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国不堪回首的过往》
第21节

作者: 功名三十尘与土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女婿这个角色在历次政治斗争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女婿与老丈人家既有亲属关系却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政治对手往往将女婿作为政治斗争的突破口。

  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关于的柳勣状告自己老丈人的动机无非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私人恩怨,柳勣与老人一家因家庭琐事而矛盾不断激化。
  第二种是政治投机,柳勣希望借此巴结李林甫,从而为自己日后的升迁铺平道路。
  第二种的可能性最大。混迹官场的柳勣自然知道蓄意捏造老丈人“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的罪状可是重罪。如果背后没有人指示,他这个正八品下阶的小官怎么敢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干出如此石破天惊的事情!
  日期:2013-05-06 16:35:57
  鉴于案情重大,李隆基直接委派宰相李林甫具体负责此案,这正是李林甫所希望的!

  这起案件成为韦坚案的翻版,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的气势,但是事态并没有朝着李林甫期待的方向发展。
  李隆基在处理这件事时依旧表现得格外理性与谨慎。高力士的仗义执言使得李隆基隐约察觉到些许内情。
  高力士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李隆基的忠诚,一方面是因为他与李林甫因为争宠而产生了种种摩擦和矛盾。
  惶惶不可终日的李亨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再次提出与杜良娣离婚。
  走出了繁华而又阴森的东宫,杜良娣发觉自己的家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而这一切都缘于那桩曾经带给她无上荣耀的政治婚姻。
  李亨再次逃过一劫。杜有邻与柳勣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和替罪羊。
  鉴于杜有邻与柳勣属于皇亲,李隆基特意开恩免去两人的死刑,杖刑后贬往岭南。
  杖刑在执行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弹性,既可以叫人生,也可以叫人死!
  李林甫自然不希望知道得太多的柳勣继续活下去,所以行刑者手中肆意挥舞着手中的大棒,将柳勣和他的岳父杜有邻送上了黄泉路。
  柳勣不会想到自己的那一纸诉状竟然会使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

  论私,杜有邻是太子李亨的岳父;论公,杜有邻担任的赞善大夫(正五品上阶)是东宫属官。杜有邻与李亨的交往无论于公于私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杜有邻却因此遭遇杀身大祸。
  李林甫是想告诉满朝文武离太子李亨远一点!
  日期:2013-05-06 16:36:22
  未能如愿的李林甫将一腔愤恨投向了已经贬谪外地的韦坚与皇甫惟明。两名御史在他的授意下将韦坚与皇甫惟明赐死。
  每一个与太子亲近的人都难逃厄运,就连深受李隆基宠信的王忠嗣也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作为烈士遗孤,王忠嗣自幼生活在皇子们居住的十王宅。李隆基与他恩若父子,李亨与他情同兄弟。

  为了消除猜忌,身兼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屡次请求解除朔方、河东节度使。尽管如此,王忠嗣仍旧终究没能逃过政治暗算!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冬,石堡城之战陷入胶着状态。石堡城险峻异常,“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
  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石堡城仍旧牢牢地控制在吐蕃人的手中。
  对于这场犹如绞肉机一般的血腥战争,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充满了抵触情绪,因为他觉得不值得!
  日期:2013-05-06 16:36:48
  他曾经说:“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资治通鉴》)
  王忠嗣曾经为此劝阻过李隆基,尽管他知道这会招致李隆基的不满,但他不愿意看到自己手下数万兄弟为了那座屹立于山巅的石堡城而殒命沙场!

  像王忠嗣这样宽厚仁慈而又深谋远虑的将帅毕竟犹如凤毛麟角,更多人在功名利禄的驱使下不惜用部下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
  日期:2013-05-06 16:37:15
  董延光就是这样的人!董延光主动请缨攻取石堡城。
  这使得李隆基那颗刚刚平静下来的雄心变得再次躁动不安!
  对于李隆基的诏书,王忠嗣不敢违抗但又不愿意让自己的部下枉送性命,所以王忠嗣一直阳奉阴违。
  董延光最终没能如期攻下石堡城,而此时的董延光对王忠嗣的怨恨已经达到顶点,当然他也找到了推卸失败责任的理由。
  日期:2013-05-06 16:37:37

