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39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5-08 12:50:48
  【南迁】
  鲁肃固然知道袁术不值得自己效命,可是对孙策也并不了解,最终在周瑜的盛情邀请下,他答应先将家眷迁往江东,打算进一步观察形势后再作定夺。
  毕竟对于家大业大的鲁肃来说,举家搬迁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了统一认识,一送走了周瑜,鲁肃马上对宗亲和部曲进行了动员。
  一般的动员大会上,领导的发言通常可以称之为“思想教育工作”,也就是讲些当时的局势,以及今后的趋势,收尾再添加些热情激昂的口号鼓励下面的人,为实现目标(或达到目的)而无怨无悔地奋斗到底。

  鲁肃所讲的话,就完全具备上面的几个特征,相当之有水平,实不愧为做领导的料。
  他先是向大家分析了当前所处的客观坏境——
  “众所周知,朝廷已失去了对天下的有效掌控,以至于贼寇横行,四处为患,淮、泗这块地方,变得不再是我们的宜居之处了。”
  既然这里不适合居住了,那怎么办呢——
  “只能搬家了!至于搬到哪,听朋友介绍,江东是个好地方,沃野千里,民富兵强,政局稳定,绝对是一个优良的避风港。”
  最后,鲁肃还不忘满怀激情地煽动几句——

  “江东这块乱世中难得的乐土,正敞开着宽广的怀抱,等待我们鲁氏去开拓,去耕耘,道路是如此的光明,前景是如此的美好,你们谁愿意和我一同前往呀?”
  日期:2015-05-08 15:52:42
  短短的几句话,撩拨起了众人心底的无限渴望,动员大会就此打住,却已浓缩成去留问题的精要所在。
  接下来是一片沉默。
  鲁肃静静地等待着,他清楚选择总是需要时间的。
  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站了出来,表示愿意跟随。
  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很快,就有第三个、第四个……
  在场的大部分人都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希望跟随鲁肃去闯一闯外面的世界,鲁肃当场数了数,大约有三百余人的数目。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场新的考验。

  出发时,鲁肃考虑到地方官府对族群的迁徙肯定会加以过问,毕竟秦汉以来,历届政府都有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禁止民间出现任何没有正当理由的迁徙.
  也就是说,此次鲁氏族人集体南迁的举动无疑是违法的,所以他做出了这样的安排:让老弱妇孺走在整个队伍的最前面,而自己则带领以青壮年为主的一批部曲负责断后。
  果然,在他们刚刚离去不久,东城县负责巡逻的骑兵闻讯后立马追了上来,企图进行阻截。
  望着渐渐抵近的大股追兵,鲁肃一边让队伍放慢速度,一边命令部曲就地结阵,钢刀出鞘,利箭满弦,随时做好战斗准备。这么做并不是真的想打,而是为了起到一个震慑作用,毕竟这支夹杂有非武装人员(老人和小孩)的队伍,一旦与对方死磕,肯定会吃亏不小。
  鲁肃摆出的那副拼命架势,倒真让兴冲冲赶来的追兵有些蔫了——这气势可不得了!咱当兵无非就为混口饭吃,值得拿命去博吗?

  无需任何的提醒,追兵纷纷自觉地勒马停了下来。
  鲁肃一看,心头大喜,知道这事还有得商量。
  日期:2015-05-08 20:58:00
  于是他接下来的作法就是:

  先礼后兵。
  先说话,再行动。
  话不多,也就两三句,却讲得是有理有节,算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也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鲁肃说:“诸位皆英雄好汉,理当匡扶救世,可如今这世道都乱套了,放了我们,不见得会受到处罚,抓了我们,也不会得到任何奖赏,何必苦苦相逼,把事情做绝呢?”
  说完,为了震慑追兵,鲁肃又秀了一把精湛的骑射本领,他让人在路旁立起一面盾牌,自己则纵马于百步之外弯弓射了几箭,箭矢全都将盾牌击穿。
  追兵顿时大骇,觉得要真动起手来,恐怕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一阵交头接耳后便知趣地悄然撤走了。
  一场危机,就这么被鲁肃有惊无险地化解掉了。
  此后,他们再没有遇到任何阻挠,顺利地赶到了居巢,然后随同周瑜一齐过江,最终定居在了曲阿。
  对于周瑜的回归,孙策再一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仅亲自出门相迎,当场授予建威中郎将一职,还调拨了士兵两千人,战马五十匹,以增强其部曲的实力。此后,又加赐了一队鼓吹乐队,还为其修建住所,赏赐之厚,孙氏诸将无人能及。
  日期:2015-05-08 22:03:50

  当然,为了平息可能出现的不满,孙策也对诸将做了解释:
  “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又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昔日在丹杨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来帮助我,使我能成就大事,现在论功酬德,这些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当时给我的支援呢!”
  而同行的鲁肃,虽有周瑜在一旁极力推荐,可孙策却未给予过多的关注(既没有引为幕僚,又没有授予具体的官职),只是有些敷衍地匆匆见了一面,讲了几句表示慰问的客套话,就再也没了下文。
  这或许是由于鲁肃的名气不大,不能和同是淮泗籍的张昭、张纮相提并论,引不起孙策的足够重视,又或许是二人的脾性相异,在许多观点上意见相左,始终谈不到一块,产生不出共鸣(鲁肃的个性是稳重有余,开拓不足,而孙策恰好相反),因而终其一生,孙策也没有启用过鲁肃。
  破产移家事亦难,
  佐吴从此霸江山。
  争教不立功勋得,
  指出千囷如等闲。
  到这里,鲁肃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因为上天留给他展现自我的时间还很充裕,而孙策却不一样。
  人生五十年,

  与天地长久相较,
  如梦又似幻,
  一度得生者,
  岂有不灭者乎?
  从入世时起,孙策就一直抱着如此的心态在奋斗,他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当年“荆扬对”所制定的那些目标,平定江东只是其中一点,接下来,仍得抖擞精神,加倍努力,争取为孙氏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
  有道是: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