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司马师只能拼命的去派出眼线监视别人,上到皇帝、下到百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有人报告给司马师。通过近几年来源源不断的情报汇总分析,司马师渐渐的发现有些人的危险性,已经越来越大。
被司马师列入重点监控对象的人,有天下闻名的名士首领夏侯玄、当朝的国丈张缉、中书令(皇帝办公室主任)李丰,还有一个,就是当今的曹魏帝国天子曹芳。
自从曹爽被杀之后,夏侯玄就被司马懿调回中央,担任了没有实权的太常(祭祀部长),在曹爽一党的核心成员中,他是唯一一个幸免于难的人。夏侯玄能活命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他是皇亲国戚,曹魏帝国的法律有规定,除了谋反大罪,其他的罪在理论上都可以赦免;第二,他是全国闻名的名士,在那个年代,名士的社会力量是无穷的,无端残害名士,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司马懿政变的时候,打得是为曹魏帝国谋求生机的旗号,夏侯玄是曹爽一党,却没有参与曹爽的恶政,司马懿就没有足够的理由和时间找茬儿干掉他,只能把这个隐患留给儿子司马师去解决。
但是政治上的失败,并没有让夏侯玄的名望有丝毫减损,在那个年代,政治上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一个名士人生的失败,相反,悲剧英雄夏侯玄的威望越来越高,大有文化明星、哲学巨子的派头,从中央官员到平头百姓,都对他万分仰视,就连谁和他喝了一顿酒、吃过一顿饭的事情,都会被人们记载下来、流传开来、广为传颂。
但是,对于司马师来说,夏侯玄的名声越大,他就越危险,他拥有的潜在能量也就越大,他不死,本来就失眠的司马师会更睡不安稳。不过,像自己那位足智多谋的老爸司马懿一样,司马师对夏侯玄也是干瞪眼没办法,因为他也没有借口干掉夏侯玄。
如果说夏侯玄只是潜在的威胁,那么当朝的国丈张缉,和本来应该是自己亲信的中书令(皇帝办公室主任)李丰,就真的大有问题了。
日期:2013-06-28 19:49:46
2、司马师的大屠杀B
当朝国丈张缉,字敬仲,他的爸爸,就是曹操时代、曹丕时代的西北名将张既。张缉和他的爸爸一样,对行军打仗也有独到的看法,他最早的官职,就是温县县令(河南温县),当时,诸葛亮屡次发动对攻击,张缉仔细分析了蜀军的作战规律,就给当时的皇帝宠臣、中书令(皇帝办公室主任)孙资写了一个对策报告。孙资看完以后,觉得张缉说得非常有道理,就向皇帝曹睿推荐他,让他做了骑都尉(骑兵指挥官),参加对蜀战争,战后,张缉因为战功,被调入洛阳做了尚书郎(国务院处长)。
在尚书郎的位置上,张缉也做得非常出色,时间一长,连皇帝曹睿都开始对他刮目相看。有一天,曹睿特意把张缉叫来,然后叫来一个大仙给他看相,看他能做多大的官。皇帝都特别看好的人,自然好歹也是个侯爵、三公,谁知道大仙看完,却说张缉最多只能做到部长级的官员,曹睿特别惊讶,就问大仙:“张缉这么有大才的人,怎么只能做到这种职位呢?”