  李光弼深知铩羽而归的董延光必然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王忠嗣,所以他为自己的领导献上一计,那就是用金钱堵住董延光的嘴。
  “大夫军府充牣,何爱数万段帛不以杜其谗口乎!”(《资治通鉴》)
  王忠嗣并没有采纳,因为此时他对形势的判断仍旧比较乐观。他认为自己大不了被免职,然后回京担任金吾卫或者羽林卫的将军,最差也就是到偏僻落后的黔中道担任上佐。
  日期:2013-05-06 16:38:04
  上佐指地位仅次于太守(即刺史)的别驾、长史、司马。上佐没有法定职权,其权力大小取决于太守对他的信任程度。上佐经常由贬谪的官员或者退居二线的老年官员担任。
  王忠嗣摆摆手,语气坚定地说:“李将军,我知道你是为我的前途而担忧,但我意已决,你不要再说了!”
  李光弼毕恭毕敬地退出了王忠嗣的营帐,而那个矫健的背影在王忠嗣的心中却蜕变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日期:2013-05-06 16:38:43
  事态的发展严重超出了王忠嗣的预期,因为“李隆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董延光回京后将责任全都推给了王忠嗣。
  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王忠嗣无故阻挠!他对于您的诏令置若罔闻,这可是赤裸裸地挑战您的权威!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忠诚的试金石!
  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出离愤怒了,而昔日的父子情分已经被无边的愤怒撕得粉碎,因为李隆基不能容忍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权威!
  日期:2013-05-06 16:39:10
  躲在暗处的李林甫决定出手了。本已处境艰险的王忠嗣刹那间命悬一线。

  王忠嗣绝对想不到昔日的下属魏林竟然会做出落井下石之举,而魏林扔下的是一块足以让他粉身碎骨的巨石。
  魏林这些年来仕途一直不太得意。王忠嗣担任河东节度使时,他曾任河东道朔州刺史。魏林后改任济阳郡别驾,不仅官职降了两阶而且还从一把手贬为二把手。
  日期:2013-05-06 16:40:15
  正在苦苦寻找政治转机的魏林突然看到了一个投机的机会。如果把握住它,暗淡的政治前途便会豁然开朗!
  魏林主动供述老领导王忠嗣曾经对自己说:“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情意相得,欲拥兵以佐太子。”
  王忠嗣之所以不听皇帝的话是因为他早就和太子勾结到一起了!
  这个可怕的想法使得李隆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

  王忠嗣随即被免职,勒令回京接受调查。王忠嗣带着无尽的伤感离开了前线,而且再也没有回去!
  日期:2013-05-06 16:41:23
  王忠嗣的两个部下接替了他的职位。哥舒翰接任陇右节度使;安思顺接任河西节度使。
  面对老领导不幸蒙冤,安思顺冷眼旁观,而哥舒翰却舍身相救。

  渐渐恢复理智的李隆基觉得魏林供述并不怎么相信!
  王忠嗣出任河东节度使的时候,忠王早已在两年前被册立为太子,而且王忠嗣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发挥什么重大作用。
  除了魏林的证人证言之外,审理机关并没有发现任何有力的证据。
  日期:2013-05-06 16:42:07
  王忠嗣案的侦办轨迹渐渐脱离了李林甫预想的轨道。

  李林甫情急之下决定敲山震虎了,而倒霉就是担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的政治新宠杨慎矜。
  直接的导火索便是杨慎矜在审理韦坚案的过程中并没有坚决贯彻他的意图。力求保持中立就是“不听招呼”,就是“不讲政治”。
  深层次原因就是李林甫对于每一位对他构成潜在威胁的人都毫不留情地给予打压,所以得到皇帝宠幸往往成为噩运的开始。
  日期:2013-05-06 16:44:07

  韦坚如此,杨慎矜也不例外!
  当然从中煽风点火的便是杨慎矜一位远房堂侄王鉷。杨慎矜与王鉷这对叔侄原本颇为和睦。王鉷之所以能够到御史台担任侍御史得益于这位表叔的推荐。
  两人随后的升迁轨迹却并不同步。王鉷因依附于宰相李林甫很快便升任御史中丞。此时的王鉷已经与这位曾经担任自己领导的表叔平起平坐了。
  一贯以长辈自居的杨慎矜没有意识到地位变化而给两人关系带来的冲击。
  日期:2013-05-06 16:45:00
  人是会变的,这无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他还是他。每个人都有多面性,过去展示给你的是一面,而如今展示给你的是另一面。一个是他不再是他。人在不同的阶段往往呈现不同的特征,因此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总是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杨慎矜并没有察觉到这些,仍旧以长辈自居,仍旧以领导自居。
  这让王鉷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对表叔的不满开始在他的心中堆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