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揭露1995重庆僵尸一案(中国档案)》
第37节

作者: 瞎子三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路过格斗场,此时这里早已没了人,就剩我孤单的身影被拉的无限长,夕阳西下,落寞的光辉照在我的脸上, 眼看着这巨大的训练场,我心中一片荒凉,想起了年迈的父亲跟忠厚老实的母亲,不知二人可好。想着想着鼻子一酸,强忍着没有哭出来。
  我现在回家,父母还能一下子认出我来吗?
  外面的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了,还是那么喧嚣吗?
  我第一个任务会做什么?
  人死之后,真如灯灭吗?

  82年那些失踪的山X村民去了哪里?
  外星生物为何只选择跟美国合作?
  档案室四楼都记载着什么?为什么连问都不让问。
  为什么九处不管是科技还是医疗技术都要比外面发达至少二十年,却不能普及大众?
  脑海里一片混乱,总感觉心中压着什么一样,我来的时候二十岁,在这里一呆就是一年整,这一年甚至都没有离开这座大山一步,我最热血的时候就是每日翻阅那些绝密档案,初看时新鲜无比,后来越来越麻木,哪怕有一天看到过几年世界末日,心中也不会有任何激荡。
  短短一年,磨平了我的锐气,让我觉得世界之大,未解之谜数不胜数。

  人类同沧海一粟,在苍茫宇宙中,渺小的可怜。
  训练场中央毕业莲花碑上密密麻麻的刻着人名,这些十几年前毕业的老一辈有些已改名,凭着这几年所学过的处世技巧与人脉关系入了仕途,商途,平地青云,但更多的人却是走过了惊涛骇浪,默默无闻退出了九处,成为了普通大众。
  不管怎样,只要刻到这莲花碑上的人名,无一例外不是为了组织流血流汗,甚至牺牲也得不到应有的光荣,这些人才是组织的脊梁,撑得起半边天的真男人!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着这些熟悉不熟悉的人名心中想法激荡,人生在世短短须臾之间,要是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入这石碑上,也不枉来世一趟!
  思绪万千中,副队长王建来到我身边,擦了把脸上的汗说: “原来你在这里。你刚才那飞刀真是帅呆了!只见那飞刀白光一闪,直奔刘伟而去,谁知道刘伟自幼练过气功,飞刀伤他不得,硬是被气功反弹过来,三哥一个漂亮的转身躲过,听到“啪”一声,这飞刀插到了旁边看热闹的围观群众身上,哈哈。”
  “你这是编段子刺挠你三哥呢。”这王建是这届博古通今人员年龄最小的一个,所以私下里叫我一声三哥。

  王建挠挠头,说:“哪能啊,啊,对了,王姐找你,全体人员开会。”
  “什么事?”
  “要去执行任务。”
  “执行什么任务?”我激动的涨红了脸颊。
2011-6-24 11:09:00
  博古通今 第十二章 《俄罗斯地界》

  火车慢慢悠悠地驶进边陲小城X河时已是下午两点左右,大街上已经有不少的行色匆匆的提着大包小包麻布袋的国内倒爷,这些倒爷都是中俄边境的村民,苏联解体,大量军用物资流落民间,价格极其低廉,军用望远镜,俄罗斯军用折叠匕首,甚至路子多都能买到几把市面上都不常见的手枪等,这种在俄罗斯极其低廉的军工产品在国内确能卖个好价钱,所以很多边境上的中国人扔掉了手中的伐木的镰刀加入到了倒爷大军,不光倒腾俄罗斯的军用产品跟皮革制品,还把内地的纺织品高价卖到俄罗斯, “去俄罗斯做生意一星期能挣一辆奔驰。”已经成为年轻人加入倒爷的口号。

