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
第3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且从商鞅把评论政策的老百姓都发配边疆这个事来看,他从来就不关心老百姓想什么,更认为老百姓根本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他会去关心老百姓的情绪高兴不高兴吗?不可能。在商鞅时代又有谁会又通过什么渠道去搞民意调查,去管秦民高不高兴这件事呢?难以想象。所以我的解释是,秦民这些从来没有发言权的人又很顺理成章的‘被代表’了。这个话和对于商鞅,申不害的夸大宣传一样,都是后来为了政治目的加上去的。

  永远不要低估某些历史人物的无耻程度。只是加上一些过分和虚假的评论,并不需要自己重新编写一部历史,这个做起来很简单,小事一桩而已。
  日期:2011-11-24 22:38:30
  现在很多人还是对商鞅强秦的说法居之不疑,正好和战国时期的人相反,我总结了几个原因。
  首先,在商鞅的统治时期和过后的一段时期内,人们重视的是商鞅政策的好坏和对外界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人们只重视实际效果。在这方面商鞅比较弱,所以他没什么名气。而过了几百年后,商鞅的实际政策的好坏和影响的大小,对人们来说已经没有关系了。几百年后的人对此不可能有什么切身感受。我前面说的那些商鞅出格的性格,行为,主张,政策,结局等等,这些反而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所以,当时和后世,对一个人的评价,其角度是不同的。

  整个的文明史,总结起来就是历史舞台上一个个的政权此起彼伏,不断的重复起源,成长,兴盛,衰落,灭亡这一相同过程的历史。就象人们看的一部部情节老套,内容单调重复的连续剧。中国的历史很长,而一个主要朝代又往往延续几百年,相当于这些单调的连续剧有很多都长达几十集的。
  这种情况下,连续剧中的演员怎样才能给人们留下印象呢?这个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首先里面的人物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们记住他,这个文学艺术作品才有可能成功。怎样给人们留下印象呢? 那就是作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出格的表演。这样做,即使这个人是配角,也完全可以比连续剧中地位重要的多的主角演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深。至于大家对于这个被记住的人物的评价是好是坏,那是次要的事情。有些过气明星隔三岔五的冒出一些丑闻,绯闻,不顾舆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说白了他就是想通过做出格的事,让人们不要忘了自己而已。

  所以,尽管秦献公的经历,是典型的通过改革让国家强大起来的例子,尽管秦惠文王的战争和征服记录远比商鞅时期耀眼和波澜壮阔的多,尽管在战国时期他们的名气是商鞅根本无法比的,但是在后世人的心目中,他们却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记。因为世界历史上兴起和强盛起来的政权太多了,成绩比秦献公和惠文王更突出的也很容易找到,但是却很难找到有其他类似于商鞅这种极端,偏激行为的例子。秦献公的改革和东方各国的改革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惠文王也只是按部就班的扩张秦国势力,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性格和行为 。在长期历史阶段以后的记忆中,他们的命运,就只好充当被配角抢了风头的主角。

  日期:2011-11-24 22:43:48
  第二个让人们高估商鞅的原因,是他变法的时机。在商鞅变法的时间段之后,秦国不断扩张,吞并了六国。所以,大家认为商鞅是秦国强大的关键。其实这只是一个错觉,时间上的前后继承关系,并不等于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一个人早上出门前喝了杯牛奶,出门后他摔了一跤,是否可以认为是因为喝牛奶让他摔交的呢?当然不能这么简单的看问题。

  再过几百年,说不定有人会言之凿凿的说,改革开放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在文丨革丨,没有文丨革丨对社会的改造,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效果。理由就是改革开放是在文丨革丨的时间段之后发生的。这个观点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战国时期的秦人知道后世的人认为秦统一天下归功于商鞅,他们也一样会哭笑不得。
  日期:2011-11-24 22:45:42
  第三点,现在的人对于性格往往有种习惯思维方式,即冷酷的人都强悍有力,温和的人都懦弱无能。商鞅做事这么冷酷,表明他很有效率。这当然也是一种错觉,做事的风格和做事的能力是两回事。性格温和的人完全可能是能干的人,冷酷的人也一样可能是无能的。杀人效率高不等于治国效率高,也不等于打仗效率高。在惠文王的眼里,商鞅就很可能是一个无德无能的人。

  日期:2011-11-24 22:48:00
  第四点,现代中国人都受到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有一种直线的历史进步观点,从原始社会,奴隶制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越进步,国家越先进,越强大。所以,很多人下意识的就认为,秦国能够灭六国,是因为它有更先进的,与六国不同的制度。这个其实也是想当然,很难在历史上找到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的证据。

  相反,在古代历史上,落后民族战胜先进民族,野蛮民族战胜文明民族的例子俯拾即是,所以,制度落后的反而更强大的证据并不少见。蒙古的千户制,满清的八旗制,在13,17世纪只能算是非常落后的制度,实际上,也只是刚刚脱离部落制度的水平而已,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远比秦更快速的扩张。
  所以,国家的强大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制度只是因素之一,而且还是相对不那么关键,不那么重要的一种因素。(未来不好预测,但起码在古代可以这么说)
  秦献公改革,让秦国的制度达到了接近六国的水平,这个怎么说也比蒙古,满清的制度先进多了,当然也就足够用了,秦国根本不需要有什么比六国不一样的,更先进的制度,或者什么特殊的制度。马其顿帝国的迅猛崛起,也没有听说它有什么超越希腊的特殊制度。这个同样也没有一点点妨碍了亚历山大征服世界。
  日期:2011-11-24 22:56:30
  总结以上四点,再加上秦始皇时期在历史记载上动的手脚,就是大家为什么会误解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的五个原因。
  还有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六国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学习秦国的制度。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有些国家只有一个郡那么大了,可以说是生死存亡就在顷刻,这个时候,任何可以让这些国家生存下去,任何可以保住君主贵族的权位的办法,我估计都会有人毫不犹豫的去实行。而且秦国已经表现出

  了征服天下的实力,学习秦国强大的秘诀按理说应该蔚然成风才对,就象战国早期的魏国一样。魏国征服的土地远不能和秦国相比,但它就被认为是一个先进国家,在魏国镀过金的人,如吴起,孙膑,商鞅,都容易被其他国家重用。
  可是事实恰好相反,没有国家认为秦国和早期的魏国一样,是先进的,是高级的,是应该学习的目标,或者应该引进了解秦国制度的人才,来改造国家,直到最后,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甚至类似的建议都根本没有人提起。仍然在大谈秦国野蛮落后的论调倒是一抓一大把。
  战国时期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么多国家,这么多统治者,这么多到处游走的士人,难道能假设他们都愚蠢到了这种地步,居然没有人想到这个简单易懂的主意吗?很难假设所有人都是愚蠢的。所以我对这个事情的解释是,当时的人都非常清楚明白的,没有争议的,不言而喻的认为,秦国是落后的,而不是先进的。它并没有什么先进的制度,所以秦国的强大和它的制度没有关系,当然也和商鞅变法所建立的那些制度没有关系。甚至秦国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秦始皇时期,他们仍然还在羡慕和引进六国的人才,我也没有看到过有哪个秦国人骄傲的谈起商鞅或者本国的先进制度的记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