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武林-通臂之虎》
第40节

作者: sunlaodi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王祖茂很怀疑地看了看祖长林的腿,又看了看肥牛的腿,以眼神询问肥牛,肥牛有点无奈地咽了口唾沫,然后还故意做了些挣扎的动作给众人看清。那样子也狼狈而滑稽。
  祖长林将腰身向右巧妙地转了一点,逃过了所有人的眼睛,然后冲着围着圈看的人道:“来,过来个有劲的抓住我的右臂,或推或拉,随便摇晃,把我拉开了,你兄弟也就起来了。”
  见祖长林左手提着拐棍,两手动作基本一样,就是松肩垂肘,半曲半伸地撑在胸前,也看不出有多大劲儿,只看到浑身放松,松到抬着自己的胳膊也是刚刚吃上力气的样子。

  王祖茂对边上一个瘦高个道:“竹竿,过去配合一下老先生。”
  那人先是怕祖长林耍什么花样,很警惕地抓住了祖长林的手,然后试探性地推了一下,就感觉祖长林的胳膊虽然松着,但是骨头却撑在一起,从手到脚是连在一起的,说是推手,实际却是推得整个身体,而祖长林的脚又长进地里一般,这就好比推着一根枝条撼动整棵大树。
  而祖长林不似一般的太极拳师那般,不接自己的力气走所谓的转化,然后玩不过了就突然来个擒拿手法让人摔倒。
  真得没有意思,玩擒拿就在实战中擒拿好了,干嘛还骗人抓着自己。
  但祖长林却可以服人,他没有转化,也没玩擒拿。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导体。他是身子因为放松而变成了一体,如果地面不是地毯,或许他会塑像一般被人推着滑动出去。

  其实这一手非常简单,是最基础的基础,如果当着真拳家,祖长林真不好意思展示。但是想当年的时候,有个叫宋旭东的后生,就因为体验了自己这一小手,回去就发展出了一个体系,现在也成了一方人物了,手底下召拢了好几十号固定的徒弟。只是这些徒弟大多有内外科的疾病,他们图得就是超越自我,偶尔有几个变态的喜欢欺负欺负健康的人,但作为健康的拳友,一般也不好意思,也不敢跟他们厮打。这是宋旭东后来被成为宋神通的天分之一。

  祖长林面不改色,呼吸也很平常,对这人道:“没事,你突然出手都行,省得怀疑我使劲撑着跟你顶。”
  竹竿脸上客气地笑了笑,实际却偷着往后猛拽了一下,虽然动作不大,这一拽才发现,老头的两腿好像扎进了地里一般;然后猛然地一推一晃,又猛然一拽,老先生果真没有放松得胳膊跟绳子一般玩弄竹竿两下,只是随着发力很轻微地晃了一下,几乎就是纹丝不动。
  王祖茂的眼神就变得诧异起来。竹竿是有太极推手基础的,特别擅长“推小车”,你敢放松了化,他就敢直接撞进去推着你走。但祖长林在外圈就把人撑住了,就没有进入中圈的机会。你说他顶了,那是你的感受,他自己真没有顶,顶了的话,一拽就被人利用了。
  太极拳师宋神通成了老师级的人物之后,就特别推崇桩功跟松沉。王祖茂也是尝试过的,宋神通那一套还是有点忽悠,虽然他说得天花乱坠,但本质就是扎个步子跟人顶。他让人推自己时,是必须按照他的规矩跟要领去做的。就好比让人用手掌按着自己的胸口,然后说怎么推不动的。其实道理很简单,他就是前身微微俯冲一点,用身子压在人家腕子上,让人家的力气在各个关节都打了折扣,本来就使不上力气。跟这种让人使上力气却没有办法的功力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就真传武术讲,这不过是一站的基本要求,确实算不得什么。当往往很多人站都站不稳当。别想错了,五趾再抠地也抠不进去的,麻袋死沉是因为松到底了,跟醉汉难扶一个道理。这种劲,就是松到底又撑开来。看太极拳打得沉稳厚重、旗鼓帆张那种,不论是快是慢,就是在练这种筋骨之力。这种筋骨之力打人时也是直接的,能直接把拳劲透进去,不必拐弯抹角地缠丝玩擒拿了。这也是杨露蝉在陈家沟得来的真东西。也依次形成了杨氏太极的新风格。只可惜后来一些聪明人又整理出了很多理论,慢慢的把拳变成浮云一般的美好了。

