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类是民国遗留的弊病,任何拳法都以能修成“内家”为荣,各家对内家的定义还都不同,但形式上,却都努力往太极拳上贴近。祖长林的拳法快脆刚硬,初学者刚接触的感觉真是迅猛犀利,可随着学习,慢慢进入到这个圈子,然后开始接触其他形式的格斗技术的时候,一比较又感觉祖老师的拳法缺陷很多了,比如不够整合、不够松柔、不够强劲、也不够优美……惧于祖老师的威名,又不敢当面质疑,慢慢地学了几个套路后就疏松练习了。
祖长林召集会员开过几次会议,可是当地的管理很不规范,大多教拳为业的人并没加入协会,祖长林无奈,就亲自走访,有段时间连着拆了七、八处拳场子。不过都没通过比武手段,只是用法制、道德之类的骂了一骂,竟然也把人羞辱得摘了牌子。
因此很多教拳的都感觉老头倚老卖老硌硬人。后来连老头的儿子都劝说父亲不要这么较真了。老头把儿子大骂了一顿,然后带着老伴搬出来,不屑跟儿子一起住了。
祖长林当初受过批斗,一直多年过得都不顺畅,子侄一辈也就没有徒弟,往后几茬又没个出类拔萃的,遇事还得亲自出手。大多武师不跟他打,不是怕了他的武艺,而是怕把他打坏了,感觉跟一个老人动手,赢了也显不出自己什么。
腿好好的时候,老头经常四下走动,把好些个黑拳馆都逼得关板子了,传说也有人背后整他,但多少年来一直无事。自从腿受伤了,用了好多年才恢复过来,这些年一直憋屈着。
二姑父又说,祖长林其实并不古板,他曾经参照着世传拳谱,对应七星、太极、梅花多家螳螂拳的套路,反复对比提炼过。螳螂拳的套路太多了,什么”翻车轳辘古二存,拙刚柔灵十八搜,崩补乱接捎八肘,摔捋捕蝉连五手……”光摘要就有七段,许多套路还有领拳,各家又有独门的一套拳术,比如梅花三套、白猿七套、地趟螳螂等等,单纯七星螳螂拳就有五、六十个套拳,太极梅花的还要多,这还不算兵刃。余外还有六合螳螂,又是另外的一套体系。
祖长林在教拳的时候,实际也是以对练为基础,然后摘出基础式子单练,再分解常用招式,也就是每一套拳都会出现那些,以此为基础慢慢拓展。腿伤了之后,他又从这中间剔除了一些技术复杂但很难用到的技法,把另外的动作又以劲力贯通分解,原本这是一种进步,不过祖长林对应拳谱、拳论,感觉这样改拳有负历代先贤的良苦用心。如果有精力有时间,还是用传统练法循序渐进为好。所以一直未做公开,也就旁支师侄、徒孙等过来求教的时候,他才就着招式内涵,把这一套体系透露给大家。
二姑父解释道:“虽然咱不希望别人出事,但这次如果闹起来,对研究武术的人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赵英旗就责备二姑父唯恐天下不乱。二姑父一翻眼皮道:“怎么说话呢!我说出一个东西,你就来了兴趣了。”
赵英旗问是什么?二姑父干了一口酒道:“放膀不撒肘,活腕不撒手。”
日期:2012-05-30 14:03:08
赵英旗是练通臂的,知道螳螂拳基础打法有七长八短,而运劲上,有放膀暗长,这也确实是赵英旗感兴趣的地方。伸肩夺背是将腰腿的劲力打到手上的重要方法,但是一旦理解错误,以为放长是松肩放长的,可就大错特色了。
肩膀最经不起折腾,一旦松过分了,再想回去都难,而真正放长的不是肩关节,而是整个肩胛骨,包括连带的胸背,通臂是脊臂贯通,而是不单单拉开肩关节。
就是散打的直拳,一拳出去,是整个肩胛骨往前送,使后腰的劲力直通上来,而后以身势压住,如此一拳又快又重,先打透劲后缀震撼,一拳上去就是穿着护驾也会内脏震颤。
