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5-11 20:58:10
随军征战
(7)
公元214年6月,刘备与诸葛亮分别率大军围攻成都,懦弱无能的刘璋向刘备投降,刘备接管了整个益州,汉帝国的西南已成了刘备的天下。
刘备得川震惊了曹操,这个曾经的流亡军团司令,如今已是今非昔比。曹操和他的谋士马上对这一形式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汉中是益州的北大门,刘备要想保住益州,就得占领张鲁盘踞的汉中。如果让刘备轻而易举的得到汉中,那么刘备将会以汉中为跳板进而威胁到北方。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曹操果断的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刘备之前占领汉中,以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公元215年3月,曹操率十万大军亲自带队征讨张鲁,并携带了司马懿作为自己的行军参谋,这是司马懿第一次跟曹操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也是第一次参与血腥的战争。这说明,司马懿已经得到了曹操初步的信任。
曹操以泰山压顶之势对张鲁发动进攻,这个以五斗米教发家的出家人对付小老百姓还可以。面对曹操十多万虎狼之师,他瞬间就尿了,他的军队无法抵御曹操烈火班的进攻。如果不是汉中周边的地理环境客观的阻碍了曹军,使曹军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的话,张鲁会败的更快。
日期:2015-05-11 21:39:02
随军征战
(8)
7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狼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张鲁几十年搜刮的民脂民膏全部归曹操所有。11月,走投无路的张鲁出降曹操,整个汉中成为曹操的天下。
汉中到手,整个益州的北大门畅通无阻。就在此时,司马懿人生中第一次智慧的谋划闪亮登场,他分析了整个益州的客观形势,又看到刘备和孙权正在荆州一带争夺不休。
于是对曹操建言:“刘备用诡计俘虏了刘璋,蜀人未归附而又争夺遥远的江陵,这是破蜀的机会,不可错过。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好机会,事情是可以成功的。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
与此同时,曹操十分信任的谋士刘晔也向他建议:“让老曹攻占刘备新占的蜀地,曹军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如果此时不抓住时机拿下益州,等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稳定蜀人之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了”。
如果说曹操对司马懿还不是十分信任的话,那伴随他多年,为了出谋划策过无数次的刘晔他总该相信吧。可惜的是曹操将二人的建议搁置在一旁,意味深长的对随军的司马懿、刘晔等众人说道:“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日期:2015-05-12 08:31:34
随军征战
(9)
一统天下,是曹操一生追求和为之奋斗的事业,这里的知足似乎和他的志向相矛盾。如果他真心的知足现状,那么就不可能就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如果知足现状是曹操的理想,那么他可能一辈子只能做一个任性好侠、桀骜不驯的碌碌无为之辈了。
曹操的回复显然让司马懿、刘晔等感到痛心之至,二人脸上流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惋惜。可对于曹操而言,他之所以不采纳此建议,也有他的道理。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对事物的判断就会异于别人。司马懿等是站在属下的角色上考虑问题,而曹操是站在老大的位置上纵观全局,出发点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从司马懿和刘晔的观点来看,似乎有极大的可行性:
一、刘备使用诡诈之计得到益州,能用武力在短时间内征服人的肉体,却无法让蜀人心悦臣服。刘备集团和益州集团矛盾丛生,而且整个蜀地人心惶惶。
二、刘备战线过长,一面在川用兵,另一面,他本人又和孙权在荆州一带争夺不休,刘备面临两线作战,形式对曹军极为有利。
三、曹军刚刚占领汉中,虽有伤亡,但军队主力完整,尚有一战之力。
日期:2015-05-12 08:59:44
随军征战
(10)
而曹操不采纳众人建议,也有他的考虑:
一、汉中新占,人心不稳,没有稳定的战略后方。
二、跋涉千里征伐张鲁,士兵减员严重,后勤保障跟不上,战力受损。
三、益州之主今非昔比,不是懦弱刘璋,而是他曾经预言的英雄刘备,且智囊团人才济济,麾下虎将众多。
四、从赤壁之战中曹操认识到孙刘抵抗态度的坚决,如今刘备势力膨胀,抵抗之心更不用说。
五、常年在外征战,朝堂上内部矛盾严重,拥曹派与拥汉派斗争激烈,欲要取外必须安内。他没有孙权和刘备那样稳定的后方,孙权的人马都是一手提拔,基本上是上下一心,刘备呢?虽说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互有矛盾,但刘备完全能压得住场面。而他就不同了,随着自己的野心不断膨胀,拥汉派已开始从不同的方向对他展开攻击。
六、蜀地崇山峻岭的客观原因,首先行军困难,其次更不易于曹军机动骑兵的施展。
七、不攻蜀地,争夺荆州的刘备、孙权均两面受敌,这样以来二人自然会无暇顾及中原,形式有利于他稳定后方,积蓄实力。若攻刘备,唇齿相依的孙刘自然会走向联合,形式将会对他不利。
曹操经过权衡利弊和认真的思考后,决定撤兵。只要中原握在手里,就不怕没有机会,天下迟到会是他的,但不是现在。
日期:2015-05-12 09:29:26
随军征战
(11)
至今史学界对于这一事件依然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老曹浪费了人生最后一次统一全国的机会。也有说曹操的撤兵之举是深谋远虑后的正确行为,谁对谁错,历史就在哪里,已成过去,任你评说。
出兵汉中,是在司马懿当时有限的人生里打破了几个第一,第一次随军出征接触战争;第一次被曹操带在身边;第一次向曹操贡献智慧。
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虽然未必采纳,但在接下来的事情中,使得曹操对于司马懿这个年轻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就在曹操摒弃二人建议的第七日,有从蜀地投降过来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暴乱不休,刘备虽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
曹操于是再问刘晔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曹操摇头叹息,最终只得班师回朝。
刘晔是曹操超级智囊团中的重要成员,如果说司马懿一开始的建议被曹操认为是乳臭未干的小儿之见的话。那刘晔所提的几乎和司马懿如出一辙的建议,曹操不得不引起重视,虽然曹操没有采纳,但从蜀地降者嘴里透露出的信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司马懿和刘晔对蜀地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司马懿的智慧在众多的奇谋妙策中可能只是电光石闪的一瞬间,但他的确在曹操面前闪耀了一把,在今后的人生中,曹操对他开始刮目相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