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古蜀王国:不惹烟波不倾城》
第22节

作者: 漆雕醒
收藏本书TXT下载
  然南中偏居一隅,地虽广却没有一个可以独立的势力,小国多而散在,各自为政,互相掣肘,其间不断爆发小规模的战争,争夺土地与资源,一片土地一个矿藏今日姓李,明日姓孙,却是平常事,乱得没有丝毫章法,所以南中也就成了中原各国虎视眈眈的香饽饽,谁都想趁着这乱来分一勺子。
  可惜,中原至南中,蜀是必经之路。
  他们想要铜,却不得不把钱送进来交换——眼睁睁地看着财富进了别人的口袋,这滋味实在不好受,所以,蜀国向来是中原眼中的刺。

  与己于人,蜀国少不得要担当起护卫的职责来,好在蜀道艰险崎岖,仅仗着这天险,就省了不少军力,来“借道”的往往不能“得道”,无功而返。
  申巨老谋深算,自然是想着近水楼台先得月,派了武卫望去南中,占着这铜矿,就等于占着蜀国最大的兵钱库啊!
  韩忠望摇摇头:“此时最要紧是按原计行事,勿要因为一座小小的铜矿误了大事!”
  安虚冷笑:“一座小小的铜矿?你说得倒轻,当年商朝人数次伐蜀,不惜犯兵家大忌劳师袭远,不知道有多少殷都的贵族草草地埋葬在了这片土地上,就是为了这小小的铜矿!”
  李贤望沉吟不语。

  我期待地看着他:“你有什么看法? ”
  日期:2011-05-07 20:31:53
  注释17
  历史有一根尺子,那就是时间。
  切莫把这根标尺丢掉。不然的活,历史舞台上便难免演出“关公战秦琼”、“张飞杀岳飞” 的闹剧⑴。

  中国学者一贯看重时间标尺。哲人孟子说过:
  “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
  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⑵
  他那根标尺是这样的:
  尧舜———汤———文王———孔子—孟子

  500 500 500
  ( 夏——商————周———————……)
  700
  看来尺上的刻度比较粗放。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多学科专家的合作之下,2000年出了一个《阶段成果报告》 ,画出的时间标尺就精细得多:
  夏代 约始于公元前2070年
  商前期 约始于公元前1600年
  商后期 约始于公元前1300年

  西周 约始于公元前1046年 至前711年
  古蜀传说历史,虽则依靠口头传播,但也有它的时间标尺。宋章樵给西汉扬雄《蜀都赋》作注时,引过《蜀纪》的一段话:
  “上古时,蜀之君长治国久长。
  “后皆仙去。
  “自望帝以来,传授始密。”

  那就是古蜀粗糙的时间标尺。根据上段玄秘的历史信息,可以把古蜀史那时间标尺分做三截——
  第一段, 君长治国久长时期——最接近原始社会的蚕丛、柏灌、鱼凫老三代,每代历时有几百年。
  第二段, 君长仙去时期——古蜀成为准无人区,蜀民稀少,口头历史是一片空白,历时不清。
  第三段, 君长传授始密时期——从杜宇王朝开始,到开明王朝结束。那是古蜀史册中最辉煌的篇章,历时约五百年。
  古往今来,西南各族有各族的史诗,世世代代在口头上传唱着。任乃强教授《四川上古史新探》说:凉山黑彝没有文字,但祭司们却能背诵祖先世系直到70世。《西南彝志•世系》上真的记下了春秋时期笃慕的17世祖先名单:
  道孟尼•孟尼赤•赤阿索•索阿德•德洗所•洗所多•多必额•必额堵•堵洗写•洗写脱•脱
  阿达•达阿武•阿武补•补珠娄•珠娄武•武洛撮•撮珠笃•笃慕

  虽说彝人采用父子联名制,儿子名字上半截就是父亲名字下半截,记起来确实容易些;可是汉族的周文王姬昌,他上代祖先17世的名单,也曾凭背诵在《世本》里记了下来:
  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亚圉•云都•公
  叔组绀•太公诸盩•古公亶父•季历•姬昌
  可喜的是,在扬雄编《蜀王本纪》时,蜀人还记得祖宗们的历年。比如彝族始祖希慕遮传到笃慕,一共有45世,按平均每世28年计算,时间标尺就经过了1260年。古蜀史标尺的总年数,幸而被扬雄记了下来。《太平御览》卷166上转抄了这段话:
  “从开明以上至蚕丛,凡四千岁。”

  也就是说,那根时间标尺长达4000年。
  麻烦的是,刘逵《蜀都赋注》抄下来的数字,竟然大出许多:
  “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多出了三万年!这“三万” 的数,实在值得怀疑,可能是抄错了。
  ——《太平御览》抄的文字是正文,在古书里是大字。《蜀都赋注》抄的文字是注解,在古书里是小字。小字无论是抄、校、刻,总归会马虎一点;例如宋罗苹《路史注》引的《蜀纪》,就抄成“二万四千岁” ,又少了一万年。所以宁可相信正文大字。对注文的小字只好存疑。
  ——背诵世系,四千年不过是一百多辈人,那还处于人们记忆能力的范围以内;可是三万年就得背出上千辈的世系,已经出乎常人的记忆范围,所以难以信据了。

  ——《蜀王本纪》明确指出:老三代的每代“各数百岁” ;而整个古蜀史也不过寥寥几代,无论如何都加不出上万年的总和。
  常璩《华阳国志》的《序志》中,也透露出时间标尺的信息,那是当时在民间流传着的:
  “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
  其实,这倒是个合理的尺度。任乃强教授《蚕丛考》说:
  “说三千岁,为保守数;四千岁,为近似数;估万余岁,亦非甚夸。”
  当然,单凭印象判断哪个数据可靠,也许有些主观,还是请地下文物出来讲话吧。近年,四川史前考古取得了不小的丰收。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文化遗址,是嘉陵江东岸的中子铺。最早的测年数据有距今6730~6460、6390~5990年两组。另一处邓家坪遗址和西岸的张家坡遗址,测年数据是距今5405~3995年。从广元往西,在涪江支流安昌河边的绵阳边堆山遗址处,得出的数据是距今4775~3760年。再往西,就是湔江下段鸭子河边的广汉三星堆遗址,数据是距今4740~4070年。继续西行,跨过岷江,就有新津宝墩遗址,那里的数据是距今4500年。这一系列遗址出土的器物特征,有着鲜明的共性——石器小型化,多半是些实用的斧、凿、锛等工具;陶器一般火候较低,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并且有共同的造型风格。如果以公元前6世纪的开明王朝为基点来衡量,那些遗址的年代都比它早得多。中子铺大概要早4000年。这和扬雄所记口头传说中的古蜀历年十分吻合。

  按照史前考古遗址的早晚年代顺序,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东早于西。似乎远古蜀民是从嘉陵江上游的龙门山发迹,逐渐沿着山脉走向,从东北向西南迁移,慢慢到了成都平原上来。这个事实,也有口头传说作为依据。《华阳国志》一开头就讲:“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人皇是远古的三皇之一。《三国志》记蜀汉学者秦宓说的“三皇乘祗车出谷口” ,那地方就是秦岭的斜谷,正在嘉陵江上游——大概那里才是蜀人的根。

  讨论到这儿,我们总算树立起古蜀的时间标尺来了——总共大约4000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