小说,如果过了一个星期必催着人家归还。

  毕老师和姚丽生有一个水灵清秀的小女儿,正上小学,她是毕老师唯一的希望所在。毕老师想将她培养成材,最不济也得继续自己的衣钵,做个有文化之人,是以处处严格要求,除学习上监管以外,还逼着她看一些课外书籍,禁止在外游玩疯癫。为此还有限地挑起与姚丽的争端,埋怨姚丽一天到晚打扮得花枝招展地怕带坏了女儿。对此姚丽嗤之以鼻,俩人由此而起的争执无一例外地以毕老师高挂免战牌而罢休。

  见罗宁进门,毕老师在衣襟上擦了擦手,蛮热情地问道:“是罗宁吧?坐吧,姚丽跟我提起过你。”从柜子上拿起热水瓶倒了杯开水,接着说:“是为你儿子上学的事吧?”
  罗宁顺手将那袋青菜放在桌子下面:“是啊,要麻烦毕老师你了。”
  “没关系没关系,叫什么名字啊,上几年级?”
  “李小勇,读完三年级了。”
  “哦,我已经跟校长说过了,校长同意插个班,反正县煤矿和你们那儿的学生都在我们学校,这也不是太大的事。就是已经开学快两个月了,四年级的课程不知还跟不跟得上。”
  “应该没事的,到时补一下课看看吧,小勇脑瓜子还是挺灵光的。”罗宁接着说:“我会严格要求他的。”
  毕老师说道:“那就好。”

  罗宁看了看盆里泡着的衣服,放下手中的水杯,挽起了衣袖:“我来帮你把这些搓了吧,一个大男人干这些是不太在行啊。”
  毕老师尴尬地笑笑,忙道:“哪能要你洗呢,一会儿我就洗完了。”
  罗宁笑着说:“有啥啊,几下子的事,再说了,你和姚姐这样帮我,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呢。”边说着就坐在了洗衣盆前拿着衣服在搓衣板上嚓嚓地搓了起来。
  毕老师见状也没再阻拦,顺手拿起一本书翻了起来,边回答道:“举手之劳,举手之劳,小孩子上学的事儿是耽误不得的。”
  罗宁拧着件衣服,象突然想起件什么事似的说:“毕老师啊,我看姚丽姐每天上班也挺忙的,你可要多关心照顾些她才好呢。”

  毕老师笑得似乎有些勉强:“谁知道她究竟忙些什么呢,一天到晚不着家,快赶上矿长和指导员了。”顿了顿,神色更加不郁地加了句:“也不注意点影响。”
  罗宁赶紧将话头扯到了学校的事情上,问起了一些关于学费还有上课的事,毕老师一一作了回答。
  一会儿功夫,罗宁就搓完了盆里的衣服,毕老师忙接过去到外面晾了。
  罗宁告辞要走的时候,毕老师一定要让她带走那袋青菜。好说歹说同意了留下,末了还硬塞给罗宁一把水果糖,说是带回去给李小勇吃。
  日期:2008-10-25 23:29:42
  煤矿生产最忙的季节,反面是女人们最闲的时候。兵团煤矿也还罢了,女职工们还可以做些外围的活儿,最深入矿区的也只是开开矿车、铲铲煤渣,在维修组敲敲打打。而县煤矿和公社煤矿的家属们可就闲得发慌了,男人们比平时多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井下,留给她们的空间无形中多了许多。而十月以后的山里也几乎没有什么资源可寻觅,挖贝母的副业也停了下来,于是整天就可以见到三三两两的婆娘小媳妇们纳着鞋底,扎堆闲谝,飞短流长。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公社煤矿的女人们也主要分为两个群体,一个以王致富小脚婆娘李菊为中心的河南人群,一个以矿工孙强老婆刘芳为首的四川人群。李菊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仗了男人王振富的威信,身边聚集了郭砖头的媳妇王英等十来个河南籍的妇女;而刘芳是四川南充人,跟着孙强到煤矿已经三年了,以能干泼辣著称,别人上山挖药,只知道贝母一种,新鲜的贝母一天能挖个一公斤左右算是最多的了,刘芳天刚亮出门至擦黑回来,所挖的贝母总要比别人多出一半左右,而且除贝母外,她还认识金银花、党参、甘草等其他中药并鼓捣出来卖给收购站,一年收入比别人多出不少,是以身边七、八个四川籍的女人们天天围着她打转,虽说谈不上发号施令,但在这群人中也是说一句算一句的角色。

  罗宁倒是很少跟她们扎堆聊天,但有时也这家串串,那家走走,通常是到刘芳家问问怎么上山挖药,哪些药材喜欢阳光,哪些药材长在背阴处等;到李菊哪儿请教些鞋垫的花纹怎么纳、要些花样自己回来摸索着绣鞋。一般情况下罗宁还是和刘芳来往得比较多些。王振富家罗宁倒也常去,而且李忠也经常跟她说多去串串,搞好关系。但有时她们用家乡话聊得正欢,罗宁去了反而冷场,除了李菊还算热情地招呼外,其他人对罗宁都不怎么待见,想必是因了罗宁是四川人的缘故,大家还将她当圈子以外的人对待。

  有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七八个女人凑在一起,可以演的戏文自然很多,甚至连锣鼓家什都已齐备,而家长里短的议论久了,难保不会出什么岔子,这不两群人之间因闲话流传就起了冲突,还无端地把罗宁也牵扯了进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