  桩功在实战中的作用,是起到寸距离发力时的长劲支撑作用,可以在对抗中占住主控地位。然而实战求活不求死,只要有了这个根基就成了,不应该去额外较力。以此为根基,便是发挥拳法的透劲了,既然透劲都有了,完全可以去主动地起伏对手,让对手有本事爱化化去。都做到不丢不顶了,能吞能化不要紧,往前一步撑死他。
  后来随着演变,大多的老师都不讲究实战了,在试手或模拟实战中,也多是以点到为止跟这类“功力较量”为印证武学的方式了。这就形成了两类错误的意识:
  一个是认为自己先打着对方了,就代表着自己水平高了,往往忽略了实战中的抗击打能力,人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一点击倒了。实战及比赛中,打了人家几十拳,结果被人一拳击倒的情况经常有。增加了力量时,节奏也必然改变,很多幻想都就破灭了。
  再一类就是二人站个桩步互相较劲,一旦顶在一起,就固定在原地通过各个方向的转化来化解来力。这种貌似很容易把一些老师的“功力”对比出来,但实际也是过犹不及。因为实战当机立断,一瞬间的迟疑、滞留都有可能葬送了自己。除非二人真的缠在一起都不愿意挪窝,否着实战中没有这种定在原地推推搡搡的局面。
  只可惜,这一类的练习者多没有这个概念,幻想能把自己练成一个球,可以做到接力瞬间的转化借力,结果真把自己练成了人靶皮球。这种根基在武术实战中,确实是有必要练成的,而且练成也不是难事,但是以定步桩功接原地转化的打法,无疑是作茧自缚,跟实战对抗差距甚远。
  日期:2012-06-18 11:56:38
  18章从技术上说,还是属于《17桩功的威力》。有参考的朋友不要断章。

  ——————————————————————————————————————————————————————————
  18泰南虎鳄
  王祖茂也是练过桩功的,其实桩功最根本的是上下中正、丹田归位。所谓中正,就是上下一线,头顶百会穴与海底会阴穴一线贯穿,两脚涌泉穴与双肩肩井穴泉井相通,如此浑身不背拙劲,没有仰俯倾斜。丹田归位,就是微微裹胯,使得脊柱抻直,自头颈通肩背,跟腿脚连通一体。如果再能做到松肩降胛,垂肘活腕,手上也就跟肩背与腰胯膝足贯通了,如此周身一体,劲力通达。

  这是文言一点的说法,通俗了讲,就是站直溜了,先把自己站成一根棍,把脊柱那些个弯给拔直一些,假设头上有压力的话,让这个压力直撑到底,不要因为歪曲折叠打额外承担分量,那样的话就需要调动肌肉调整了,也就违背了放松状态。因为主干撑起来了,余外枝节就省出劲来干别的了。这个状态,就好似一柄收起来的伞。
  当运动的时候,也不是简单的调动局部肌肉,而是以筋骨的正卡位为先,使得骨节撑张起来,而不是简单的抬起来。静态的桩功,就是体验这个,并且在归位的情况下锻炼筋骨的过程,等熟悉了这种“筋骨运动”的状态,做任何动作的时候,都就有了内劲的支撑了。这个状态,又很像是撑起来的伞。
  当然人比伞复杂得多,我们要练的,就是在任何运动时,都做到这种放松撑拔的状态。如果还是抬着胳膊或者怎么样的模仿外形,反而会越练越僵,就把自己战成跟头棍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