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故事--一位奇门中人为你讲诉自身经历》
第44节

作者: 柒_堺
收藏本书TXT下载
  马勇奇伸出右手在我的脑门上摸了几下,说来也怪,本来有点被撞得昏疼的脑袋在他摸了几下便好了,他看见我眼中的诧异,说:“你这小娃娃还是这么莽撞,要是你外婆看见了,又得数落你了。”
  由于我经常来天,后宫里玩,这宫里的道士道姑我都认识,虽说我偶尔也会在这里搞点小破坏,但都无伤大雅,每次他们抓住我,也只是笑着说这娃子有悟性灵泛,并不会责备我。
  我指了指门外,说:“外婆在看见我跟师父学太极拳的时候,就回去了。”
  马勇奇听见我这么说,有点疑惑的问:“谁是你师父啊?”
  没等我回答,我师父从后面走了上来,说:“这小娃娃现在是我的徒弟了。”
  马勇奇对于这点倒是颇感意外,从第一天认识我师父开始,想拜我师父为师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没见她收过谁,如今收了我这么个小孩子当徒弟,他说:“能让妙玄道友收为徒弟,这小娃娃恐怕福源不浅嘞。”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本封皮黄色的线装书,递到我面前,说:“也罢,既然你是妙玄新收的弟子,这本书就赠送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我看见那书本封面上的三个黑体大字,心想这不会是什么武功秘籍吧。电视里的那些武功秘籍好像就是这个模样的,所以我满怀欣喜的连声道谢的把书接了过来,然后连看都没看一眼,就揣进了怀里,生怕一个不留神会被人抢去了一样。
  当时我对这本书可谓是爱不释手,尽管我看不懂里面的内容,但还是不妨碍我把它当成宝贝一样爱惜,毕竟马勇奇在我们村里可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光凭他能够治活死去多年的桂花树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人把他当成神一般的人物了。
  但后来随着网络的出现,我才发现他给我的‘道德经’压根就不是什么武功秘籍,而是老子写的道家古典,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关于‘道德经’的资料时,我几乎有种吐血的冲动,随后回到家里,我便把那本‘道德经’胡乱的丢在了一旁,直到很多年后,我才重新找出来,仔细的体悟书籍当中的每一句话。

  第二天早上,我按时的出现在了天,后宫里的前院当中,我以为我起得算早了,可没想到师父她比我起得还早,当我赶到的时候,她已经打完一遍拳了。
  看到我来了,师父把我叫到跟前,说:“我们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而太极拳讲究八种劲力:即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虽然对于师父的这番话,我听得有点云里雾里的,但我还是茫然的点了点头,表示把师父的话记在了心里,师父见我那不时眨动的双眼,也知道我一时半会理解不了,所以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让我慢慢领悟就行。
  当跟我讲诉完太极拳的要领后,师父便开始手把手的教我太极拳的起势,第一次教我的太极拳是五十六式太极拳,当起势一展开,我便一直惊讶的看着师父。

  这套太极拳完全不像我看到的那些老头老太太打的那般缓慢,即便是常规太极拳也一般都是以慢打快,而师父教我的第一套太极拳却是以快打慢,光是一个起势,我就觉得我学会了后足以秒杀跟我一样的同龄人。
  由于我带着极大的兴趣,在往后的两年中,我每天都坚持跟着师父练习拳术,直到师父离开芷江的前一天,还把我叫去,说是在武学上已经没什么可以教的再教我了,要我以后好好练习,临走前多次交代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而我听完师父这句话,眼眶中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直到很多年后见到师父她老人家时,她已经是满头银丝了。
  日期:2015-04-21 22:44:00

  一九九八年农历七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了整个芷江城。虽然在九八年这年全国有很多地方遭受了这一场百年难遇的洪灾,但在芷江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一九三一年与一九五四年的那两次洪灾虽然一样席卷了整个南方流域,但芷江城在前两次的洪灾当中却没有受到任何波及,因为当时在芷江的(氵舞)水河上有一座龙涎桥,今天称之为龙津桥。
  而当时龙津桥的桥头则安放着两头一公一母的镇水犀牛,正因为有此格局,芷江城在几次洪水的袭击下,都安然无恙。
  龙津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岁月,当时在(氵舞)水之上,还未建桥时,滔滔(氵舞)水,终年不断。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那时候的沅州城(芷江城)里住着一个叫宽云的得道高僧,他算出河中有困龙作祟,以致百姓经常丧命在河中。
  所以他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一座风雨桥,以用桥顶聚集天地之间的风雨力量,来锁住这条为祸人间的困龙。因桥墩建在河中这条困龙的脖子上,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涎,故名“龙涎风雨桥”,到后来又改为“龙津风雨桥。
  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说来也怪,无论桥身如何被毁,那十四个桥墩却是纹丝不动,从宽云高僧让人把桥墩安放之后,无论是天灾人祸,这十四个桥墩一点毁坏的迹象都没有,而一些有道行的人,都认为这是宽云为了困住那条孽龙,所采用的双七之数。
  平常的桥墩那肯定是对称均匀的,但矗立在(氵舞)水之上的这十四个桥墩没有一个是对称的,每个桥墩的两端都是一高一低,而桥墩又分为上下一大一小的桥托。
  桥墩处于水中的大底座是用八块巨型盘石合拢在一起,然后再用糯米稀与石灰等黏合材料浇筑而成。而浮出水面的小底座也用了八八六十块小型盘石合拢,这样做成了十四个桥墩,其用意是运用先天与后天八卦之数,来锁住河里的这条困龙。
  虽说有镇压的风雨桥,但没有看守的神兽,所以龙津桥自建成后,屡屡被水摧火毁,到了清朝雍正三年(1869年),龙津桥再次复修时,为了不让龙津桥再次被毁,当时的知府可谓是四处寻访高人,以便找个法子让(氵舞水河)能够恢复平静。

  传说有一位仙人来到桥上,在桥上留下了一幅画并有诗,那幅画却是犀牛图样。当时的知府闻信惊异不已,来到桥上,焚香后观看那画,果然是一头犀牛,再读那诗:“一道长耙筑龙颈,铁匝紧缚怎安宁?朝思暮想大海去,挣脱练索自由身。唯有犀牛千钧力,拖住大桥保平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