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奇情往事:西北以西》
第38节

作者: 空谷
收藏本书TXT下载
  罗宁的到来让刘芳有了知音之感,并不仅仅是因为老乡的缘故,而是她觉得这个说话办事干脆利落、模样周正的女人身上,怎么看都有一种不同的气质,为此她纳闷了许久,同样是农村出来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直到有一天她去罗宁家商量办窑的事儿,听到罗宁教育她儿子李小勇说:“要好好用功,难道你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山沟沟里?最不济也像你妈我一样做个老师吧?”才恍然而悟,原来罗宁是教过书的,明白过来那些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是因为她身上还散发出一股书卷气。

  刘芳虽不便打听罗宁的过去,但这种好奇心理却按捺不住,是以这次极力窜掇了罗宁跟她一起进山,打算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对罗宁进行一番更好地了解。
  罗宁哪料到刘芳还有另一番鬼心思在盘算,听得刘芳不住口地介绍山里景色的美妙、野菜的美味,便也欣然答应。二人天刚麻麻亮就起身,罗宁没有什么好拿,便拎了只面口袋,却见刘芳除了拿只面口袋外,还背了个家乡带来的背篓,便笑她:“背着这劳什子你怎么爬山啊?”刘芳笑了笑却没有回答,只说:“我们走吧,到山跟前太阳就该出来啦。”

  日期:2008-12-27 21:25:26
  望山跑死马,这是新疆当地的俗语,意即看着大山就在近处,其实走起来却有很远的路程,这是由新疆的地形决定的。在地质历史上,天山地槽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经加里东运动,特别是华力西运动,地槽发生全面性回返,褶皱隆起形成天山山地。乌孙山脉作为天山山地的分支山脉,在地壳的运动中逐渐形成依次为高山--亚高山--中山--低山--山前丘陵的地貌。

  有别于南方的山峰突兀清秀,西北的大山多数连绵巍峨。有山脉延伸之处,尽管地势起伏平缓,让人们有置身丘陵平原的感觉,其实已属大山腹地。
  罗宁和刘芳沿着河流右岸一直走向山里,到达山脚时,太阳已从东边马鞍岭的一侧升了起来,崎岖的山路原本就是牛羊踩踏的小道,洒满了风化的石沫,踩上去会明显感觉出沙子在脚底的滚动,稍不留神就会打滑,小道的左面就是峭壁,峭壁下的河流曲曲折折,这条羊肠小道一直傍着河流,有时就在河边经过,回旋打起的浪花不注意就会溅湿衣裳,有时却又离河很远,仅隐约可闻断续的水流哗哗声。

  一直到了山脚下,刘芳才拐向另一条山路。这条小道穿过一片长满河柳的草滩,绵延直通山谷腹地,至此,她们才算真正进了山。
  罗宁这才发现人们为什么乐于进山,与煤矿光秃秃难见一棵树的情况相比,山里简直就是动植物乐园。一路走来,随着地形和海拔高度的不同,植被和树木各异,从山洪冲刷过的断层来看,甚至于土质和岩石也各不相同,叫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山底河谷地带,各色山柳、山楂、花楸、忍冬、野苹果、山杏和圆柏树间杂而生,有些开满了白色、黄色和粉色的花,抬头望去如云蒸霞蔚,吸引了众多的蜂虫环绕。半山坡处,成片成片的松树笔直而立,树冠如云,小的有成人腰肢粗细,大的直径需数人拉手合抱,黄褐色的松塔掉落周围,形成规则的圆圈,好似每棵松树自我划定的势力范围,一身金黄绒毛的松鼠翘着硕大的尾巴,在松塔和树枝之间跳来跳去,发现有人即刻窜上松枝高处,却探了头出来,露出黑色的眼珠滴溜乱转。再往上走,雪岭云杉则一丛丛密密麻麻,个挨个挤在一起,需要弯腰方能从杉枝间穿过,云杉林遮天蔽日,满身汗水进来,立时神清气爽、浑身清凉,树底下青翠厚实的绒毛状小草,脚踏上去如地毯般柔软,诱使你身不由己地想放松躺平。转过山头,则又是另一番奇峻险境。大片大片裸露的花岗岩石形状各异,有的如石林般矗立,有的又如静止的浪涛般屹立两旁,小路便从岩石缝中蜿蜒曲伸,有时更突出在峭壁末端,人要通过,必须面向山壁,双手伸直扒着石缝,一步步小心向前挪行,经过险处细瞧石壁,可见那岩石的褶皱整整齐齐,仿佛取下来就可用作建筑的基石或当作石板铺地,更不需要再经任何雕琢加工。

  就这样上山下坡,心情一会儿放松、一会儿又极度紧张地走了大半个时辰,罗宁和刘芳才坐下来歇脚,面对罗宁不住口地对风景的赞叹,刘芳更大起知己之感,却又说道这不算什么,今儿个主要是拔野菜,要看景致的话,改天有空带你去白石峰那里玩,更是好看呢,接着便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番,直听得罗宁悠然神往。
  歇了一会儿,俩人便起身来到一面向阳的山坡,这面山坡长满了齐腿肚深的青草,稀疏地生长着一些灌木丛和野蔷薇、骆驼刺、铃铛刺等小树,刘芳得意地告诉罗宁,每年她都要到这里来拔野菜,因为有坡顶的一处泉眼滋润着,这里生长的野菜比较集中而且肥美,别人只能在靠近河滩边的草地里拔些野苋菜、荠菜、水根蒜和芝麻菜之类,这里却还有野皮芽子、野芹菜和沙葱,至于那些野苜蓿啊苦苦菜啊野油菜啊煤矿边上的草场就有,都是拿来喂猪的,其他的像苦苣菜、车前什么的,猪都不爱吃。

  原来所谓拔野菜就是见着那些可以上桌的野菜时用手齐根处掐断,山里的野菜碧绿肥嫩,用手一扯便断,有株苗粗壮的,甚至可以听得见“叭、叭”的断裂声,有时野菜成片长着,拔起来就跟在老家时在田里薅秧苗一样,一忽儿功夫就几大把,难怪不叫 “摘”,也不叫“挖”野菜。罗宁跟着刘芳,才知道野皮芽子就是野大葱,认熟了后不一会儿就拔了大半面口袋。

  日期:2008-12-29 22:19:18
  到了中午时分,看看野菜也拔得差不多了,俩人便坐在树荫下休息。
  刘芳从背篓里掏出水壶、馕,劈手撕开,递给罗宁一半,两人一口馕一口水地吃了起来。
  刘芳边吃边问道:“罗宁姐,听说你以前是教书的是吧?”
  罗宁眼望着远方,心思却因刘芳的问话而回到了家乡那一排简陋的校舍,仿佛是曾经经历过的一件很久远的事,回想起来却又近在眼前:“是啊,以前是当过老师。”

  “当老师多好啊,为什么跟我们一样 ‘盲流’来新疆呢?”刘芳好奇地问。
  罗宁一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只好搪塞道:“和你一样啊,支援边疆建设嘛,呵呵。”
  刘芳扁了扁嘴:“我才不信呢?在老家能混得下去的话,谁乐意背井离乡跑这儿来啊,姐你把我当外人,不想跟我说就是了。”
  罗宁轻轻地笑了:“就你鬼心眼儿多,我什么时候把你当外人啦?”接着又说道:“跟你说又有什么打紧?只怕你不耐烦听。”
  “说说呗,我可想听呢。”
  罗宁沉吟着,那许多尘封的记忆被刘芳的一番话勾起,以往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偶尔闪现的往事就像电影画面般从眼前一幕幕掠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