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历史奸臣》
第3节

作者: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唐太宗之所以将李义府安排在李治身边,其目的就是想让李义府的才华、品行去影响、教导着李治。(李义府大李治15岁。)
  既然皇帝这样信任自己,李义府也尽力尽智地做好这个角色。
  随着和李治接触的频繁,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日益笃深,李义府不但身先力行要求李治要时时分清善恶,坦诚待人的道理。后来李义府还专门写一篇《承华箴》来劝导李治如何做到为君之道,由于这篇文章较长,怕有些读者读着不耐烦,但只要我们随意摘其中两句“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就能让人感觉到这篇文章的含意与份量。

  当李治阅读到李义府写的这篇文章时,不禁感动成分,随后还赏给了李义府四十匹丝帛作为奖励。
  转眼到公元643年(也就是李义府被唐太宗真正启用后的第九个年头),这一年李义府31岁,16岁的晋王李治被册立为太子。李义府也随之被晋封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
  “太子舍人”就是太子家的门客,这个跟之前的“诏侍晋王”实质性相同,只是名誉高了一个档次。
  那么崇贤馆直学士又是什么?在唐朝,主要有三处高等学府,分别是崇贤馆、弘文馆,以及国子监,这些地方掌管校理国家的典籍,同时也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就好像现在国家图书馆加国家一流大学两者的功能。(弘文馆崇文馆两馆里面的学生都是皇族贵戚子弟,入学资格要比国子监高。)李义府担任崇贤馆直学士,大概就相当于现在某一流大学里面的副教授。

  在这个岗位上,李义府不但与他人共修了《晋书》,与此同时也著作了许多作品,像《古今诏集》、《李义府集》、《宦游记》等等,这些作品有不少至今依然流传于世。(全唐诗里面就收录有李义府的八首诗。)
  转眼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廿六日,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官含风殿病逝,终年52岁。同年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在长安的太极殿即位,这个新皇帝就是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上台后,也将李义府赐封为中书舍人(官居五品),同时又将他从崇贤馆直学士擢升为弘文馆学士(相当于换一所大学,然后从副教授提升为教授),主要负责监修国史。
  如果李义府的照这个形式走下去,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无奈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那以后,李义府不但再也没有得到再高升的机会,而且到了公元655年,反倒差点被宰相长孙无忌调离长安。
  (未完待续)

  日期:2012-06-23 20:01:03
  【0】【1】【3】【1】【206】【】【】【】【】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3.王德俭献策
  唐太宗死后,其生前指定的辅佐李治的宰相长孙无忌自然就成了朝野中最有权势的人了,但长孙无忌却始终看不起李义府。
  长孙无忌之所以看不起李义府大概有两个的原因:第一,李义府出身于庶族,身为贵族的长孙无忌骨子里不觉会将他看低一等;第二个原因更为重要,长孙无忌看透了李义府谦谦君子形象背后的龌龊一面。

  正是这样,尽管李义府很有才华,一直以来也兢兢业业地工作,但长孙无忌就是对他充满厌恶感。
  对于长孙无忌的反感,李义府也心知肚明,但知道又怎么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不犯错罢了,李义府非常清楚,像他这样一个出生庶族的人,能奋斗到今天这个地位,已经相当了不容易了。
  话虽如此,但李义府内心的郁闷还是可以想像的,举一个例子。
  在当时,朝中有两个人的文墨最为出众,一个是李义府,另一个叫来济,人们便把这两个人并称为“来李”。来济比李义府大三岁,原来官职也跟李义府差不多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济已被提升为副宰相,而李义府却只能一直在原地踏步。
  但到了公元655年,也就是李治当上皇帝后的第六个半年头,李义府连这种原步踏步的机会也没了,大概是由于李义府在工作上犯了一点小错误,于是越看李义府越觉得不顺眼的长孙无忌便打算将李义府调去四川壁州(今四川通江县)担任司马。
  唐朝调动官员的程序一般是这样,上级准备调动某个官员时,就先让中书省起草,起草好就转送到门下省审核,审核后再执行。由于李义府是中书舍人,所以这纸调令还审批没时,李义府自然也就提前知道了。
  得知这个消息时,李义府很是郁闷,虽说壁州司马(大概相当于现在壁州军区的参谋长)与中书舍人一样同属五品(中书舍人为五品上,司马为五品下),但中书舍人可是个京官,只要留在京城中混,擢升的机会也远远大于外官。再说了,自己这么不受长孙无忌喜欢,一旦被调离长安,这辈子很可能就没能再回来。毕竟李义府出生于庶族,在朝中可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家族网络支撑着,而自己原来的靠山马周又死了。

  可是李义府又能抗令吗?说不定长孙无忌就在等他违令,然后干脆将他的官衔全给夺掉。想到这,李义府不禁悲愤填膺,同时也在苦苦地思索着对策。忽然,李义府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叫王德俭,跟李义府一样同为中书舍人,由于此人性情狡诈多智,加上其脖子上又长有一颗瘤子,所以外人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智囊”。
  听说这事后,“智囊”还真给李义府出了一个主意,而恰恰就是因为他的这个主意,李义府的仕途命运也由此转折。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德俭当时对李义府说:“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什么意思?皇帝(李治)想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可是一直老犹豫未决,原因是担心长孙无忌等大臣不予支持,如果你现在能上书表示支持皇帝立武昭仪为皇后,很可能就有转祸为福的机会。
  经王德俭的这番点拔,李义府茫然的心豁然开朗。
  这究竟是咋回事?要说这事还得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最初结合说起。

  (未完待续.3.1)
  日期:2012-06-24 08:03:10
  【0】【1】【3】【2】【240】【】【】【】【】
  【随缘侃史】笑里藏刀李义府
  文/一切随缘
  3.王德俭献策(之二)

  当年李治还是太子时,武则天则是唐太宗的一个小才人。(解释一下,武则天这名是后来人家叫习惯的,当时的武则天并不叫这个,但为了让读者读着连贯,这里就沿用武则天的称谓。)
  在唐太宗病重期间,由于李治与武则天经常在唐太宗的寝宫碰面,慢慢地,这对“母子”竟然产生了爱情。
  后来,唐太宗病逝,按照当时的朝中的规定,作为众多小老婆之一的武则天被宰相长孙无忌安排去感业寺侍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