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2节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后来,结合当时社会的客观形势,我又尝试着自己作了一番回答——《礼记》毕竟记载的是周礼,而三国正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也就是所谓的非常时期,想必当时的人们对于许多必要的礼仪已不再认真恪守,更何况是异常繁琐的周礼?所以孙坚应该是很早就为诸子起好了字,且同时钦定了孙策作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毕竟,这个最早跟随其出外征战的长子,各方面都像足了年轻时候的他,尤其是在战场上表现出的横扫千军,舍我其谁的霸气,更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风采,只不过令人叹息的是,这位貌似把一切都考虑得相当周全的父亲,却没有给儿子一份丰厚的家底,反而留下是一个处境险恶的烂摊子。
于是,如何稳善地处理好亡父的身后之事,也就成了对孙策这位年轻家主的一次重大考验。毕竟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年仅十七岁的未成年人,这个年龄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就算有也多是因情窦初开而产生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然而现实中这位少年所要面对的,却是一个虎狼遍地的乱世,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需要他妥善解决的难题可着实不少。
日期:2015-04-07 09:52:29
首先,孙策不得不面对的,就是在岘山击毙其父的仇敌——刘表。对于此人,他自然胸怀万般怒火,内心无时不想着如何踏平荆襄,为父报仇,但就当时而言这还只能是一种奢望,相反因为亡父的遗体仍留在襄阳,被刘表所收,因而他当下首先应考虑的,就是如何向刘表索回遗体。
可是,谈判是需要砝码的,而孙策却一无所有,能拿什么去跟刘表谈呢?
(这里加一句:演义里黄盖生擒黄祖,然后孙策用黄祖的性命换回父尸的情节实属虚构)
当这个少年正为此一筹莫展之际,其父昔日的一次伯乐之举为他解决这个难题。
原来,曾任长沙郡功曹的桓阶,自从被当时的太守孙坚举为孝廉后,又得朝廷征辟为尚书郎,孙坚攻打荆州期间,桓阶恰好因父亲去世而辞官还乡,为父守丧。得知孙坚战死的消息后,桓阶为报旧主知遇之恩,冒险求见刘表,并代孙策提出了希望迎回孙坚遗体的要求,刘表一方面碍于曾和桓阶同朝为官的那点面子,另一方面也因统治手段提倡的多是仁义之道,所以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表示愿意成全孙策的一片孝心。
日期:2015-04-07 10:10:28
就这样,孙策在桓阶的帮助下,总算得以从敌人手中接回了父亲的遗体。
而就在那一刻,他由于情绪失控,终于难以自抑地大哭了一场,但在痛痛快快哭过之后,他也第一次清晰地看懂了一样东西——实力。
所谓实力,就是当你和别人产生矛盾,并为此找来几个好友,打算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时候,发现对方也拉了帮手,而且数量是你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结果就是你被揍得头破血流,倒地不起,而对方则趾高气昂地扬长而去,这就是实力。
在绝对的整体实力面前,孙策明白了个体的强大根本不值一提,只有实力强大的人才拥有话语权,否则只能被欺辱,被宰割。
荆州一战,无疑是孙策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拐点,它就像一场噩梦,无情地唤醒了这个沉睡中的少年。从此,他的心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转变,认识到了实力的重要性,并对其开始狂热地进行追求,一心渴望拥有战胜任何敌人的力量。
日期:2015-04-07 10:31:04
将亡父的遗体做简单处置后,孙策默默地扶着那口冰冷的灵柩,就此黯然离开了荆州这块伤心地。
如果换做普通人,这种时候多半会一路抽泣,以至于思绪堵塞,方寸大乱,然而孙策的脸上,却再也找不到任何伤感的表情,有的只是内心坚定的信念。
踏出襄阳地界的那一刻,他转身回顾,并在心中默然起誓:
刘表,还有黄祖,你们的名字我都记下了!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他日沙场重逢,定要割下尔等头颅,祭奠先父在天之灵!
与孙策同行护送灵柩的,还有孙贲、俞河等族中亲属。
此二人这里多加介绍一二。
孙贲,字伯阳,其父孙羌和孙坚是同胞兄弟,作为孙策的堂兄,他同时还是东吴政权早期极为重要的一员将领,双亲早亡的孙贲,一直跟随孙坚左右,曾任长沙郡督邮、县长等职,孙坚死后,身为族中最年长的同辈人,孙贲暂时替孙策代掌兵权,为了保住仅存的数千旧部,他率军依附了袁术,而袁术则上表推荐他任豫州刺史。
俞河,字伯海,孙策儿时的好友,本系孙氏族子,后来因为由俞家抚养长大,所以才跟了俞姓,他质性忠直,讷言敏行,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追随孙坚从讨四方,战斗中经常作为先锋官冲在最前面,一直被孙坚视为忠贞不二的心腹。
孙策与孙贲等人悲戚戚地往东而行,一路经过江夏、庐江等地,途中又顺道前往舒县(今安徽庐江)接回了母亲吴氏和几个弟弟妹妹,一行人要去往的目的地,是仍相距甚远的江东吴郡。
那里,正是孙氏的故土。
日期:2015-04-07 10:52:18
【归葬】
曲阿,即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市,始置于战国时期,隶属吴郡管辖,初名为云阳邑,秦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为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直至王莽的新朝,曲阿才一度改名为凤美,东汉初复名云阳,后再复名曲阿。
当孙策等一行人进入吴郡后,并没有往南直奔老家富春(今浙江富阳),而是继续向东前往曲阿,还把父亲的遗体葬在了当地。
为什么孙坚的下葬地是曲阿,而非富春?
个中缘由,多半是因为曲阿当地的豪族弘咨,先前娶了孙坚的女儿为妻,孙策等人回到吴郡后自感势单力薄,于是决定先前往投奔这位妹夫,毕竟作为孝子的他,之后必须偱礼为父守制三年,这段深居简出的日子,势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庇护。
平心而论,这倒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考虑。
日期:2015-04-07 12:27:23
【为父守孝】
孙策将亡父葬在了曲阿之后,便与家人一同『居』于此地,并开始正儿八经地守起孝来,这段时间说长并不长,说短又不短,按儒家定下的规矩,为25个月,其理论依据来源于《礼记?三年问》中的相关记载:
“三年丧制,二十五月而毕”。
守孝期间,家中要设灵堂,家居不可贴对联,逢年过节不得出门到亲朋戚友家拜年相贺,不许燃放鞭炮,禁出仕,禁应考,禁嫁娶,凡事从简,衣着戴孝,以此表达对先人的哀悼。
孙策从初平二年时起,至初平四年,始终磐在曲阿,未离开过半步,不过守孝并不代表他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在这满打满算的两年时间里,他还是完成了以下几件事:
一、潜习兵法,精研学问。
我们都知道,孙策日后仅用短短数年功夫便横扫江东,独霸扬州,整个过程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令世人皆叹为观止。而所谓的“军事才华”,其实并不单指那项在阵前常见的“一骑讨”(倭国专门名词,即我们常说的单挑)本领,强悍的武力固然重要,可并非是为将者需要必备的条件,与之相比,行军布阵时的统御能力,冲锋厮杀时的指挥能力,以及战况转折时的应变能力等等,才是一名优秀将帅更需要具有的品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