做完尚书郎以后,张缉到东莞郡(山东莒县)做了太守,按照惯例,他手下带了几千人的士兵。在独当一面的时候,号称通晓军事的张缉却暴露出他自己致命的缺点:自以为聪明,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带兵带人都一样,那就是要团结人,可是张缉领兵以后,光记着曹睿夸自己是未来巨星那些话了,除了敛财和找手下的毛病,他什么实惠事儿也没做,手下人一提起他,不是哼哼就是嘿嘿,没有人说他的好话。
然而,底层人的意见,自然是无法反映到洛阳城里头去的,洛阳的名士权贵们,还都认为张缉是个实干家,张缉的名声,也就一直保持着虚假的美好。公元252年2月,在经过认真的选择之后,曹芳立张缉的女儿做了皇后,张缉鸟枪换炮,成了当朝的国丈,光荣回京,做了挂名光禄大夫(国务顾问)。
张缉本来就认为自己神力非凡,如今一夜成名,自然更是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在他认为,自己已经是皇帝的老丈人,这曹魏帝国的天下,自然也有他的一份了,本着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精神,张缉好几次给皇帝写信,陈述他讨伐吴蜀、一统天下的大志,好像这曹魏帝国里,就他一个人能够匡扶神州了。
但张缉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现在的曹魏帝国,不是他的皇帝女婿做主,真正做主的,是司马师。
日期:2013-06-29 09:37:46
2、司马师的大屠杀C
自从多了张缉这么一个苍蝇,司马师本来就非常不好的心情,更是日日沉重。苍蝇还不死人,但是他恶心人,张缉是当朝国丈,如果他够聪明,在这种皇帝被权臣挟持的敏感时刻,就应该低调做人、暗地做事儿,可是张缉总是特别高调,总是往往司马师的眼里钻。就在司马师被诸葛恪打败的那一年,张缉在司马师的身边议论诸葛恪的成败,他说:“我料定诸葛恪一定会失败。”当时诸葛恪刚刚大胜,声望正处于顶点,司马师听张缉这么说,感到非常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张缉说:“诸葛恪威震其主、功盖一国,就是想不死,又怎么可能呢?”司马师一听,感到非常有道理,但也立刻意识到张缉这是在说自己,怨恨和防备的种子,也就在这一刻种下了。
根据司马师的情报,张缉还不止是一个爱显摆、不知深浅的国丈那么简单,他还有更秘密的一面,因为他和司马师另一个秘密关切对象李丰,来往非常密切,密切到他们有多铁,连司马师都说不好了。
李丰,字安国,爸爸李恢,曾经做过曹魏帝国的太仆(皇帝仪仗部长)。曹魏帝国刚刚建立之后,年仅十七八岁的李丰以平民百姓的身份,随父从军到了邺城。在邺城,李丰一副名士做派,小小年纪就开始品评人物,而当时的人们也都对李丰刮目相看,全邺城都知道有个李丰。等到李丰跟着父亲移驻许昌,名声就更大了,李恢觉得李丰的这种名声,太不实在,这样下去,对年轻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就让李丰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当时的太子曹睿听说了李丰的名声,就把他聘为自己的文学(文化顾问),等到曹睿即位,李丰也就正式步入了仕途。
有一次,曹睿和一个从东吴投降过来的人聊天,聊着聊着,曹睿就问,你们东吴那边,认为我们中原这里谁是名士?那人就说,我听说过一个叫李丰的,当时,李丰还只是个黄门郎(皇帝秘书侍从),论官职来说,绝对只是个中层干部,曹睿一听东吴的人居然还知道有个李丰,就非常吃惊的说:“李丰的名声,都传到你们东吴去啦?”当时对李丰更是刮目相看。曹睿死后,李丰做了郭太后永宁宫的太仆(皇太后仪仗部长),后来一路高升,先后做到了侍中(皇帝高级顾问)、尚书仆射(国务院副总理)。
尚书(国务院)是曹魏帝国最有实权的部门,同时也是最繁忙的部门,李丰到了这里以后,暴露出了当时名士共有的特点:眼高手低。自从他到了尚书以后,就开始连续的以有病为由不上班,曹魏帝国的法律规定,官员请病假一百天就停发俸禄、自动解职,李丰不想丢官丢钱,就数着天数,快到一百天就来上班,上了几天又请病假,然后就又病他个九十多天,如此反反复复,病的天数反而比上班天数多出几十倍。但在当时,名士的威力是无限的,李丰即使这么破坏规则,大多数不知情的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崇拜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