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国学改变你的人生》
第10节作者:
羚翘解毒丸
日期:2013-01-29 15:36:16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4—讲潜规则
《春秋》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里面隐公元年的《春秋》一共也没有几个字,第一句话就是上面这一句。我解释一下,看这句话能看出来什么?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说看新闻联播、听单位的年头年尾工作汇报总结很有用。
这句话原话非常的官方,理解也很容易。“鲁隐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感觉非常的废话。但这句话的价值在于它少了几个字,如果鲁隐公不是摄政国君而是正常上位的国君,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所以,对政治敏感的人看到这一句,就知道鲁隐公不是很正位的君主,那么下一步,对应的和鲁隐公交好的策略会有所调整。
越是官方的语言,越是严密,你只要熟悉了官方语言的潜规则,你就会变得十分敏感,能抓住很多信息。有些时候领导说了什么很重要,有些时候领导没有说什么更为重要。比如单位的月度例会,前几个月在反复强调的事情这次会议突然不再被提及,不用琢磨,肯定这个事儿被更上层搁浅了,不再受重视了,因此赶紧滴转变风向。因为不受重视的事情是很难争取资源的,没有资源怎么做得好?而且就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好了,也得不到好的嘉奖,何必呢?
其实现在新闻联播很多的信息已经足够,只要会看,并不需要关注微博上的很多杂乱信息,那些都不是主流社会矛盾,或者是政府暂时无力解决的问题,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各类官方新闻上都会有明确的导向,自己的职业选择、跳槽选择、甚至股票买卖等等都需要参考这些信息。官方消息不一定说的是真话,但99.9%是不会说假话的,真实的 内幕有经验的人能够准确的推断出来。而微博、网贴这些东西,真假搀半都不止,个人认为应该尽量少在这些信息上花时间,还不如去看小说,至少知道是假的,看着玩玩。
日期:2013-01-29 15:45:43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5—讲潜规则
接着讲隐公元年《左传》中的一句话。-------“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这一句很好翻译,“隐公元年夏天,四月份,费伯(人名)带着军队在‘郎’这个地方筑城。《春秋》里面没有写这个事儿,是因为修建城池这个事儿不是鲁隐公的命令。
《左传》里面有很多类似的话----‘不书,。“,就是说《春秋》里面没有写,是什么什么原因。要么怎么后人推断《左传》是孔子给学生们讲《春秋》,学生做的笔记呢。《春秋》干巴巴的,没有人给讲,大多数人是 看不出门道的,因为很多事情是不好在台面上明着说的,不能白纸黑字的说(你总不能在国史上白纸黑色的写费伯没有国君的命令私自修建城池吧,这也太丢脸了),但在课堂上小范围说是可以的,孔子那么多弟子,都是花钱来学习的,当然不是跟着一字一字念《春秋》,这些自己在家里念就行了,自然要听的是分析。
隐公元年第一句话的时候,我就说过有很多时候要关注没有说的内容。这一句修城池的话就更隐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国家大事记《春秋》里面一句没有提,这说明什么?----说明鲁隐公对政权的控制力度不够强!为什呢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呢?
因为古代人力稀少、技术不发达,修筑城池是非常大的事儿,要动员很多人力和财力,要祭祖说明,要准备好征调民工等一系列仪式才能从冬至开始修,到春天开始春耕就必须结束,放民工回家开始耕种。如果是国君的命令修建城池,《春秋》里面一定会记一笔的。
我们理顺一下思路:修建城池这么大的事儿,因为《春秋》里面没有写,所以孔子很肯定的推断这个不是鲁隐公的命令,然后进一步分析出来鲁隐公对国政的控制力度不强。再往下分析应该就是国政的讨论,比如说要打鲁国主意的国家 ,通过对官方信息进行分析就知道哪些势力是可以挑拨从而造成鲁国内乱的。-----这个层层分析和讨论的过程,就是孔子授课的精华所在,也是我们现代人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所在。
现代人中国草根阶层是很不喜欢听领导讲话、各类发言的,但我们最容易获取的信息就是这个渠道,内幕消息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获取的,因此很有必要学习如何分析这些材料,直接剥掉外壳,整理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中国人讲话是很含蓄的,越是地位高的人讲话越含蓄,因此即使你有机会了解内幕,一般得到的也是很隐晦的说法,不会非常直白,所以不训练这方面的能力,很难在职业上升通道上如鱼得水。如果大家有过跟着直接主管到更上层主管那里汇报的机会,仔细想想就会回忆起来,虽然大家都在现场,听到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话,但你获得的信息量就是比直接主管获得的少,这个原因一般有两个:一个是你被官样话语的外壳所干扰没有抓住重要信息;另外一个是你接触的工作范围和深度不如直接主管,所以有些信息你不敏感(这就好比,有些书你自己没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是看不懂的)。------想要让自己的水准提升,只能不断的训练自己,不断的实践和琢磨,反复折腾才会慢慢提升,恐怕没有什么捷径。
其实不要说领导,仔细想想,自己的孩子天生也会说官话的,粗心的父母如果不足够了解孩子,很容易被孩子忽悠。比如某天做家长的有事儿外出,让孩子自己学外语,回家问孩子今天的外语学了么?孩子说学好了,家长还觉着孩子挺自觉。但如果你仔细问问孩子都学了什么,恐怕小家伙能把学45分钟的内容压缩到只学5分钟,恨得家长牙痒痒。但孩子说学好了,其实并没有错,也没有撒谎,因为学一分钟也是学啊,因此孩子的回答内容确实没有错误,是家长自己理解错误。-------要想真正听明白一个人说话,不亲自实践怎么行呢?不实践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人生并不是其它人的人生,其它人的人生有多少种方法?多少种忽悠?多少种可能? 实践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脚踏实地的一点一点做的。
不过我倒觉着实践有时候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儿,因为实践让你了解人生百态。
说句题外话:一本很多人推崇的书,如果你看不懂,不知所云,看不下去,很有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你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无法看懂。我推荐过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典型的这类书籍,有些人是看不懂,看不进去的,但个人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能看懂了,而且对自己帮助很大。我好几年前看不懂,后来突然就看懂了,我慢慢才知道这是个人知识、实践积累的问题。
日期:2013-01-31 16:25:38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1
这是《左传》里面第一个大故事,而且‘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及黄泉无相见’两句俗语都出自2700多年前的这个故事。最关键的郑庄公这一招2700多年一直在官场、职场被频繁使用,历久弥新,只要机会适合,百用百灵。而且很多的家庭内部问题,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问题都和这个故事的内涵息息相关。因此,值得好好讲讲,所以新起一个章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