其实对于真传拳法来说,这个不算秘密,只是到位的程度问题。但凡直打猛冲的拳法,都是朝着这个追求的。练格斗那个李玉明,当初就是以拳脚强劲著称,他踹腿是略微腾起往下压踹的,一般人看不出这个小动作,就这一下,蹬上就不轻,踹着小腹,却能把人后腰椎抻伤了。
他这一腿,就是从通背劲上推理出来的。当地的硬气功格斗在一段时间很流行,功法主要来自两处,一处是当地民间武术总结出来的,另外大部分是出自贺延烽门下。贺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老侦察兵了,在云南军区服役多年,为部队搏击的八大金刚之一。复原之后被安排到当地的机械厂任保卫科长,这期间培养了大批的格斗高手。而后社会上许多青年也慕名求学,贺的不少徒弟就私下收起了徒弟。当地许多拳师也随后效仿,一时间拳场林立,无论广场还是操场,每块地方都有练武的。
贺是家传的少林拳,格斗技术是在部队时跟其他功夫过硬的战友慢慢总结整理的,基础功法是一套吞气、喷气的硬气功,可以短时间内提高抗击打能力,百日筑基之后就可以柔练了,久练之后筋骨强壮,气血充盈,以此为基础练习别的拳法也会事半功倍,实际一共就八个基础动作,引导气血运行全身各处,这一套功法叫做铁布衫,百日之后就是进行从传统武术中摘重新组合的实用招式了,对外就直接说是军警格斗。后来部队上捕俘拳、军体拳的格斗体系,也是延续了类似的训练模式。
但是在硬气功与拳法之间,还有一个基础训练的环节,这一部分直接决定往后的成就。李玉明当初是跟着姜笃钟学的拳,这人自称是贺延烽大弟子,姜笃钟教授后期环节的时候,就只教拳不讲解了。其中有个二人配合联系的动作,实际很简单:两人面对面相距一臂站定,然后侧开一步,一人平展胳膊,另一个打这人的手掌。因为正好一臂长短,很轻易就能逃脱打击,然后一个打,一个逃。表面上看这是在比反映速度,而实际就是发挥肩膀那一段的距离。就因为肩膀一送,无论速度跟力度,都会提高许多。
李玉明跟大家一起训练,但是他一拳打上去,对方非但躲不开,还会震得手掌裂开一般的疼痛。在经过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姜笃钟竟然都不是他的对手了。
别人都以为李玉明虎背熊腰的先天素质好,又经常在社会上打架,反映跟杀心都比一般人要强许多。慢慢李玉明就成了众同门中的带头人,姜笃钟也在分批授课时,都把李玉明请过来做示范。但是姜笃钟教了好几批几十号徒弟,就没有一个能架住李玉明一个照面。李玉明非但速度快,反应快,关键是拳劲太大了。后来一个做过他一阵小舅子的,通过他姐才问出来,李玉明在肩背这块有门道。许多师兄弟也暗中研究,速度是快了,但劲却没大多少,日子久了,肩窝反而出了问题。
后来还是赵英旗的父亲看不下去了,才在治病的时候透露出来怎么回事了。只是这么一点小门道,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大家嘴里都在背拳论,说时也一套一套的,但一动手就显出真假来了。不行的那些往往会感觉对手天生体格好,而且自己下功夫不够,功力还没练出来。有些时候是这样的,但大多情况下是方法就有问题,这个也是看人品,看悟性,如果讨得老师喜欢,肯定到了时机就告诉了。一学就会,一看就懂这样的,也应该受点教训。
城北有个宋神通,跟二姑父差不多的一个人物,太极拳打得好,有人求教他就教,非但教拳架,还教打法,也透露窍门,名声好得不得了,但毁在他手上的大有人在,主要就是说了没说透。
所以二姑父经常拿这个摆谱,话说一半就不说了,等人追问的时候,他就木凉着脸说出三个字:“你不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