  事实上,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了倒爷,中俄边境例如黑龙江许多村庄几乎村家家户户都有倒爷,但当时还不叫倒爷,而是叫二道贩子。而到90年代年初,倒包就渐成气候,“倒爷”们只要将服装等打成大包,随客运列车发出,40多分钟后,格城车站就有人接应,不出站台货物就被抢购一空,几万元挣到了手。
  中俄民间贸易的线路,基本上就是这群倒爷用汗水乃至血水杀开的,几乎每年这贸易道路上都有抢劫的,好一点的丢了财,运气差的连命都都丢了,其中的艰辛只有当事人可以说个三六九,这些早期倒爷的故事如果用惊心动魄形容都不足以为过。于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倒爷自发聚集在一起,也就有了几个小团体,互帮互助,出了事大家也就一起想办法应付,在人家的地界上也没吃多少亏。就这样中俄边境贸易集市上有了这么几个临时聚集地,聚集在此基本上都是国内倒爷,有男友女,同时也有运气好的小伙子领着俄罗斯高挑洋妞,有时也有几个俄罗斯本地的“滚货爷”来此提货,这“滚货爷”是咱们倒爷对俄罗斯当地二道贩子的蔑称,这群俄罗斯二道贩子拿到货之后从不上肩扛着走,一般都是把货物往小推车一放,滚着走,一点力气也不多出。这聚集地人数虽然较少但人龙混杂,人口流动性又大,俄罗斯人除了来收点“好处费”“保护费”之外便放任不管。

  而我们此行的任务就是来此调查一下离奇失踪的几个倒爷,更离奇的是这几个倒爷住的地方的东西,竟然保持着一种能量静止的状态,比如说帐篷里放着一杯热水,过了几天还是热的,温度丝毫不降。
  这次组织是有两个任务给我们这届通今的,第一个任务是调查河X神秘地下塌方,地下巨大吸洞代号411的事件,第二个任务就是这离奇失踪的几个倒爷跟这能量静止事件,上级讨论之后,我跟着王飞燕还有一名美国记者约翰先生来此调查此事,其余人员去调查411,而那约翰也不是别人,竟然是前几天我飞刀误插的大头。
  这一路上气氛颇为尴尬。王飞燕本身性格冰冷,不喜说话,而我跟大头也不知道说什么,一想起那天飞刀误插美国友人我就脸红,所以一路上我们仨的对话不超过十句。
  我们一行三人,下了汽车,开始步行,这一段土路极为难走,坑坑洼洼,走了大约有小半小时,就到了那露天市场附近的临时歇脚地,当地人称作马村的地方,这虽称作是小村,
2011-6-24 11:11:00
  其实最多也就算是个私自建立的临时聚集地,村里也就是不到三十口子人,大多都是经过此地的倒爷,在此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我们进了村口,遇见几个大老爷们,这几个爷们一见我们仨,窃窃私语,一脸警备之色瞅着我们仨,仔细打量了一番问:“你们是哪里人?”
  我挺纳闷,你说我们仨脸上又没写着流氓二字,身上也没伤疤,手里也没拿着棍棒,怎么打量我们的眼神这么不对劲呢。
  我跟大头还好,王飞燕不乐意了,指着对方一个短头发爷们,说:“看什么看?”
  这短发爷们瞅了瞅王飞燕,往前一步走,说:“敢问这问姑娘是走哪条道的?燕子坞还是贝龙海啊?”
  “哪里也不是,走阳关路贩卖点货物的,怎么有意见吗?”
  “没有,能有什么意见,不过见三位陌生的很啊。”这短发说话顿了顿,眼神颇为意味深长。

  我一看这短发话里有话啊,给王飞燕使了眼色,上前一步道,递过一根烟说:“这位大哥,我们三人是黑龙江人,来此只是倒卖一些皮革制品,路过此地,对此地不是很熟悉,如果有什么规矩我们也真不知道,并无他意,这是我的身份证,所以你看——”
  这为首的短发仔仔细细的打量了我一下,突然哈哈一笑,一把推我拿身份证的手,爽朗道:“到了咱马村就是朋友,咱来到异国他乡做买卖都不容易的,快进来。”
  我心想这短发爷们真是个老油条,见我拿出身份证先是瞟了一眼,接着就推开我的手,装作不用看的样子,既不得罪人又看清了我的身份,可见这些倒爷都是些心思缜密而又精通人际的老油子。
  短发靠近我,突然低声说:“别怪老哥这么谨慎,最近不太平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