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16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古人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就是说在一起读过书的叫朋,有共同的理想、志向和报负的叫友。而且还为此造出了许多特别的称谓,用来表现朋友间各类不同寻常的关系。如八拜之交、刎颈之交、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贫贱之交、杵臼之交、管鲍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等等。
  如果我们把孙策和周瑜间的友情形容为管鲍之交或莫逆之交,甚至是刎颈之交,倒也并无不可,不过二人中的兄长孙策早已把他和周瑜的关系,专门地作了更为贴切的总结——总角之交。
  他曾经这样讲: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那么“总角”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在我国古代,儿童的发型是这样的,将头发分作左右两边,然后再分别扎成结,看起来形如两个羊角,故名总角,其义泛指童年或幼年。它最早出自《诗经》,《诗?卫风?氓》有载“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因此,总角之交的意思就是形容早在童年时就开始交好的朋友。
  日期:2015-04-16 18:53:07
  据《三国志》的记载,孙策和周瑜最早相识于初平元年,当时孙坚正决定组织义军北上讨董,为了没有后顾之忧,他事先将家眷迁到了庐江舒县,而舒县正是周瑜的故乡,此后孙策和周瑜开始有了交往,由于都是同龄人(均是熹平四年生人,孙策比周瑜大一个月),且志趣相投,他俩见面后很快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交情也日益深厚,为了能更好地关照到孙策家人的起居生活,周瑜还把自家的南大宅腾出来供孙家居住,又主动入堂拜见吴太夫人,从此周孙两家互通有无,结为了通家之好。

  每当读到这一段文字,不知什么原因,我总是有一种感觉,就是周孙两家的关系,似乎并没有字面上说的那么简单,而且估计也不是从初平元年才开始相识的,具体的理由如下:
  如果说孙策和周瑜这两个意气少年认识后相见恨晚,一见倾心,这并不叫人奇怪,但周瑜刚认识孙策不久,就把房子让出来给孙家居住,还“升堂拜母”,那么假如与之交好的人很多,而且又同样没地方住,该怎么办呢?总不能把整个家都让出来吧?
  再说,如果孙家与周家过去毫无往来,孙策的长辈会轻易地就答应下来,并心安理得地搬到一个与己素昧平生的人家去住吗?这似乎有些不合逻辑,于情于理也讲不通。所以我想,只有满足某个条件(或者说是前提),才能合理地解释这一切,而这个条件就是两家人必定在过去就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了,并结下了不浅的情谊,至于说双方最早交往的时间,可能需要追溯到光和年间。
  日期:2015-04-16 20:29:56
  当时,正好是孙坚受命出任张温的随军参谋,即将前往西北讨伐叛军边章、韩遂之际。

  张温出征前,曾在洛阳整顿兵马,而周瑜那位热衷于交朋识友,人际关系甚佳的从祖父周景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几名子侄,如周异正任洛阳令,周忠亦同朝为官,估计就是在那个时候,孙坚曾拜访了周氏,两家开始有了初步的接触。
  那么,将孙坚引见给周氏的人又会是谁呢?
  有两个人最有可能——张温或朱儁。要知道,这两位都是朝廷高官,而且对孙坚都十分地欣赏,也很注重提携,因此二人把平定黄巾之乱时战功卓著的孙坚介绍给诸多朝中同僚认识(包括名门周氏)就很合理,也比较符合实际了。
  鉴于孙周两家已经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所以当孙坚决心讨伐董卓后,才会把家眷迁到了舒县,以便获得周氏的保护。而在周瑜把自家房子让给孙策家人居住一事的背后,想必也很可能是得到了背后家族的支持,或者说这根本就是周家一种有意的安排。
  日期:2015-04-16 23:17:14

  今晚本想偷个懒,应朋友之邀出去唱个K,但犹豫了一会还是呆家里写文吧,多更一点是一点。
  -----------
  其中的原因在于:
  一、董卓乱政,汉室倾颓,但孙坚仍敢于逆势而起,率长沙之众北上讨董,此举无疑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和支持,这当然也包括庐江的周氏家族。
  二、周家未雨绸缪,认为无论讨董之事成功与否,今后的天下都将因群雄的崛起而陷入到无边的战乱当中,这一点已是不宣的事实。因此,在接下来的乱世中如何才能独善其身,保全自己,也就成了像周氏这样的传统世家大族需要预先考虑的问题。为此,周家的长辈才会把众子弟里“英达夙成,恩信著于庐江”的周瑜挑选出来作为代表,由其出面交好年纪相仿的孙策,两家人进一步拉近关系,加深了解,以便日后能够相互扶持,辅牙相倚。

  毕竟,周氏是庐江大族,在江汉一带的势力可谓根深蒂固,而孙家虽不是什么名门,却有一个骁勇无敌的猛虎孙坚,其战力之强悍,假以时日,指不定能在南方打出一片天地,为这只潜在的绩优股下一些投资,实属必要。总之能够搞好彼此的关系,对双方而言都将是一个有益的结果,或者说是双赢的。
  日期:2015-04-17 08:47:42
  以上就是个人对孙策和周瑜的“总角之交”背后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对错与否,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客观地说,周氏家族让周瑜结交孙策,多少带有一些比较明确的政治目的,但这也促成了策瑜这对日后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兄弟情谊,二人间那种亲密的关系,在当代甚至被一些影视作品演绎成了一对有着暧昧关系的BL。

  比如说,在名为“叉出去”的历史巨片中就有一个比较雷人的桥段:
  周瑜:孙策啊,我从庐江城就开始追你,足足追了八百多里,今天总算是追上你了。
  孙策:早知道你要来,我就让你再追我八百里。
  说完,两人(强忍住想要狂吻对方的冲动)深情地搂在一起,久久不愿分离……
  然后电视剧的场景开始出现日月更替,沧海桑田……
  这狗血之极的一幕,导演想要灌输给观众的信息无非就是:
  基情无处不在,且古已有之,策瑜便是典范。
  倾国倾城的大小二乔啊!

  尽管你俩有天使的容颜,魔鬼的身材,也木有办法拆散这对基友!
  识相的,还是去领饭盒吧!
  日期:2015-04-17 10:25:17
  【何为知己】
  孙策和周瑜当然不是GAY,刚才那个无厘头的搞笑桥段,只为抒发一下个人对时下那些以歪曲历史为荣的影视剧的愤慨之情罢了。
  如果说,对于孙策口中的“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或者现在在倭寇之国比较盛行的BL一词,大家不太易于理解的话,我想一个最简单的名词——知己,应该同样能够贴切地代表策瑜之间的关系。

  人这一辈子,朋友很多,知己却难得一遇,所以才会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之说。
  那么,何为知己?
  以我的理解,所谓的知己就是在花团锦簇的公园里,无论你是一朵亭亭玉立的鲜花,或是一株无人在意的小草,都依然静静地欣赏你的那个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