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能在这场看似没有悬念的战斗中取得胜利,首先,对兵法的灵活运用。就像韩信在战后总结经验的时候跟将领们说的那样,兵法上虽然说,‘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但也说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将士兵们置于绝望的境地,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也才能杜绝他们侥幸逃生的念头,除了拼死作战,击败敌人,你再没有别的路可走。这样,军队的战斗力无形中提高了很多。对兵法的灵活运用也体现了韩信作为一名优秀军事家的军事才能。
在此之前不久的彭城大战中,也是在河边,汉军却败给了楚军,同样的情形,不同的结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荀悦在论及此事,有一段很精妙的评论:“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汉王深入敌国,置酒高会,士卒逸豫,战心不固;楚以强大之威而丧其国都,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此汉之所以败也。”
其次,正奇结合,出其不意。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正面交战要依靠主力部队,但是要胜利还要注意安排奇兵,以达到出其不意掩其不备的效果,伐赵一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赵军最后之所以军心大乱,就是因为韩信所布置的奇兵占据了赵军的壁垒,彻底摧毁了赵军的意志。
第三,在这一战役中,汉军能取胜,跟赵军的轻敌也有相当关系。从数量上来说,赵军完全占据优势,从地形上来说,他们也占据有利位置,天地人三要素中,他们独占其二。正因为如此,陈余才不愿意耍谋略,而要打一场仁义之战。
第四,将领的素质决定了战役的胜负。陈余虽然算是一个贤人,但是军事上的造诣显然不如韩信。他所坚持的信念已经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没有哪一个人可以不用谋略就可以长胜不败。兵者诡道也,战争本来就是要依靠谋略取胜的,换句话说,战争注重的是结果,不用考虑过程和手段,你采取什么手段那是你的事儿,但是你得想办法打赢这场仗,一个好的将领心中应该把赢得战争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所以,陈余可以击败李良,可以击败张耳,但是却无法打败韩信。他不用谋略不能证明他是一个品质多么高尚的人,只能证明他不是一个好将领。
日期:2013-03-11 13:42:30
平定赵国之后,韩信把广武君李左车请来,向他请教定燕、定齐的策略。陈余不是伯乐,他不赏识李左车,但是韩信了解李左车,他知道李左车的价值。
李左车很谦虚,自认为是俘虏,不能摆出一副指教人的样子,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在韩信再三恳求之下,李左车这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给韩信分析了目前的情况,指出,韩信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虏魏王豹、擒夏说、斩陈余,以区区数万人平定了魏国、代国、赵国,名闻海内,威震诸侯。威名赫赫,这是目前韩信所拥有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汉军因为连续数月来一直持续作战,早已士劳师疲,不看再劳。如果还要像过去那样,率军去强攻,只怕难以达到目的。如果燕国打不下来,齐国肯定坚守,这样的话,就难以增援汉王了。
韩信既然问计李左车,肯定也想到强攻不是好办法,也希望能有更好的途径,现在李左车也谈到了这一点,于是韩信继续问道:“那以您的意思,该怎么做?”
李左车说:“现在既然您威名远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么何不暂时休兵,派一个使者去燕国,燕国肯定也很忌惮您,直到目前您的兵势正锐,锋芒不可挡,一定会听从的。拿下燕国,齐国的形势就危急了,就算贤明的人也肯定不会为齐国出谋划策的。”
李左车这一番分析,其实正是秉承兵法中的谋攻之法。《孙子兵法》中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打仗毕竟会有消耗,有伤亡,而且战局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能不用打仗就使对方屈服,这样既保全了自己,也达到了目的。
韩信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派人去燕国连吓带诈,燕国果然表示归顺。这样他不费一兵一卒,就有定燕之功。当然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在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这样做既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节省了时间,又在名义上获得了燕国的归顺,降低了燕国对汉作战的可能性。但是这样的归顺顶多算是同盟关系,而不能算是臣属关系。燕国没有遭受进攻,也保存了实力,当形势对燕国有利或者不利的情况下,他都有资本起兵造反。后来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魏、代、赵、燕平定之后,韩信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答应了。为什么韩信要请求立张耳为赵王呢?对魏国的处置办法是将其分为三个郡,为什么赵国不能也取消封建制,彻底改为郡县制呢?《汉书.高祖纪》中说,定赵之后,置常山郡、代郡。其实在项羽封诸侯之后,这两处地方就已经不是赵国的领地了。常山是张耳的封地,代郡是赵王歇的封地,从那个时候起,这两块儿地方就已经从赵国领地上分出去了。也就是说,实行郡县制的,只是原常山国跟代国,原赵国地方应该没动,都交给张耳管理了。
有人认为这是韩信在为自己日后自立为王作准备。他知道张耳跟刘邦的关系,所以这样做既讨好了刘邦张耳,也为自己铺好了路。论功劳,自己要比张耳大得多,既然张耳封王的事情都可以通过,那么将来自己要求封王,汉王自然不应该反对,否则就有任人唯亲之嫌。如果韩信真是这样的打算,那么他是给刘邦上了一个套,张耳也不过成了他的一个棋子。
刘邦虽然答应了韩信,封张耳为赵王的要求,但是据记载,真正册封张耳,《汉书.张耳传》说是汉四年夏,《楚汉之际月表》跟《高祖纪》中都说是汉四年十一月,在韩信张耳攻下赵国一年后。可见当初韩信的请求刘邦虽然答应了,但并没有派人去册封。他答应了,却压了这么久,说明他并不想让外界感觉被别人左右,尤其在封王这样的大事情上。是我封你的,不是你让我封你,然后我封的你。
日期:2013-03-11 15:27:30
7、荥阳再距
定赵、燕之后,项羽似乎觉察到了韩信的企图,他也担心自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于是不断派遣部队过河去攻打赵国,不让韩信继续东进。韩信跟张耳暂时不能征讨齐国,一边迎击楚军,一边征集军队去荥阳增援刘邦。
此时,荥阳战场上,刘邦的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他派出去的随何顺利的策反了英布,英布以九江响应刘邦,发兵攻击楚军,项羽对英布的反叛非常恼火,派遣项它、龙且攻打英布,自己率军攻打驻守在下邑的吕释之。这些星星之火都仿佛是安置在楚地的定时丨炸丨弹,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偷袭楚军,让楚军猝不及防。龙且攻打了几个月,击败了英布,英布跟随何匆匆逃往荥阳,他羁绊了楚军几个月,任务算是完成了,但是天下的形势并没有像刘邦想象的那样,他取天下可以万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