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通吃:杜月笙传奇》
第37节

作者: 巫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7-05 20:39:46
  第二十六章 起豪宅,揽人才
  露兰春的事情了结后,为了表示对杜月笙的感谢,黄金荣把自己在华格臬路的两亩地送给了杜月笙,让他盖幢更大的房子,以应付越来越大的场面。
  杜月笙毫不客气地收下了。但考虑到张啸林的火爆脾气,他就跟黄金荣说道:“金荣哥,你知道啸林哥的脾气,他要是知道你送我地却没送他,非得气炸了不可。”
  黄金荣一愣:“那你的意思是……?”

  杜月笙说道:“不如这样,我就跟他说,金荣哥这块地是送我们两个的。杜、张两家同时在那里起新宅,也好有个照应。”
  黄金荣摆摆手,说道:“反正地我已经送给你了,你愿意分他一半就分吧,我没意见。”
  就这样,华格臬路同时盖起了两幢崭新的三层洋房。1925年春天,杜月笙、张啸林两家同时搬进新居。
  以前,由于房子小,杜月笙的三房太太都是独立门户。现在好了,房子大了,杜月笙可以把他们聚在一起,弄一座名副其实、独一无二的杜公馆。
  搬进新宅后,原配沈月英住在一楼正房,被称为“前楼太太”,二房陈帼英住二楼,被称为“二楼太太”,三房孙佩豪住三楼,被称为“三楼太太”。 各房的孩子都跟着自己的亲妈住在一个楼层。此时,三房太太一共有六个孩子,全是儿子。长子维藩是大太太沈月英的儿子。老二维垣、老五维翰、老六维宁是二太太陈帼英的儿子。老三维屏和老四维新则是三太太孙配豪的儿子。
  搬进新宅后,杜月笙的生意越做越顺,地位越来越高,排场越来越大,府内的人手自然是不够用了,急需引进新鲜的力量。
  就拿杜月笙的贴身保镖来说,以前是由亲如兄弟的 “小八股党”担当,但后来随着杜月笙的扶摇直上,“小八股党”也发达了,各人自立门户,自然不会再日夜守卫者杜月笙。于是,杜月笙就重新找了三名保镖,他们分别是陆桂才、陈继藩和张文辉。
  陆桂才是东北人,以枪法精确而著称,只要一枪在手,一人可以抵挡三五十人。陈继藩是广东人,以身手矫捷、出手迅速而闻名。张文辉来自山东,枪法、技击也都十分了得,同时还擅长武术、柔道与西洋拳。
  这三名保镖,自打跟了杜月笙之后就没有离开过,一连几十年,对杜月笙死心塌地,风里雨里,刀山火海,无往不胜。
  但杜月笙需要的不仅仅是能打能杀的武角色,他还需要有知识、有见识、脑瓜灵的文角色。因为他的目标是做整个上海滩的老大,而不仅仅是上海滩黑道的老大。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弱化自己黑帮流氓的出身,借助一帮知识分子给自己撑门面、出谋略,以慢慢漂白自己过去不光彩的经历。
  为了与知识分子结交,他首先从自己的穿着打扮入手,一年四季身穿长衫,领口扣子都一直扣紧,即使三伏暑天,袖口也不曾挽起,以免露出腕上的“刺青”。同时,他还命令自己的门人弟子,一律改掉短打装扮,夏天也不准赤身露体。

  除了外表的改变,他还注重内涵的修养。小的时候,由于家庭困顿,杜月笙没能读几天书,导致自己没什么文化。现在有条件了,杜月笙要把缺的东西补回来。但此时已经快40岁的杜月笙不可能从头学起了,于是他想了一个既好玩又管用的学习方法—— “听说书”,他请来上海滩最有名的说书先生,给他说书。说书先生说的都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等历史文化类“大书”,杜月笙就是从这些“大书”中汲取营养。听 “书”的时候,杜月笙还会找来原著,对照着读,这样可以顺便学习识字。

  最可贵的是,杜月笙持之以恒,一听就是两年多。 而且他把这个习惯保持了大半辈子,后来远走香港、重庆,仍然花重金从上海聘来说书先生为他说书。
  有了这两手准备后,杜月笙身上的流氓印记渐渐褪去,开始拥有了一丝文化人的气息,对此,杜月笙十分满意。
  他开始物色能干的文角色进入杜公馆,助他一臂之力。
  由于杜月笙交游日益广泛,杜公馆里的信函文电增多,所以,他首先需要的是一位帮着他处理文墨的秘书。
  经人介绍,杜月笙选择了翁佐卿,翁佐卿的文笔极佳,把杜公馆的信函文电处理得十分得体快捷,帮了杜月笙的大忙,后来他又兼办总务,成了杜月笙的得力助手。
  除此之外,为了与法国人更顺畅的沟通交流,杜月笙还需要一位法语翻译。
  确切的说,杜月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法语翻译,因为他知道,凭他自己的水平,无法顺畅的和法国人打交道,因此他需要一位既懂法语,又熟悉法国社会现状和法国政治局势的人来帮助他。
  终于,杜月笙找到了合适的人——他叫王茂亭。
  王茂亭是早期法国留学生,在法租界小有声望。他不仅熟知法国政情,更熟知法国人的心理。他帮助杜月笙和法国人迅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后来,王茂亭因故离开杜月笙后,李应生接替了他的工作。李应生是广东人,也是老法国留学生,自家经营一爿珠宝店,身家不菲。 和王茂亭相比,李应生更加优秀。他不仅一口法语讲得和洋人同样的流利,而且他交际手腕灵活,和法国头脑有交情,可以与他们同起同坐。后来,杜月笙之所以能够在法国人面前说一不二,与李应生有很大关系。
  此后,又有很多相关的文角色陆续进入杜公馆做事。
  有了这些高智商人士的鼎力相助,杜月笙在上海滩的势力越来越大,而且不再仅仅局限于黑道。当时上海滩的富商巨贾、绅士大亨,纷纷前往杜公馆,或是求他办事,或是专程的拜访结交,杜公馆一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由于杜月笙天性豪爽慷慨,对于别人托的事情都尽力相帮,所以,没多久,上海滩就流行起这么一句话:“有事情,找杜先生去。”
  看到杜月笙整天为一些不相干之人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还要自己往里垫钱,他的家人和亲朋好友难免不理解,纷纷劝他:“管好自家和朋友的事情就行了,何必为那些不相干的陌生人受累。”
  每当此时,杜月笙都会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地说:“人家有事情来托我办,那是看得起我杜月笙,单凭这一点,我就得帮人家把事情办好。”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充分看出杜月笙大智若愚的一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