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9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自至元二十五年(1288),当朱初一带领两个幼子朱五一、朱五四离开长江南岸的句容,踏上淮河岸畔的泗州,一直到朱元璋从戎入伍,前后六十多年中,朱家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淮河。然而,朱元璋所依附的淮河,却化作滚滚而来的苦难,不断地向他扑来,让他的青少年时期充满了艰辛历程:放牛娃、小行童、游方僧。
  淮河流域属于主要的农耕区,人口密度比较大。同时,由于黄河的水患造成当地人经常性因灾迁徙,迁徙过程中会与其他地方的人产生一些摩擦,从而导致当地民风彪悍,这是其一。第二点,当地时常出现的水患和蝗灾经常导致民变,因此遇上乱世,这里容易引发起义暴动。淮河一面给朱元璋这样的底层民众带来苦难,同时又以自身的区域文化教会朱元璋抵御苦难的处世之道。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所能做的就是忍耐。他忍耐住放牛娃的饥寒,忍耐住瘟疫、饥荒夺走全家十几口生命的痛苦,忍耐住求地一方的屈辱,忍耐住跨入人生另一世界——佛家大门的无奈。

  日期:2013-04-19 09:06:02
  在三年游方生涯中,朱元璋尝尽了人世间的孤独辛酸,正所谓“穹崖崔嵬”、“猿啼夜月”的;委身于残壁断垣、火烬余灰被焚毁的皇觉寺内。他早已习惯了一个人面对这个清冷的世界,昼夜与佛祖神灵相伴。
  朱元璋相信,这个世界上即使遇上再难的事,要吃再大的苦,用“逆来顺受、饮恨吞声”这八个大字,都可以做到化险为夷。朱元璋并没有神的野心,他只想在乱世中保全只身。凤阳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饥寒困苦,他处人所不能忍者,独能忍之”(乾隆《凤阳县志》卷四。)的顽强抗御苦难的性格,在朱元璋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可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求安”是在保全生命的最低目标内的处世之法。当汤和约他从戎入伍之事被官府所知,面临杀身之祸时,当弘畅生命为最高目标受到侵犯时,朱元璋只能“求变”——投奔红巾军,重新闯出一番新天地。
  朱元璋走上造反道路并不是一个英雄对于未知前途的幻想,更多是缘于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求生欲望,为生活所迫。
  古代社会,漂泊无根的游民和辗转于天灾人祸中的贫困农民是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也就谈不上具备文化知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很难做出理性的自觉行为。那种文人士大夫似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来说,是无法理解的。让他们为了实现某种理念或某种社会理想,义无反顾地投入造反的行列是很难令人想象的。
  人性中有着趋利避害的一面,当时造反者的中坚力量大部分都是像朱元璋这样漂泊于世道上的社会游民。作为这些将生存放在第一位的游民,他们并没有高远的政治理想,他们看重的只是眼前的现实利益。与那些老实巴交、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在宗教信仰问题上容易上当受骗还不太一样(历来参加秘密宗教造反的大多数是农民),他们在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前,往往会将自己的投入成本与将来可能得到的收益进行反复的计算。

  日期:2013-04-21 21:26:44
  如何去做才能有利于自己和自己所属的集团?如何去做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他们会将其中的利害算得清清楚楚。他们追求的是“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理想社会,有朝一日能够时来运转。“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是他们的美好愿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他们的最高人生理想。他们的所作所为有自己的一套混世法则,有奶便是娘。他们可以一边英雄豪杰,一边欺压良善,并不觉得有丝毫的纠结与不妥。他们享受着无所羁绊的自由,享受着“哥不大,弟不小”的权力平等。可是一旦将他们组织起来,忠义堂上的权力交椅却容不得半点含糊。

  在接到汤和的信后,朱元璋反复为自己占卜吉凶,其实每一次占卜又何尝不是他内心利益取舍的计算过程,他要为自己付出的行动寻找一个能够说得过去的心理支撑点。农民如果不是因为破产,就不会成为沦落四方的无业游民,更不会轻易加入造反者的行列。连朱元璋这样的无产者走上造反道路都需要再三权衡,犹豫不决,更不用说那些有家有地、生存于宗法网络中的农民。
  在封建君主制社会里,那些居住分散的小农和游民是散漫的无组织力量,他们要想对抗强大的权力集团,或者仅是为了求生而拂逆了权力者的意志都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就算反抗往往也是极其无力的。因此,在他们产生造反要求的同时,必然也要求形成有组织的力量,不然无异于以卵击石。
  日期:2013-04-21 21:28:09
  至正十二年(1352)春天,“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及俞某、鲁某、潘某等起兵,自称元帅,攻拔濠州,据其城守之。”五个人在地方精英的支持下纠集了民兵,控制了该地区的中心城市。朱元璋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由一个与世无争的行僧正式加入到元末革命运动的浪潮中。
  郭子兴以红军的名义在定远起兵,占领濠州。定远与朱元璋所居的凤阳县同属于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朱元璋投军的时候差点被当作奸细抓起来,差点被斩于军前。估计这应该与朱元璋的形象和气质有着很大关系,一个长相憨厚朴实的农民是不应该被认做奸细的。可是朱元璋的相貌难以恭维,用奇特二字来形容也不为过。《明史》描述说:“姿貌雄杰,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奇特外貌,后八个字表明他有着不凡的气质。

  一般说来,对于普通老百姓,如果没有身陷绝境,是不会主动走上反抗朝廷之路的。从经济学来说,造反是一项成本极高的血酬行为,弄不好就会亏了血本,丢了身家性命。事实上朱元璋也的确走到了穷途末路,一个赌徒如果连输得本钱都没有,能够不被踢出赌局就有赢的机会。由于寺院被焚毁,他连和尚(实际是乞丐)也当不下去了。除了投奔红巾军造反,他实在找不到其他的生活出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