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就是一盘棋:秦始皇》
第20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13 10:44:27
  君何功于秦?
  君何亲于秦?
  秦王嬴政,你真不愧为“千古一帝”,即使是忘恩负义,你也是人间的极品,誓要做“白眼狼”中的“白眼狼”。
  我一直相信,吕不韦真正的死因,不是他惧怕嬴政的报复,而是被这封信活活气死的。
  秦王政十二年(即公元前235年),一代名商、大秦相国——吕不韦,在家中饮毒酒自尽,享年63岁。
  吕不韦死后,他那些忠实的门客,偷偷地将他的尸体运到北邙山下,与他的妻子合葬。今天从洛阳城向东面走,在大约二十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大冢头村,那里有一个吕母冢,据说就是吕不韦之墓。
  日期:2013-04-16 11:33:37
  半成熟的政治家
  根据历史的记载,吕不韦除了嬴政这一个“儿子”外,再无其他的子女,他出殡的时候,应该很凄凉。
  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是成功的。

  在中国这片“重农抑商”的神奇土地上,吕不韦不仅开启了“官商一家”的先河,还干了一件让全世界震惊的事情。你要知道,他的这笔生意买下的对象,不是一块土地,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国家,整整一个朝代。这种气魄与胆识,放眼世界,绝无仅有,古往今来,仅此一例。即使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精明、最会精打细算的犹太人,与吕不韦相比,也难望其项背也。
  作为一名政治家,吕不韦只有一半是合格的。
  身为秦国的相国,吕不韦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将兼并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表扬的。而且,他还在没有出现重大失误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应该承担的使命,这些也是值得表彰和歌颂的。
  但是,当秦王嬴政登基以后,吕不韦政治不成熟的方面,就显露无疑了。
  即使吕不韦是嬴政的恩公,是嬴政的仲父,那又如何?在权力与利益面前,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亲情和友情。俗话说:生意场上无父子,何况还是“天下”这么大的一个利益。
  这么简单的道理,初出茅庐的嬴政都懂,商场上行走多年的吕不韦,居然忘记了!
  如果上述这些,只能算是吕不韦第一个不幸的话。那么他的第二个不幸,就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吕不韦再牛,他也是臣,嬴政再弱,他也是君。中国所有的君主,都要大权独揽,何况还是“千古一帝”嬴政。要知道,嬴政需要的是乾纲独断,而不是一个“仲父”在自己面前指指点点。当吕不韦试图去改变嬴政想法的时候,他的命运已经注定。
  秦国的前任相国范雎,就比吕不韦聪明得多,当秦昭襄王病逝后,范雎立刻称病辞去相位,放弃所有的荣华与权力,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最后善始善终。
  如果说忘记身份是吕不韦第二个不幸的话,那么嬴政的性格,则是他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不幸。
  即使吕不韦犯下了错误,但他的本意是好的,如果嬴政是个性格温和、生性孝顺的人,或许吕不韦还能避免厄运。但是,秦王嬴政,恰巧是一个不记恩情、残暴成性的主儿。
  即使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姬,嬴政也毫不犹豫地予以囚禁。那两个留着母亲血液的弟弟,他也毫不留情的“囊扑”。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吕不韦,没第一时间杀你就算不错了,还斤斤计较什么。
  犯下这样三个不可原谅、低级无比的错误,只能说明吕不韦是一名合格的商人,却是一个蹩脚的政治家。因为他根本不懂什么叫“伴君如伴虎”!
  古往今来,君主从来都是为自己着想的动物,他们是标准的人面兽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把任何生命和感情当做棋子。这个世界上,相信什么也别相信这些冷血的皇帝。
  如果在秦王登基那天,吕不韦选择隐退,也许他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了。但是,他真的愿意放弃权力吗?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主动放弃的例子,少之又少;至死方休的案例,倒是可以堆成山。
  “功成名就”,固然让人自豪,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全身而退”呢?
  按照某位史学家的观点:“用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这其中的取舍与进退,确实耐人寻味。”
  吕不韦就这么死了,他的那些治国安邦的理论,也都成为了泡影。
  神奇的是,嬴政虽然恨吕不韦,但是他写的那本《吕氏春秋》,居然被保留了下来。

  更神奇的是,即使经历了焚书坑儒,经历了秦末战争,经历了楚汉争霸,这部旷世的经典名著,居然还是流传了下来。最后这本书,传到了西汉统治者的手里。而西汉的统治者们,更是视此书为神物,这部书的理论思想,成为了西汉初期的主流理论。
  如果嬴政能够读懂《吕氏春秋》,那么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也许会慢上10年、20年,甚至50年,但他一手创建的这个庞大的帝国,绝不会仅仅过了15年就彻底土崩瓦解。
  如果嬴政能够看懂这本书的话,历史绝对会改写。
  可惜,在历史的词典里,永远没有“如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